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水淹城
林晓一语点醒梦中人,沈旭立刻接口,“你说的是黄河?”“对就是黄河”
杨沧澜手指轻扣桌面,“黄河九曲十八弯,自东营入海,流经几十上百个地区,古城众多,这城摞城又指什么地方?”
林秋凤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流过多少地区不重要。这首诗既然在咱们四象门各堂传送,就该和总门有关。四象门成立于南宋,临安距离黄河路途遥远,基本没有交集。但南宋之前的北宋国都可是在黄河附近,只有十里之隔.”
沈旭双眼一亮,“林堂主,你是说汴京城?”
林秋凤不置可否,“是不是汴京城我无法确定,黄河以南的古城不少,这只是我的猜测。”
杨沧澜接口,“咱们先假设是汴京城,但不在阳之中,不在阴之外,一根木头杵上天,扳倒木头都是钱”,这几句话又该怎么解释?
阴阳之说,范围极广。
阴阳两仪,四象八卦,阴阳首当其冲。
天地分阴阳,人分阴阳,世间分阴阳,乃至一草一木,皆有阴阳之说。
宫南山和吴天生根本不懂阴阳之道,杨沧澜常年负责内堂,对此也没研究,林秋凤精通符箓,对此倒有一些见解,“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单凭几句话,咱们无从拆解。依我看,总门设立在汴京的可能性很大。咱们在这里闭门造车百年,也不如去汴京城看上一眼.”
沈旭几人上学的商城距离汴京不足百里,只是几人从未去过,也没什么头绪。
张秀林呵呵一笑,“林堂主说的对,如今四象门一统,咱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成立总门,既然感觉汴京有可能存在总门遗址,那就干脆去一趟。我早就听说汴京城,城摞城,城下埋着六座城,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林晓,你小子这次又有用武之地了”
一直没说话的李昱春突然接口,“胖子,你可别太乐观了。深入城摞城的汴京城下可不是闹着玩的,搞不好比长白山还要凶险”
张胖子一脸你这货危言耸听的表情,“操什么就凶险了。汴京城是北宋皇城,鼎盛时期号称天朝,万国来拜,现在也是人数过百万,哪来的凶险?”
李昱春满脸写着四个字,你很白痴。
“死胖子,你知道城摞城意味着什么吗?汴京城下六座城,代表着曾经被淹没过六次,每次都是流沙过境,房倒屋塌。古时候可不像现在,科技发达,可以提前预知灾难的来临”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九月十四日,汴京被闯王李自成围困达四月之久。
汴京当时是明王朝在河南仅存的重镇,周王藩邸所在。
汴京城内炊烟绝,白昼行人断。
士兵连粪蛆、胶泥、马粪都吃了。
城中白骨如山,断发满城,生者十之一二,枯垢如鬼,河墙下敲碎人骨吸其髓。
自曹门至北门短短几百米,兵丁饿死者三四百人。
无粮可吃的官兵人心涣散,斗志全无,管工衙役徐文科故意让工匠修补城墙时偷工减量,好让义军早日破城。
不少明军也以出城夜袭为由,向义军投降。
就在城防将破之时,一场大洪水将汴京城全部淹没。
据史料记载,“十四辛巳夜,河伯震怒,水声远闻。十五日壬午黎明,水至城下。浊浪拍空,震声如雷,一泻千里,街衢楼阁化为泽国,只露出大相国寺的宝塔塔尖和钟鼓楼的屋脊,全城聚集的三十七万军民葬身鱼腹,侥幸逃命者不过三万人。
至此以后,汴京城消失了整整二十年。
一座曾经繁荣的水陆都会,变成了“黄沙白草,一望丘墟。”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才在“潦水泥沙”中重建了开封城。
一口气讲完这段历史,李昱春喝了口茶继续说,“白骨累城,割其肉,食骨髓,全城三十多万人死于洪灾和战乱,这是多大的怨气。而且,这只是六次大洪灾其中的一次,下面埋了多少怨魂戾气,能算的清吗?”
张秀林还是有些不服,“这么多年了,人家汴京城的人不是活的好好的吗?也没见厉鬼满街跑,僵尸四处跳啊”
林秋凤接口,“话不能这么说。李护法刚才提到了相国寺。想必你们也听说过,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北宋皇朝的皇家寺院,千年来一直屹立不倒,说不定便是起到了镇压邪魔的作用。越是这样,地下也就越危险.”
沈旭点头附和,“胖子,李护法和林堂主说的没错。但凡大凶之地,必曾有大灾发生。在南京,就有不少人在江边见过大兵和逃难的百姓亡魂成群结队夜行,而且不止一处。”
张胖子挠挠头,“那还是别去了,万一死在下面不值当,咱们又不差钱.”
沈旭怕这货把长白山得到黄金的事顺嘴说出来,急忙打断,“去是肯定要去的,只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几位堂主,四象门百废待兴,你们各司其职,我和几位护法去一趟汴京,有什么消息及时和你们通气”
吴天生接口,“门主,你们几个人太少了,需要多少人马,我从青龙潭给你调”
宫南山也不甘落后,“门主,我们白虎堂有的是兄弟,需要多少人,一句话的事儿.”
沈旭急忙摆手,“不需要.他们都是普通人,打仗还行,对付邪祟派不上用场,反而会成累赘。”
林秋凤接口,“不错,门主他们去汴京城是为了打探总门遗址的消息,人多了反而惹人注意。真是到了地下,普通人派不上用场。门主,你们何时动身,我让人多多准备符箓和法器,你们带着防身”
朱雀堂以符箓法器为本,正是沈旭他们所需之物。
“那就麻烦林堂主了。事不宜迟,我们明日动身,临走之前,我会把四堂传承抄写一份交给各位,希望你们能竭尽全力,尽快让我们四象门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