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圆柱形陶管 槿荣小课堂开课了 - 穿进桃花源搞基建 - 辛西鸦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0章 圆柱形陶管 槿荣小课堂开课了

氲着浅浅水烟的白菊花茶捧在手心,槿荣感觉刚刚的自己就是那晒干了水分的花骨朵。

焦躁,枯硬,触碰还会掉叶子。

而今一下子被哥哥沉浸在温热清水之中,变得舒和熨贴。

“哥你说的对。”槿荣反思自己,“我该耐心些的。”

不是所有村人都如同裴松一样,只需介绍一遍就能领会她的设计。

这里是古代,闭塞的小村庄,千分之几的识字率,更从未兴建过任何工程。

槿荣和村人们之间,需要沟通,需要磨合。

裴松嘴角扬了扬:“明日中午你到陶窑来吃饭吧,咱们一起。”

“好啊!”槿荣求之不得。

哥哥就是她的港湾,是她的充电宝。

次日清早,槿荣老神在在地回到第一个蓄肥池旁,交待村人们上溪边撤去竹渠。

涓涓水流仍在由竹筒切口注进池子,从昨天日落到今早,刚刚好将要没过出肥管的高度。

“竟然正好。”留着原地的村人有些诧异,他以为得等上两个时辰池子才会满的。

“因为选用是毛竹,竹筒粗;加之此处低洼,从山脚引水水流劲猛,所以进水格外快些。”

槿荣晃了晃她腰间系着的葫芦:“倘若这个葫芦是广口的,把它搁到那竹筒下方,两脚蹬个鞋的功夫就接满了。”

村人似懂非懂,但好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他看着槿荣手中的葫芦,又望向倒映着人影的池水,慢腾腾地开口:

“一个葫芦能装一斤半酒水,竹筒引山泉水注满它需要穿双鞋的时间。”

“池子里能塞多少个葫芦,注满它就需要穿多少双鞋子。”

这回倒是槿荣瞪大了眼睛。

“正是这么个理儿。”她笑着答道。

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竹筒撤走,水线达到最高点。槿荣做好标记,盖回顶盖。

随后几人齐齐向村西前去,今日依旧是挖坑、浇底和砌壁。

轮班的是另三个来自村西的村人。槿荣不知今日配合如何,只领头走得飞快。

依稀听到身后传来交谈声:

“那么大一池子水,两日后真能只下降三分高度不成?”

“我觉得不行。不会真能让人再涂一次面儿吧?那得多麻烦啊。”

“水下不下降说不好,但我昨晚可是听堂哥说了。”村人抬起下巴指向前方,眼神示意,“说一不二,厉害着呢!”

昂首疾走的槿荣撇撇嘴。哼,这么快就“威名在外”。

随便了,大家心里有数也好,还省得她多费口舌。

不知是第一天的工作本就容易理解,还是槿荣运气好,再度碰上领悟能力强干活细致的乡亲。

今日挖池子等等的效率比之前还要提升不少,仅仅大半个上午,池底都浇筑好了。

“午饭后歇一歇,一个时辰后再开工罢。”槿荣洗洗手,安排道。

“行。”众人高兴地应答。

将满脑子的尺寸、用料、配比等都抛在脑后,槿荣来到陶窑,和哥哥还有几个乡亲们一块儿吃饭。

手里的竹筷削得圆不溜秋,槿荣不小心滑了手。幸好只是歪歪落在碗上。

“给你换双方点的吧。”裴松凑近,低声问道。

“不用,快吃完了都。”槿荣轻轻推了他一下。

对面的虎子爹清了清嗓,开口道:

“槿荣啊,我好奇好些天了。为啥这次的陶管要烧成圆的呢?”

槿荣刚想开口,听到身边的裴松应和:“是呢,你给我们讲讲。”

槿荣斜他一眼,好个哥哥,她明明有跟他陈述过的。

几双眼睛都期待地盯着她,顺坡下驴,槿荣小课堂开课了。

她先比出一个手枪的手势,手心向外。示意道:“圆形陶管,好处有三。”

“这么多!”裴松捧哏那叫一个快。

饭桌下,槿荣左手轻轻掐了下裴松的大腿。

意思意思行了。

槿荣晃晃大拇指:“其一,各位烧管的时候应该都注意到了。圆柱形的陶管要比方形、五角形更省材料。”

虎子爹想到挖出来却没用上的那一小堆黏土,还有大家各自挪回家用的多余柴火,点了点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