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妥协是政治的艺术 - 明末草头王 - 爱妃家的郑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草头王 >

第四百二十章妥协是政治的艺术

而清军,那可就是实实在在的全部都是旱鸭子了!

并且现在还是夜里,水流也很湍急。清军一但下了水,大概率是漂不起来的,扑腾两下就沉底了。

谁也不敢在夜间游过大凌河追击汉军!

而等他们打造好浮桥,汉军早就跑没影了。

阿济格只能是不甘的目视汉军逃离,愤愤的下令得道。

“所有抓到的汉军旗俘虏,全部推到大凌河边斩首,本王倒要看看,以后谁还敢背叛大清!”

莽古尔泰在一旁开口说道。

“放心,这些汉军旗残兵没那么容易逃掉,整个辽西我大清可是布置有重兵的。”

阿济格却满是忧虑的说道。

“就怕汉军趁机北上啊!”

“若汉军北上接应,那孔耿二人想要逃我们可就阻拦不住了!”

清军没把汉军旗放在眼里,但他们对汉军却是无比重视。

因为清军数次和汉军交手,一直就都没有占到过便宜,反而是一次次损失惨重。

好不容易,付出那么大代价,死了那么多人才入关成功,又被汉军给赶出了关外!

他们要是再不重视汉军这个新兴的对手,就真的是脑子瓦特了!

两人对视一眼,知道自己所担忧的事情,是一个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

另一边,太原城内的皇宫中,刘易再次拿到了李东成呈上来的考题。

看完考题之后,刘易点点头。

这一次的考题算是通过了!

讲真的,刘易对这次的考题其实还不是特别的满意。

虽然在被刘易提点之后,李东成改变了一下出题的思路,在考题中加入了不少实务的内容。

但其大体上还是没能从八股的框架中挣脱出来。

李东成从小就是学八股长大的,思维僵化固定,想要他一时半会儿的摆脱原来僵化的固定思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科举考的就是八股,天下几乎全部的读书人都在学八股。

刘易觉得自己要是一下子把八股给从科举中剥离出来,或许大多数人都无法适应。

倒不如缓缓图之,一点一点的剔除八股的影响,潜移默化改变天下士子的思维。

说白了,这就是刘易对这个时代的妥协。

虽然他是立志要改变这个时代的男人,但是适当的妥协,也是政治的艺术。

科举会试的考题就这样敲定了下来,殿试的考题是要由刘易自己来出的。

刘易现在虽然没定下考题,但也是有那么一点思路了。

其实大汉立国之后,科举早就开始了。

虽然其中会试是重点,但会试之前的府试院试等也是需要举行的。

时间到了现在,入秋之后,大汉境内的府试院试等已经全部进行完了。

因为大汉的官制,权力架构是要深入乡村的,以至于大汉极度缺乏基层的办事官员。

所以这次科举的口子放的很松。

只要能读会写,考上一个秀才,获得一个官场的入场券就不是一件很轻松的。

如果精通四书五经,才能出众者,考上举人也不是难事。

所以,大汉新朝的科举,很容易的就选拔出了一大批的秀才举人。

再加上大汉新朝承认前朝的科举功名,所以,这次来参加秋闱会试的士子数量是很庞大的。

哪怕是新朝科举改制,秀才举人也能做官,但秀才做官,是要从乡村一级做起的。

举人做官,也只能从镇一级别做起。

哪怕是新科进士,初入官场的品级都被刘易给压到了八九品的佐杂官。

虽然上升通道被打通了,不管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只要能够做好事情,能力出众,就能升官。

但是,就是起步点实在是太低。

对比起大明时期,一朝考中进士,便是一县主官百里候来,大汉新朝官员的起步点实在实在是太低了。

不过即便如此,对天下大多数的读书人,对大汉新朝科举改制,都是绝对支持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秀才是不能做官的,能做官的只有进士和举人。

举人也是只能做一辈子的佐杂官,辞官归乡之前,能混一个一县主官,那就是烧高香了!

毕竟在大明朝,哪怕是海瑞那样的天下名臣,也是因为他举人的出身,而一直进不了大明的权力中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