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微笑是最好的天气(1)
第17章微笑是最好的天气(1)
悲观主义是依据心情,乐观主义是依据意志。天堂、地狱,转换往往只在一念间。在人生的大目的下,开心洒脱地活着吧!记住,微笑是最好的天气。
在心里寻找快乐的密码
快乐从哪里来?快乐的密码就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悲伤或者是痛苦的时候,请打开自己的心灵,清扫心中郁积的消极情绪,让快乐释放出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永远快乐,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靠外界条件去影响自己。
一个烦恼少年四处寻找解脱烦恼之法。有一天,他来到一座大山脚下,只见一片绿草丛中,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横笛,逍遥自在。
烦恼少年走上前去询问:“你能教我解脱烦恼之法吗?”
“解脱烦恼?嘻嘻!你学我吧,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就没有了。”牧童说。
烦恼少年爬上牛背,拿过笛子,越吹越烦。他觉得牧童这招不灵。于是他又继续寻找。走啊走啊,不觉来到一条河边。岸上垂柳成荫,一位老翁坐在柳阴下,手持一根钓竿,正在垂钓。他神情怡然,自得其乐。
烦恼少年走上前去询问:“请问老翁,您能赐我解脱烦恼之法吗?”
老翁看了一眼少年,慢条斯理地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
烦恼少年坐了下来,拿过鱼竿,越钓越烦。他觉得老翁这个办法也不行。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不久,他路遇一位在路边石板上独自下棋的老翁,烦恼少年正欲上前寻找解脱之法。
“哦!可怜的孩子,你继续向前走吧,前面有一座方寸山,山上有一个灵台洞,洞内有一个幽谷老人,他会教你解脱之法的。”老人一边说,一边自个儿下着棋。
烦恼少年谢过下棋老者,继续向前走。到了方寸山灵台洞,果然见一个长须老者独居其中。烦恼少年长揖一礼,向幽谷老人说明来意。幽谷老人微笑着摸摸长须,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对,对,对,恳请前辈不吝赐教,指点迷津。”烦恼少年说。
幽谷老人笑道:“请回答我的提问。”“前辈请讲。”“有谁捆住你了吗?”幽谷老人问。“……没有。”烦恼少年一愣,而后回答。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老人说完,摸着长须,大笑而去。
烦恼少年先是一愣,继而顿悟:哦!是啊!又没有任何人捆绑我,我又何需寻求解脱?原来,我心目中的烦恼是自找的,我是自己捆住了自己啊!
少年正欲转身离去,忽然面前成了一片汪洋,一叶小舟在他的面前荡漾。少年急忙上了小船,可是船上只有双桨,没有船夫。
“谁来渡我?”少年茫然回顾,大声呼喊着。“请君自渡!”幽谷老人在洋面上一闪,飘然而去。少年拿起双桨,轻轻一划,面前顿时成了一片平原,一条大道近在眼前。少年踏上大路,高兴而去。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正面情绪,人人都想获得快乐,但究竟快乐在哪里呢?很多人却并不知晓。其实,快乐就在我们心里。遇上了天灾,村民们焦虑不安,闷闷不乐。村长召唤来一位精壮的小伙子,吩咐道:“听说终南山一带出产一种快乐藤,凡得此藤者,皆快乐永远、不知烦恼,你快去采吧!”备足干粮,配齐鞍辔,小伙子策马扬鞭,一路风尘朝终南山飞驰而去。
在水草丰沛的终南山,小伙子发现一处藤萝缠绕的小屋,一位老师傅正不辞劳苦地工作着。他衣食简单,但仍然面挂喜色、不知疲倦。小伙子毕恭毕敬上前询问:
“师傅,这些藤萝能使您快乐吗?”“当然。”
“可以送些给我吗?”“当然。不过快乐不能仅凭借几株藤萝,关键是要具备快乐的根。”
“埋在泥土中的根吗?”“不,埋在心中的根。”老师傅说。快乐既不需要依靠他人,也完全不必去借助外物,如果你把自己的心全部放到家人和工作、事业上,你的情绪就会完全被外物控制,这就失去了自我的愉悦。如果你把自己束缚在社会复杂的钱权关系之中,那你的错误世界观会让快乐烟消云散。
