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感恩和宽容,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2) - 不生气,一切都会好 - 荻飞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3章感恩和宽容,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2)

第13章感恩和宽容,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2)

减去心灵的沉重负担是一种超脱的心态。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刚出生的婴儿总是紧紧地攥着那个很小的拳头,当死亡来临时,垂垂老矣的人们总是以撒手人寰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有人这样解释: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想抓些什么,所以攥紧拳头;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却知道什么也带不走,因此摊开手掌。人们在攥拳与撒手之间的生死轮回之中,得到的仅是一段人生旅程的记忆。既然这样,我们又何苦要负重前行,何必等到临近终点时才幡然悔悟,原来自己辛苦一生获得的东西临终时什么也带不走。因此,我们应该拥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心态。除了心灵的减法,在欲望上我们也可以做减法。减少了一次奢靡淫逸,就增加了一份灵魂的纯净与人生的宁静;减少了一次诽谤嫉妒,就增加了一份人际的空间与道德的高度;减少了一次应酬周旋,就增加了一份家人的亲情与生活的从容;减少了一次谄媚邀宠,就增加了一份人格的尊严与心灵的轻松。

曾经有人向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询问做出成功雕塑的秘诀,大师的回答是:“减去多余部分。”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说过:“鸟的翅膀一旦系上了黄金,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聪明人做的是减法。人生如酿酒,将无味的东西减去,虽然量会少,但是味道却会变得醇厚。让自己学会做减法,便可以收获轻松与自在。留下值得坚持的美好,减掉可以放弃的欲望,你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美国有一个名叫吉姆·特纳的企业家,他40岁时继承了著名的莱斯勒石油公司。当时,他身边的很多人都以为新上任的总裁会大干一番,让公司的规模与业绩呈现递增趋势,也就是为公司做加法。可令大家诧异的是,他却做起了减法:他首先组建起一个评估团,对公司资产做了全面盘点,然后以50年作为一个周期,在资财总和中先减去自己和全家所需、社会应承担的费用,再减去应付的银行利息、公司刚性支出、生产投资等,待一切评估做完后,那个价值30亿美元的公司只剩下8000万美元的资产。然后,他把这笔钱用到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地方,先拿出3000万为家乡建起一所大学,余下的5000万则全部捐给了美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他的这一连串的举动让人们深感疑惑,面对公众的质疑,他做出了这样坦然而有力的解释:“这笔钱对我已没有实质意义,减去它就是减去了我生命中的负担。”

后来,太平洋海啸给他的公司造成一亿多美元损失,他却一笑而过:“纵然减去一亿美元,我还是比你们富有十倍,我就有多于你们十倍的快乐。”再后来,他的一个孩子在车祸中不幸身亡,他却自我安慰:“我有五个孩子,减去一个痛苦,还有四个幸福。”直到他85岁的时候悄然离世,仍然没有忘记为自己的减法人生做出一个完美的总结。他的墓碑上留下这样一行字:“我最欣慰的是用好了人生的减法!”

其实,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富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宽阔的拥有。这也许是人生减法的奥妙。

有人说:“人活一辈子,就是转一个圈,最后又回到原点。”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轻松一点呢?学会放弃一些东西吧,也许放弃过后是更多的美丽。在适当的时候懂得削减你的欲望,做好你人生的减法,成就一个轻松快乐的减法人生。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韩非子的《林下篇》说:“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意思是,雕刻的诀窍在于,鼻子要先雕大一点而眼睛要先雕小一点。鼻子刻得大还可以修得小一点,但刻小了就不能再变大了;眼睛刻得小还可以再加大,但刻得太大就没法再缩小了。

这段话表面上说的是“刻削之道”,却能引申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人处世不能太绝对、太极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回旋的余地,这样才不会招致失败。

传说,太阳神的儿子法厄同驾起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恣意驰骋,横冲直撞。当来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欲掉头退回时,法厄同依仗太阳车的优势,一直逼到月亮车的尾部,不给对方留下一点回旋的空间。正当法厄同看着难于自保的月亮车幸灾乐祸时,自己的太阳车也走到了绝路上,连掉转车头的余地也没有了,最终万般无奈地葬身火海。

有的人能够在社会上如鱼得水,有的人却四处碰壁,主要原因就在于后者在待人处世中不善于给他人留有余地。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给自己留后路,不可把话说死,不可把事情做绝,更不能把人逼急。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如此,立身处世才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宋代的吕蒙正胸怀宽广、气量宏大,颇有大将风度。当吕蒙正初次进入朝廷的时候,有一个官员指着他说:“这个人也能当参知政事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付之一笑。他的同伴为此愤愤不平,要质问那个官员叫什么名字。吕蒙正马上制止他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名字,就一辈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当时在朝的官员也佩服他的豁达大度。后来那个官员亲自到他家里去道歉,两人结为好友,相互扶持。

吕蒙正这样做是对的,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给别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人海茫茫也会狭路相逢,你今天得理不饶人,又怎么知道他日会不会再相遇呢?与人相处留有余地,既不让别人难堪,也会让自己活得舒服,何乐而不为呢?

