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奇才(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
第162章奇才(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
众人旅途劳顿,很快宴席结束,各自回房歇息。楚瑶姬回房后,让果儿先去歇了,她换了里衣,坐在榻上,闭目静心凝神,从前徐晓满治理凌患的所有信息,都一一再现。
待全部与汴水有关讯息翻阅完毕,楚瑶姬慢慢睁开眼睛,
“我要快些将这边的事做完,还要去晋边和徐城,为爹爹做些事情。”
楚瑶姬心中暗暗谋划。
翌日一早,凌毓轩带着楚摇光和明溪公主,慕子恒与楚瑶姬一起,各自出发。
汴水情形楚瑶姬早已成竹在胸,简单查看了河道宽度和水位,拿出舆图与慕子恒分析了汴水凌患的起因与治理方法,慕子恒眸光渐渐愈发明亮。
回到府衙已是午时,凌毓轩三人也恰好回来,几人回房净面更衣,回到花厅用饭。
饭后慕子恒先向凌毓轩禀报了汴水勘察情形,也说了他与楚瑶姬的分析结果,说到解决之法,慕子恒刚要说楚瑶姬想出了治理凌患的法子,楚瑶姬却接过话头,
“子恒哥哥果然博学,想到了如何治理凌患的办法,再寻些当地百姓,与舆图比对,就可大致拟出文案。”
慕子恒看了看楚瑶姬,欲言又止。
凌毓轩目光流转,含笑点头,
“慕公子不愧大陈首屈一指的才子,若能将汴水治理,当是丰功伟绩一桩,解百姓之困苦,除父皇之心忧。”
“五皇子殿下过奖,子恒不过偶有涉猎,并不精通,还需仔细斟酌议定。”
慕子恒微微皱眉。
赈灾告示已经贴出去,来赈灾棚登记名册的百姓却寥寥无几,楚瑶姬自然知道是什么原因,私下找到楚摇光,跟他说了几句话。
楚摇光十分震惊,
“你怎么知道?”
“别问那么多,去查就是,早些清了这贪官,免得为祸百姓。”
楚瑶姬说罢转身离开,留下楚摇光怔怔半晌。
第二天,楚瑶姬在楚侯那里拿到汴南和琼州的舆图,与慕子恒一点一点,将汴水流域各处水势推演出来,然后就将之前徐晓满所做的水利工程讲给慕子恒,让慕子恒一一记录下来。
慕子恒的目光熠熠生辉,奋笔疾书,不停记录楚瑶姬所说,完全没有去想她是如何知道这么多的。
楚瑶姬详细在舆图上点出具体位置,各处施行怎样的农机具改善当地水利利用,细致到距离河岸多远的渠边架设灌溉分水设施。
两人用了三天时间,将汴南和琼州的水利工程以及水利机械都做了议案,在这三天里,楚摇光也带人查抄了刘府台窝藏赈灾物资的庄子,百姓们听闻纷纷拍手称快,灾民自然踊跃登记名册,赈灾物资很快发放下去。
一切都被楚瑶姬简化了,她没有时间在这里浪费,接下来让慕子恒将拟定的水利工程议案上报给皇帝,连同刘府台贪墨赈灾物资一事,同时听候皇帝旨意。
旨意回传需要十几天的时间,楚瑶姬央求爹爹,去他的军营看他练兵,见爹爹踌躇,她就将熟记的兵法背诵了几段,以示她早晚都会入军中的决心。
楚侯没想到楚瑶姬竟然能熟记这么多兵书,十分高兴,痛快答应了楚瑶姬的请求,让她换了男装,找了一副最小的盔甲让她穿上,带她去了军营。
楚瑶姬终于圆了前世的愿望。
楚侯的军营里,军姿严谨,士兵们操练喊杀声震天,进军营时,即使是楚侯侍卫,也要说出当日口令才可放行。
进了楚侯营帐,楚瑶姬看着爹爹每日办公的地方,这里除了舆图挂在帐围,就是许多书籍放在榻边案几上,书案上军令笔墨纸砚整齐。
楚瑶姬抚摸着军令,回头眨眼看楚侯,
“爹爹,若是我早些熟记兵书,是不是可以早践赌约?”
楚侯微怔,那些兵书莫说半年,三年能读完熟记都是难事,如今女儿却说还能早些熟记,这是万万不可能做到的。
“瑶瑶,如今不过才月余,你先前所记只是浅显的书籍,越到后面就越发晦涩难懂,半年如能记下已是不易,怎么还要早践赌约?”
“爹爹,女儿知道,不过看了爹爹所做札记,很快就通晓许多,倒是越看越觉得有趣呢。”
楚瑶姬确实如楚侯所说,如今记兵书的速度明显减缓,只是她每日延长了读兵书的时间,记一段就要休息片刻,这样坚持下来,虽然辛苦,余下未读兵书却不多了。
楚侯眸光大亮,
“哦?瑶瑶竟然觉得有趣?你果真能读懂么?”
“爹爹,你可以考较我一些,看看我可是明白了其中之意?”
楚瑶姬大眼眨动,期待看着爹爹。
“好,就让爹爹来考较你一番。”
楚侯随即由浅入深问了一些行军布阵的实例,让楚瑶姬来解。
楚瑶姬的头脑中迅速反应,推演出破解之法,又引经据典,将曾经著名的战事拿来举例,再根据楚侯所说实际形势排演结果。
听着楚瑶姬侃侃而谈,楚侯的眼中绽放光彩,他还从未见到有人能如此迅速反应,做出这样无懈可击的推演,即便是他,也要思虑些时候,尚不敢说做到如此严密。
他的女儿是个军事奇才!
楚侯心中大悦,比他打了一次大胜仗还要让他兴奋不已!
楚摇风骁勇善战,楚摇山识人善辨,却在行军布阵上表现平平,楚侯每每为此引为憾事,不过几个儿子都善良正直忠于职守,他慢慢也就释然,若是能远离这刀光剑影也未尝不是幸事。
可是今日女儿的表现却将他的期望再次点燃,最没有想到的孩子,却给了他极大惊喜。
“瑶瑶,这些时日你只是独自背下兵书,看了我的札记,并没有寻人教导你么?”
楚侯有些不敢相信,能有人自学兵法有此成就,就是他,也是在岳父近十年的潜心培养下,才能渐渐领悟行军布阵的要领,又在战场上摸索实践,终成大陈军中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