快乐就是藏在心中的根,只要能找到自己的根,并让它生根发芽,那么你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人。
放飞一只心情的风筝
什么是不生气?不生气就是心存简单,不痴心妄想、不矫情造作,它是一种潇洒自如的生活态度。顺其自然,不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更不去刻意掩饰什么或者戒备什么。如果说做事是越简单越有效,那么做人则是越简单越幸福。
有个弟子问著名的慧海禅师道:“师父,你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够活得如此潇洒自在呢?”慧海回答说:“也没什么啊。如果说一定要有,那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困了睡觉,饿了吃饭。”弟子大吃一惊,反问道:“这算什么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是这样子的呀。”慧海听了呵呵一笑,说:“我该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其他的什么也不想,吃得安心舒坦。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所以也从来不做噩梦,睡得轻松自在。”
在华人首富李嘉诚家人的眼中,最幸福的不是他们富可敌国的财富,而是一家人团聚之时。无论工作如何繁重,每逢星期一,李嘉诚一家人必定在深水湾家中吃一顿饭。吃得也很简单,就是清清淡淡的四菜一汤。吃饭时,两个儿子坐在李嘉诚两旁,经常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享受着天伦之乐。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说:“我觉得我很幸运,可能是其他人想不到的,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简单,不是说简单就叫做非常好,而是简单原来就是非常幸福。”
在人来人往的世界里,你可曾拥有快乐自在?在你争我夺的环境中,你是否依旧怡然自得?在尘世喧嚣中,你的心灵是否压抑得太久了?
不要苦了自己的心灵,让它放飞吧,让它同风筝一样在自由的国度里想怎样飞就怎样飞吧!
不妨利用节假日,真的放一次风筝。在一片澄碧的天空下,白与蓝协调地搭配成一片美丽的风景。近处是深蓝色,很清纯;远处是淡蓝色,很淡雅。美丽的云朵很俏皮,一会儿靠近我们的风筝说悄悄话,一会儿又跑得远远的,把风筝抛在后面。
风筝放飞的是我们的心情。久居高楼中压抑的心情终于能在空中自由地劲舞,恣意享受着驰骋的快乐。感受着温暖的风伴着漂亮的风筝扶摇上升,快乐就犹如七彩烟花在空中绽放,透明的心境也随之在蓝色的天空尽情闪烁。朋友,我们好惬意,不是吗?
风筝放飞的是我们的梦想。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空间里,我们被搁置已久的梦想,终于能同心情一块上路了。让它飞吧,自由自在地飞吧!脚踏茵茵青草,头顶湛蓝天空,梦想怎能不飞呢?
风筝放飞了我们的情感。在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且让我们把美丽的情愫系于风筝之线,让它在广阔深情的天空下洗礼得更加圣洁。
放飞一只心灵的风筝,让它在美丽的蓝天下尽情飞翔,让美丽的天空不再空荡;放飞一只心灵的风筝,让它在湛蓝的天空里愉快欢唱,让我们的世界不再孤寂;放飞一只心灵的风筝,让它在心灵的城堡里快乐尽舞,让我们的生活不再烦闷枯燥。
简单也是一种美,是一种朴实且散发着灵魂香味的美。为什么不让心灵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呢?简单不是粗陋,不是做作,而是一种真正的大彻大悟之后的升华。
现代人的生活过得太复杂了,到处都充斥着金钱、功名、利欲的角逐,到处都充斥着新奇和时髦的事物。被这样复杂的生活所牵扯,我们能不疲惫吗?