人与人的相处,是因为距离而产生美。我们不仅要对那些得罪过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在与朋友相处时,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与人交往需要彼此的包容与分享--包括喜怒哀乐,包括忍受对方的全部缺点,但做到这点很难,所以亲密得不分你我反而会滋生矛盾。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很多称兄道弟、歃血为盟的朋友最后往往成为仇人。

喜欢中国画的人都知道“留白”的重要性。“留白”就是特意在画面上空出那了无一墨的空白部分,这不仅仅是构图布局的需要,更可反衬主题,进而给观赏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所以有句行话说“留白天地阔”。我们要描绘出美好的人生,同样也要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万事留有余地”。

满嘴饭不能吃;满口话不可说;载物船不可装货太多;帆只可张满八九分……这些可是无数人生活智慧的结晶。我们做人做事千万莫把话说死,千万别将事做绝,否则就会把自己的后路堵死,陷入无路可走的尴尬或绝境中。

《宋稗类钞》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地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文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

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因竭力压低房价而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说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

客家有句谚语:“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心态平和了,自然就乐意给别人一个机会、一点空间、一些希望。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这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李嘉诚的生意经是这样的:“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

一位老木匠教徒弟的时候有一句口头禅,就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匠是和木材打交道的,木材的构造有纹理,因此木匠都很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那些装修过的房子就会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那些高明的师傅懂得合理地留一些缝隙,给那些组合的材料留足空间,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余地是缓冲器,是润滑油。凡事留一分余地,则可周旋回转,灵活自如;凡事不留余地,则容易失之于刚硬,一旦做错则无可补救。做事能做到“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就能使自己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就能在纷繁复杂又充满风险的人际关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能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呢?但我们有时候也和猴子一样,为了得到一些而失去了更多:

为了得到职务而奴颜媚骨,失去了尊严;为了得到金钱而劳神伤身,失去了健康;为了成就事业而无暇顾家,失去了亲情……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与失是人生不能回避的轮回定律。

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没有结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童话创作。当安徒生到了暮年,回忆自己人生得失的时候,他说:“我为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无法估量的代价,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是的,安徒生为了得到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失去了本可拥有的爱情,失去了家庭的温馨,失去了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不可否认,他的人生有太多的缺憾,但他却获得了创作的快乐。

得与失,是一种心态。得到了,不可小富即安,也不可贪得无厌;失去了,不必痛心惋惜,更不可一蹶不振。得到的不一定是好事,失去的也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得与失的转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传说,战国时有一位名叫塞翁的老人,他养了许多马。有一天,塞翁丢了一匹老马,邻居们纷纷对此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然:“丢了马,看起来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不会是件好事情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这次,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他的儿子喜不自禁,天天骑着骏马去兜风,没想到有一天摔伤了一条腿,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话:“谁知道它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兵了,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他们父子因此躲过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世代相传,渐渐地变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得到”与“失去”都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得到了一些会失去更多,失去了一些也可能得到更多。

在对待得与失的时候,人们有这样几种态度。一种是得到了高兴,失去了生气,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态度。一种是失去了生气,得到了也不安心。这种人活得最累,因为他们没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嫌所得不多,更怕得到的会失去。如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有一位商业上的成功人士常常感叹:5年前,我穷得要命。吃的是粗茶淡饭,但胃口却很好;穿的是很不结实的劣质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结实;喝的是淡而无味的白水,但却喝得有滋有味;住的是简陋的房屋,但住得很安心;睡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木板床,但睡得香甜……那时虽然穷得要命,但我也快乐得要命。当时我就想,如果再有很多钱的话,那我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了。于是我就拼命地挣钱,终于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结果呢?我现在是富了,吃的是最好的饭菜,但却没有一点食欲;穿的是光鲜的名牌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虚弱;喝的是高档饮料,但却寡然无味;住的是豪华别墅,心里却很不放心;睡的是软绵绵的席梦思床,但却夜不能寐……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快乐,真是得不偿失啊!

还有一种态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是以不生气的态度对待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对于别人之得,不攀比、不眼红、不妒忌,借别人之得,找差距,明方向,添动力;对于别人之失,不旁观、不讥讽、不消极,借别人之失,取教训,振精神,创未来。这才是对待得失的正确态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