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不真实的北安
冒出这想法后,我先打开相册,看了看给古牌坊拍的那两张照片。因为当时的太阳光很强,所以屏幕不是很清楚,此刻在室内才能看出来,这两张照片拍的都有些暗,不过清晰度倒是都还可以。
这石牌坊…这花纹…这个头儿…
依旧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想了想,我关上相册,开始查起了北安的历史,想在网上看看有没有跟这种巨型牌坊有关的记载。
一直查到天黑,我有些郁闷又有些惊讶的发现两件事。
第一,跟北安有关的所有历史资料,都没有提及这种巨型牌坊的存在。
第二,资料显示的北安历史,跟我在现实里所知的北安历史,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听父母提起过,北安实际存在的时间很短,最多也就只能追溯到几十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
再之前,整个北安就是一片荒野。
北安的出现,是源自当时一帮来自全国各地的逃荒难民。
那个年月,想生存本就很艰难,当时他们陆续走到这里,发现这里有条河,于是就和远古时代的原始人似的,依河而停,逐渐聚集成了一个‘自然村’。
在那个时代,有河就意味着有淡水,有河鲜,还可以耕种灌溉,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必要生存常识。
后来他们也受过抗日战争的苦,不过因为村子太穷,而且足够偏僻,所以并没受到什么太大的伤害。
算是因穷而躲过一劫吧。
再之后才是一点一点发展壮大,这才有了如今的北安县。
但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来看,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那些资料显示,北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清朝就有北安,明朝也有,宋朝还有,甚至在更早的隋朝,就已经存在一个北安村了。
只不过关于古代北安的详细记载,网上能查到的内容少之又少。
北安没出过什么历史名人,没发生过什么历史大事件,没经历过天灾动.乱,也没出过人杰地灵的好事。
似乎北安一直存在于历史长河中,但又独立于整个华夏历史之外,一直偏安一隅,独自美丽。
“这是个世外桃源啊…”
查着查着,我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感慨。
眼睛有些酸涩,我不由得放下手机,仔细思索起来。
思索一阵,却觉得有些不对劲。
隋朝,那可是距今一千六百多年以前的朝代了。
要是从那时就有了北安,而且这北安还一直存在到现在,那…那北安境内,起码应该会留有很多古代建筑吧?
可是从我记事起开始,就没在北安见过任何古代遗迹,算起来,老街已经能算是北安最古老的建筑群落了,但那里的房子,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百年…
不对,北安还有更老的建筑,就是今天帮我解暑的那个大牌坊。
但这牌坊又会是什么年月造出来,并且被埋在地底的呢?
话说回来,北安虽然没有古代建筑,但自从十年前的大拆迁开始,北安范围内的仿古建筑就越来越多,如今甚至已经到了一出家门就一定能看到仿古建筑的地步,覆盖密度非常大。
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建筑风格…是为了复原重现历史中某一时期的北安吗?
那会是什么时期呢?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一切都是刘县长指挥设计的吧?他这样做的意图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父辈那些人,他们全都不知道北安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呢?
他们眼里的北安历史,为什么会是另一个样子呢?
到底哪一个北安,才是真实的呢?
带着一肚子问号,我坐在沙发上,看着外面天色越来越暗,黑夜,似乎马上就要如约而至。
一天,一年,百年,千年…
千年前,北安之上的夜,也是现在这副样子吗?
忽然,一阵汽车喇叭声,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
听着外面的车喇叭声,我拿起手机想继续查查北安的资料,但查了有半分钟就实在受不了了,这谁家的车?喇叭不花钱吗?这咋还响起来没完了?
我刚想发火,忽然反应过来了,大爷的,赶紧开门吧。
起身小跑着打开大门,果然,尚三竿的车正停在外面,这催命一样的喇叭声就是他的车发出的。
看到我终于开了门,尚三竿也终于不继续按喇叭了,他开门下车,糖糖和锦瑟也跟着下了车。
两个姑娘拎着几个食盒,显然是给我们准备的晚饭。
“有一说一啊三竿子,你这车喇叭声儿是真好听,跟两个黄鹂鸣翠柳似的,听着这喇叭声我都想唱歌了,你是手机坏了还是没话费了?一条信息能解决的问题你非搞这么热闹?话说这都几点了?你就不怕哥我已经吃过饭了?”
看到这仨人下车,我一边调侃着,一边主动接过了锦瑟手里的食盒。
锦瑟稍微躲了躲,但终究还是没拒绝。
尚三竿背着手,一边往我家溜达一边说:“哪儿那么些废话?就你还唱歌?你那嘴还没个瓢好使呢。晚是晚了点,不过今天过的这么刺激,锦瑟都还没胃口呢,你可别说你已经吃过了。”
“啊?锦瑟,你还没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