梭罗有一句名言感人至深:“简单点儿,再简单点儿!奢侈与舒适的生活,实际上妨碍了人类的进步。”他发现,当他生活上的需要简化到最低限度时,生活反而更加充实。因为他已经无需为了满足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而使心神分散。
简单地做人,简单地生活,想想也没什么不好。金钱、功名、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当然是一种人生。但能在灯红酒绿、推杯换盏、斤斤计较、欲望和诱惑之外,不依附权势,不贪求金钱,心静如水,无怨无争,拥有一份简单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很惬意的人生吗?
生活未必都要轰轰烈烈,“云霞青松作我伴,一壶浊酒清淡心”,这种意境不是也很清静自然,像清澈的溪流一样富于诗意吗?生活在简单中自有简单的美好,这是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渴求不到的。晋代的陶渊明似乎早已明了其中的真意,所以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简单的生活其实是很迷人的:窗外云淡风轻,屋内香茶萦绕,一束插在牛奶瓶里的漂亮水仙穿透洁净的耀眼阳光,美丽地开放着;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你终于又来到了年轻时的山坡,放飞着童年时的风筝;落日的余晖之中,你静静地享受着夕阳下清心寡欲的快乐……重拾童真,心里永远住着那个孩子生活中的乐天派,不论遇到好事坏事,整天都笑嘻嘻的,好像一个孩子一样。家人说他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整天没个正经,而他自己则说,之所以能每天过得很开心,就是因为自己还是个“孩子”,还有一颗“童心”。
耶稣曾经抱起孩子告诫众人:“除非你们改变,像孩子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因为天国的子民正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孩子是快乐的天使,幸福的吉祥物,和他们在一起,你会感到年轻许多。
有的人说孩子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只知道玩乐,而不用像大人们一样整天要考虑衣食住行。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孩子也有他们的心事,他们要考虑的事也很多,诸如:如何才能取悦家长,如何才能不让老师发现小秘密,和小朋友到哪里去玩,等等。他们之所以整天无忧无虑,一则是因为他们考虑事情不像大人那样复杂,只能“简单”从事,许多对于大人来讲毫无兴趣的事在他们眼里却充满快乐与幸福。
有位老师曾问他七岁的学生:“你幸福吗?”“是的,我很幸福。”她回答道。“经常都是幸福的吗?”老师再问道。“对,我经常都是幸福的。”“是什么使你感到如此幸福呢?”老师接着问道。“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真的很幸福。”“一定是什么事物带给你幸福的吧!”老师追问道。“是啊!我告诉您吧。我的伙伴们使我幸福,我喜欢他们。
学校使我幸福,我喜欢上学,我喜欢我的老师。还有,我喜欢上教堂。我爱姐姐和弟弟。我也爱爸爸和妈妈,因为爸妈在我生病时关心我。爸妈是爱我的,而且对我很亲切。”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身边的一切,小朋友、学校、教堂、爸妈,等等都带给她幸福感,都让她快乐。这是一种单纯形态的幸福,是人们在生活中苦苦追寻的幸福无法比拟的。
孩子们快乐,还因为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和小朋友吵架了,他们很快就会忘掉,不会记仇;挨家长训斥了,即使是哭了,也会很快就破涕为笑;受到老师批评了,他们也不会老是怀恨在心。他们当哭则哭,当笑则笑,受到表扬,便高兴得又蹦又跳,受到批评便掉泪,绝不会掩饰和做作。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孩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保持一颗童心,可以让我们返老还童。人一天天长大,往往会被世界的琐事烦扰不止,人越是成熟就越是复杂,因此童年时期的快乐心法是我们应该重新捡拾的。
虽然我们不能再回到童年的那个年龄,但我们可以经常回忆童年趣事,拜访青少年时期的朋友和同学、老师。如果有机会还要去看一看童年家乡、玩耍的旧地,旧事重提,旧友相聚。那样,我们才会重拾童真的快乐,重回纯洁无邪的开心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