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婉拒
改革?改革一直在提,所有人也没当回事,曹婶还和张茉莉提过几次呢,之前换了厂子,也一直平平静静的,没发生什么变化。
张茉莉又多问了几句,门卫也是听说的,不太了解情况,张茉莉想了想,回家的时候去了隔壁的曹婶家。
听了张茉莉的话,曹婶一点惊讶的神情都没有,反而叹口气:“没想到你消息还挺灵通,我也是今天才知道的消息,现在慢的金,知道的人少,你在外面也别说。”
他们厂区不小,在厂里工作的员工几百上千人,这么多人指望着厂子吃饭呢,改革改革,难免会波及到普通员工,曹婶看了一眼闹嚷的孩子,打发他们去外面玩:“恐怕要减员增效,至于怎么裁减补偿法,我也不太清楚。”
裁人?张茉莉有点不相信,像这类的单位,进来就相当于抱上了铁饭碗,只有退休和往里面进的,还没听说过丢了饭碗的。
曹婶说也不用灰心,厂里没有那么绝情,即便是不能在原来的岗位上了,也会安排工作,只是工资和待遇会差一些,毕竟他们也怕工人联合起来闹事。
张茉莉暗暗发愁,也不知道江文恒的工作,会不会受到影响,曹婶安慰她:“江同志的部门本来也没几个员工,不存在过度饱和的情况,你放心吧,指定没事,反倒是我们那口子,有点悬。我找找人,希望能留下吧。”
张茉莉回到家里,垂头丧气的和江文恒讲了这件事,江文恒摸摸她的头:“我早就听到风声了,怕你担心没告诉你,我们领导已经发话了,我们部门是安全的。”
怎么谁都知道?曹婶消息那么灵通,也就是今天才知道,江文恒早就知道了?
江文恒苦笑:“谁还没一点消息来源?厂区的人知道消息的不少,大家伙都装作不知情而已,私下里都在暗自想办法。”
厂里领导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各种求着办事的,拿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水果罐头、麦乳精、烟酒糖果……
这个当口谁敢收东西?别说是外人了,连自家亲戚都不让登门了,为了避嫌。
还有人求到了张茉莉的头上,张茉莉也纳闷,自己啥本事没有,咋来她家了。
来人张茉莉不太熟,大家都管她叫孙姐,是一个楼住着的,经常会碰面打个招呼。
孙姐不是空着手来的,手里提着好几样东西,张茉莉又不能把人往外面赶,心里虽然疑惑着,也带着笑脸把人迎进了屋。
江文恒不在家,他一个同事家的收音机坏了,江文恒平时就爱捣鼓这些物件,就去帮着修理收音机去了。
家里还有一点茶叶,张茉莉泡了一壶茶,孙姐连忙说:“不用这么客气,我坐一会儿就走。”
孙姐也没拐弯抹角:“茉莉啊,我这次来是有事想让你帮帮忙,咱们厂里都在传要整改,我们家那位的部门怕是不稳,我听说你家有军区的亲戚?你看能不能托托人,想办法帮帮我们?我们这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份工作不容易。”
张茉莉愕然,她和孙姐是点头之交,真没熟悉到这个地步,在厂区,和她走的最亲近的是曹婶,连曹婶都没来麻烦她,孙姐怎么好意思开的口?
再者说,她指的亲戚,是李大爷吧,别说李大爷现在去了上海,就算是他在这,张茉莉也不会开这个口的。
孙姐偷偷瞄了张茉莉几眼,又说道:“茉莉,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我也不能来求你,对了,我带了点东西……”
张茉莉连忙把东西又递了回去:“孙姐,东西我不能要,还有……真是不好意思,这个忙我也帮不了。”
“你可别谦虚了,谁不知道,你有个军区的亲戚,来头大着呢,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孙姐把一切说的理所当然,别说是为了别人,哪怕还是为了江文恒去求李大爷,张茉莉都张不开这个嘴。
张茉莉再大大咧咧,也分得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好话说尽了,终于把孙姐劝走了,隔着门缝看的曹婶这才出来:“茉莉,这是来找你干啥?”
张茉莉叹口气,说了前因后果,曹婶说道:“你不管就对了,小孙这几天没少求人,但凡能说得上话的,她都找遍了,也怪她爱人不争气,平时上班就懒懒散散的,经常迟到早退,这种情形下,她不着急才怪。”
原来是这样,大家虽然都在一个楼住着,可张茉莉也不太了解孙姐家的情况,曹婶又说:“不知道还有没有别人找你,你就咬紧牙关,一个都不能帮。”
张茉莉苦笑道:“我也得有能力才行。”
厂区像平静的湖水里掷入了一颗石子,再也恢复不了往日的宁静,别说他们厂区每年还是赚钱的,就这样还要改革,换成不景气的厂子,恐怕要大换血了。
江文恒没受到什么影响,每天上下班如常,张茉莉倒是不太敢出门了,生怕谁来求她,她心肠不软,可架不住别人磨,还得浪费唾沫星子周旋,一想就烦得慌。
为了躲躲这些是非,周日的时候,他俩回了一趟家,这周本来不回来的,等张茉莉和江文恒一到门口,柴凤芹也傻了眼,小米糊扑上来让张茉莉抱,柴凤芹问:“出啥事了?今天咋回来了?”
江文恒没吱声,张茉莉笑道:“没啥事,城里待着也没意思,我俩就回来了。”
苗红红身材恢复了不少,不像刚生孩子那么胖了,她说道:“你们回来的正是时候,要不然还想去找你们一趟,有好事!”
苗红红眼里有止不住的笑意,张茉莉还没问,她自己忍不住全说了出来:“开山的山头,都是咱们大队的,别人没抢过去。”
这可真是好事,关系到每家每户每个人,张茉莉仿佛看见了粮食在她面前晃悠。
山上作物的涨势,比大家伙想象的还要好,开山之后需要的劳动力多,不少壮劳力都被安排到了山上干活,现在偷懒的人也少了,毕竟除了交给公家的,剩下的是队员们分,谁都想多分一点。
地里的粮食分完,还有山上的作物可以分,每天做梦都要笑醒了,最起码今年,不用担心吃不饱的问题了。
说起来细粮还是不充裕,可粗粮足够多也行呀,要是想得开,可以拿粗粮去换点细粮来吃,吃点亏也划算。
有了这片山,他们大队成了公社里最富裕的地方了,听说别处的年轻女同志,都愿意往这边嫁,不为别的,粮食够吃!
蒋明富脸上也有光,他被当做先进个人做了好几次报告会了,带着大红包,别提多神气了,每天在村里碰到,蒋明福笑呵呵的,高兴极了,大队领导受到表扬,也是他们大队的光荣。
生产队的水田旱田加在一起是四百多亩,另外还有牲畜十来匹,除去需要的蓄料和上缴的公粮,每年还得留下五六百斤的种子。剩下的就是社员可以分到的粮食了。除了地里的,他们还有山上的作物可以分,相当于今年可以分到双份的,除了张茉莉这种胃口大的,普通家庭来说,一年的口粮妥妥的够吃了。
马上就到了霜降的日子,霜降前刨地瓜,张茉莉打算好了,到时候请上一两天假,来生产队干活,五斤地瓜顶一斤粮,大家都卯足了劲多换地瓜吃。
柴凤芹早嘱咐大伙了,山上的地瓜比地里的要好吃,大家挑的时候,尽量挑山上长的地瓜。
日子一天天慢悠悠的过,很快就到了刨地瓜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