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244.柳成荫
第245章244.柳成荫珍姐儿行了礼退下,临走的时候把得到的那些见面礼全塞给玉锦兮了。
玉锦兮便将那些东西都收进空间,继续招待客人。
荣世广却不想就这么简单地放过她:“刚才玉小姐说,国师还教了些稼穑之术,不知可否赐教?”
玉锦兮:“这个倒是不难,等我闲暇时整理整理。”
荣世广:“请国师千万记得,若有国师传授,我大月百姓可免饥馁矣。”
好高的帽子啊,这下就是不写也不行了。玉锦兮只好答应自己会尽快整理出来,好让户部刊发各地。
就知道这些人无事不登三宝殿,只要跟他们打交道,就免不了给她派各种各样的差事,而且还把话说得那么冠冕堂皇,让人连拒绝都拒绝不了。
玉锦兮郁闷地跟李海宝碰了碰杯:“李兄什么时候回南洲?我送你。”
送过去她就躲南洲不回来了,她得好好躲躲清净。
李海宝摆手:“这个不急,等过了年,让雷将军带船回去便是。我得去高仓,看看船造得怎么样了。”
玉锦兮皱着眉头想:“咱们大月,难不成只有高仓有船坞码头?”
李海宝叹气:“就是啊!”
玉锦兮仔细回忆,好像津门的地理环境也不错啊,怎么不在津门建?那个离京城可近多啦!
她就直接把自己的疑惑说了出来,不出意外地引起了一片寂静。这是怎么了?她说错话了?
李海宝最先反应过来,一拍大腿:“着啊,哥哥怎么没想到津门?!”
光熹帝也有些意动:“津门适合造码头么?”
玉锦兮:“那有什么不能的?津门可是造码头的好地方。除了津门,还有好多地方适合建码头呢。等我想想啊,北边的三山海口,永济,qhd,历林口,还有鲁地的琅琊,都是天然的海港之地。南边除了高仓,天然的好海港也有许多。武荣那边不就有现成的?不过既然有高仓船坞码头在了,我觉得还是在津门好,离京城近。也免得李兄将来跑来跑去的,直接就把船从南洲开到津门了,多方便!”
李海宝补充一句:“还可以直达京城。”
玉锦兮:“对,对,津门还有条大运河呢,换艘船就是了,海船直接开到船坞里去修整。”
眼看着这俩你一言我一语就把这么大的事儿给定了下来,光熹帝也越来越有决定之势,魏相急忙道:“话是如此说,只是船坞也好,港口也好,都是大事,所需花费动辄几十万计,国库却是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再说我大月擅长码头创建的工匠极少,此事需从长而计,不可疏忽大意。”
下意识地想找个同盟军,看了一圈儿也就是荣世广有可能站在他这一边,偏偏还只是个尚书,还有个顶头上司在。
魏相突然觉得前所未有的孤寂,不管是光熹帝还是太子,都是支持开海禁的那一派。尤其是太子,比光熹帝还要狂热。等他登基掌权,自己倒无所谓了,可子孙怕是没有了好日子过。
还有这位国师大人,竟是摸不准他的脉。你说他支持开海禁吧?他家的生意可是大月独一家,严重依赖目前的禁海政策;你说他反对开海禁吧?他又给抛出这么大一个雷来,还一说就说了好多个适合建码头的地方,朝廷都没有他了解得那么仔细!
魏相忍不住又看了一眼正在慢条斯理拆一只河蟹的玉锦兮,他那桌案上的饭菜格外地与众不同,牛排也好,螃蟹也好,龙虾也好,都是保持原样送上来的,然后他自己动手。看着好像狼狈了些,可也透着那么一股子率性。
人家可不是一般人,自然也不必讲究什么就餐礼节。没看就连陛下也不说什么吗?
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一个闺女,还许给了郭家,这不明显地不想插手朝堂事务么?那为什么还会莫名其妙地说起建港口的事情来呢?
魏相想起来了,这个话茬是从李海宝留守高仓督促海船开始的。难道他是给朋友张目?若是海船建造再拖下去,他就干脆推动津门海港的建设?
魏相觉得自己真相了。呃,既然如此,那就跟下面的人说说,高仓那边还是不要拖了。再拖下去,这位不走寻常路的国师,还不知会给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这样的人,本事太大,拥趸太多,着实惹不起啊!
魏相这边转眼之间思绪万千,别人也都没闲着。玉锦兮抛出这个话题就不管了,至于要不要建新海港,在哪儿建新海港,怎么建新海港,那都是当权者应该费脑筋的问题,跟她没关系。
嗯,只要让内阁忙活起来就行啊,忙得他们顾不上她才最好,省得他们老闲着没事儿干给她派活儿!
吃完了螃蟹,拿布巾擦干净手,玉锦兮又拿起刀叉来,对着牛排下手。管它中餐还是西餐呢,只要是合她胃口的就是好餐,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端上来待客。嗯,这牛排不错,是她从鞑子那边引进的肉牛没跑了。
她想起一件事情来:“李兄,南洲那边好像还没多少牛羊吧?我怎么听人说你带了些牛羊过来?”
李海宝:“嗯,不多。我也没多带,牛羊马各十,主要是为了尝试一番,看看那些牲口禁不禁得住长途海运。”
随口交谈的这俩人没意识到,他们俩是在说魏相引起一片寂静之后的第一个话题,给人的感觉便是:这俩硬生生地没理魏相的茬儿。
太子毕竟年轻,还是忍不住偷偷地看了魏相一样,却见他一副了然的样子,不觉奇怪,这位首辅明白什么了?
光熹帝问:“那些牲口如何了?”
李海宝回答:“都活蹦乱跳着呢,只是运河快要结冰了,要不就运过来了。”
光熹帝笑着摆摆手:“罢了,就放高仓吧。牛羊还好说,那些马必然是保不住的,那可都是良驹。你不在,高仓那边的将军们可不会客气。”
李海宝嘻嘻一笑:“爷,那马啊,奴婢还真带回来了,一匹都没落下。真是好,奴婢这一路上可是骑了个过瘾。”
光熹帝哈哈大笑:“是了,是了,你是快马进的京!”
屋内的气氛好了起来,太子凑趣道:“这回海宝叔怎么舍得了?”
李海宝故意叹了口气:“其实也是舍不得的,不过总得有个验证。以后就没这好事儿啦,臣得等南洲那边多养些,才能往京里运。要说还是南洲那边的草场好,若不是牧哲太过辛苦,臣都想让他多买些良驹过去了。”
玉锦兮急忙摆手:“李兄饶了我吧,我这俩月哪儿都不去,就在京城里陪孩子。”
“这是为何?前些日子你不还是到处跑么?找你可费劲了。”郑相忍不住问。
玉锦兮认真地答:“冬天来啦,屋子里太冷,俩孩子睡不好,我得在家待着。”
竟然是为了这个原因?鬼才信你!
玉锦兮无奈极了,这就是真实原因啊。往年她往外头跑的时候,珍姐儿懂事不说,小五可不会客气,昨儿晚上就跟她提要求了,不让她一跑就是很多天。
“姐姐晚上手脚都是冰的,现在就要用汤婆子了。”小五是这么说的。
玉锦兮这才意识到,珍姐儿有多懂事。把她愧疚坏了,觉得自己还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