第四百零一章故事之外 - 你好,神棍 - 天赐三千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科幻灵异 > 你好,神棍 >

第四百零一章故事之外

有一个常识是,人的眼睛之所以能看见物体,是靠光的折射。这种折射是有频率的,而人的眼睛对这种频率的接受程度,是有限制的。

简而言之,当一副画面以快到超过人脑的接受速度,经过人的眼前时,虽然这副画面真的在眼前出现过,虽然人的眼睛能看到这副画面,但人的大脑皮层,根本来不及处理眼睛接收到的这副画面。

那么,人类的大脑就会忽略掉这副画面,人从主观上,也就不认为自己看到过这副画面。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段时间网上出现‘量子阅读’这种概念时,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觉得这种概念很可笑。

‘量子阅读’的具体操作方式,就是极其快速的翻阅书籍,快到让每一页纸都比电风扇还快,然后再加上‘量子’两个字,就算是一门高深的科学概念了。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量子’这个相当常见却很少有人真的理解的科学词汇,似乎被很多老百姓赋予了某种神秘力量。

这种力量,类似于忍者的‘查克拉’,类似于龙珠世界的‘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也搞不懂,但是就是特么牛批。

具体牛批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沾这俩字儿。

所以沾上这俩字儿,不管多不合理的事,都会被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很合理。

‘量子阅读’就是这么出现的。

但其实那种电风扇式翻书方式,除了让读者在炎热的夏季能感受到一丝凉意外,毫无用处。

因为那么快的翻阅速度,人的脑子是根本跟不上内容的,根本接收不了。

但是还有一种有点类似于‘曼德拉效应’的心理效应,倒确实与这种情况有关。

有时候,人们在看到某个场景,或者梦到某个场景时,总会觉得熟悉,觉得自己以前见过,但又确实不记得自己何时见过,便会觉得很诡异,甚至以为是自己前世见过这副场景。

在隔壁某小国,就有这么个经典案例。

那是一个日复一日朝九晚五,每天都过着同样重复单调生活的上班族。

他人生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在完整重复自己前一天的生活。

出门,上班,加班到深夜,回家,睡觉。

后来他交了女朋友,结了婚,单位念在他为公司操劳许久,头都秃了,找到媳妇太过艰难,所以给了他一个月的蜜月假期。

于是两口子便欢天喜地的决定,来个环国…也就是环岛旅行。

规划完成,两个人顺利出门,顺利的游荡了好几站,直到到了一个挺古典的乡镇上。

一到达这乡镇,那个男的就懵了,虽然他很确定,自己此生是第一次来这地方,但他却觉得自己之前确实来过。

也许是梦里来过,也许是…前世来过。

为了证明自己的感觉,他带着新婚妻子故意走过一些街角,在拐过街角前,提前说出了他俩一定会看到什么场景。

结果呢?他全说对了。

他说拐过街角会看到一家五金店,结果就真有家五金店,甚至连店名都让他说对了。

类似的事件一再发生,丈夫一件都没说错,妻子逐渐从觉得搞笑,到只剩下震惊和恐惧了。

那是个网络还不像如今这么发达的年代,没有什么途径能让丈夫提前了解一个千里之外的小镇。

而且妻子也相信丈夫不会撒谎,他说他以前没来过,那肯定就是没来过。

恰巧妻子的职业是报社记者,于是出于职业本能,她便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发到了自家报纸上。

但她自己给这件事做出的解释是:人类真的可以转世,自己的丈夫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这件事一度引起过小小的轰动,那个年月,那个国家因为各种打击,正处在全民低潮的阶段,整个国家都暮色沉沉的。

所以这事的发生,让好多百姓都生出了那么一丝丝希望:要活着,要好好活着,这辈子使劲赚钱,攒起来,下辈子花。

下辈子一出生,自己就是自己的富二代。

就在全民感动之时,有一个特别‘不识相’的人,对这件事产生了怀疑。

他不怀疑当事丈夫在撒谎,他是觉得,这件事,也许有更科学的解释。

正好他也是个记者,于是便开始采访调查这位丈夫。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跟踪研究,他终于明白了,这件事,确实可以用科学解释。

丈夫在开始蜜月旅行前,每天的生活内容都是一样的,上班下班的时间,和需要经过的道路,也都是一样的。

就在丈夫上下班的某个必经位置上,坐落着一家不太起眼的饭店。

在那个社会整体都很低迷的年月,多数饭店的生意都不咋地,毕竟只要去饭店吃饭,花的钱就肯定比在家里吃要多。

所以,经营饭店的老板也就很清闲,清闲之余,他便经常在他饭店门外进行自己的一项爱好:画画。

他最常画的,就是自己的故乡,没错,也就是当事丈夫以为自己前世去过的那个小镇。

那是这家饭店老板出生的地方,他在那里生活过几十年,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生活所迫背井离乡,来到了当事丈夫所在的大城市,开了这家饭店谋生。

但因为生意一直不咋地,没能力做到‘衣锦还乡’,所以他就一直留在了这里,没回去过。

后来随着岁数越大,他越是思念故乡,于是就想到了这种寄托思乡之情的方法:凭借记忆和年轻时练就的功底,开始在画纸上重塑自己的故乡。

关于故乡,他的记忆都是很直观的肉眼所见,不存在其他视角,所以他画的,也都是一处处碎片式的街景。

他的画工很好,也许是思乡之情提高了他的画工,总之,他对那些场景的还原程度很高,但都是一幕场景一幕场景的还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