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241.各有打算
第242章241.各有打算
正西坊在外城,向来不是官员们选择居所时的第一选择。但对于根基较浅的官员来说,正西坊紧邻内城,出了坊就是正阳门大街,走不多远便可到达六部,也是安家置业的良好选择。吏部侍郎李和斌家就住在正西坊一处五进的大院之中,在众多六部中低层官员邻居中算是不错的人家,尤其是最近困扰他多日的夫妻关系有所缓和,他的心情便如京城的天气一般,格外地清爽起来。
好心情在看到年轻妻子手里的针线活儿之后更上了一个台阶,但在看清楚那双鞋子的尺寸后瞬间低落。
郭十三小姐,不,如今应该称呼她为郭夫人了,李和斌请封她的折子已经批示,她如今也可以被人光明正大地里称呼一声夫人。郭夫人正全神贯注地在鞋面上绣祥云纹,这个花样是珍姐儿挑的,极其复杂,光颜色就有十几种,一不小心就要绣错,她自然不敢大意。
专心致志的郭夫人没留意丈夫的到来,还是李和斌轻咳了一声,才吸引了她的注意。抬起头来微笑着看着他道:“回来了?等我绣完这一针啊,这一块儿可麻烦了。我头一回绣这个花样子,要是绣错了,还得重新再来。”
李和斌就耐着性子等她把手里的活儿干完,见她珍而重之地收拾好了针线,还拿了一块布把那鞋面包了起来免得落灰,就貌似不经意地问:“这是给谁做的鞋子啊,这么仔细?”
郭夫人仰着头缓解因长久垂首而略有不适的脖子,随口道:“是给玉叔父的寿礼。”
李和斌凝神看了妻子一眼:“国师要过寿了?”
郭夫人笑道:“玉叔父是个不过寿的人,生日是哪一天是谁都不知道的。以前在家学里读书的时候,赶上家里长辈过寿,我们姐妹们凑在一起商议给长辈们准备什么寿礼,珍妹妹就不开心,说是自家爹爹的生日,怎么也问不出来。谁知道今年竟问出来了,正是十月里。珍妹妹开心得不成,兴致勃勃地给叔父准备寿礼。十二姐回娘家的时候听说了,便说我们这些出了嫁的姐妹在娘家的时候,也得过玉叔父许多照拂,理应尽一尽孝心。便写了封信过来,说是珍妹妹颇有雄心壮志,可她人小,一个人哪里忙得过来,就让我们几个也帮把手,就当我们姐妹们合伙送的。我鞋子做的好,就把这活儿揽过来了。”
李和斌自己都不明白,为何心中松快了些,笑道:“你也没问问这尺寸对不对?”
郭夫人捂嘴笑:“给玉叔父准备衣服鞋袜最是容易,这么多年就没变过尺寸,公主府那边的绣房里就有现成的。”
李和斌奇怪地问:“怎么公主府那边的绣房还有国师的尺寸?”
郭夫人捶捶肩膀:“每年家里做四季衣裳,都有玉叔父一份的,就连他的官服,也都是公主府的绣房做的。公主府里还有一个院子,是常年为玉叔父准备的呢。”
换了只手捶:“八叔成亲的时候,认亲时玉叔父都在的。八婶给珍妹妹的见面礼,和给我们姐妹的一模一样。就连我们这些小辈,也都把玉叔父当成嫡亲的叔父。说起来,”眼睛里带了回忆,“倒比嫡亲的长辈还要亲厚些。我们那个时候啊,就喜欢跟着玉叔父出去,可比自家人出去方便多了。”
李和斌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伸出双手去,给妻子捏肩膀:“就跟上回似的?”
“是啊,玉叔父喜欢孩子,常常兴致一来,就给我们开宴。开始我们也放不开,后来啊,”郭夫人忍不住笑了,“八叔是个爱热闹的,有他带着,那几个兄弟也学会庖丁的手段了。我们姐妹们只管吃、玩儿,倒是比他们还逍遥些。”
李和斌想起几个少年熟练地烤肉串的样子来,不觉也笑了起来:“是啊,我刚看到的时候也吃了一惊,哪有大家公子做那些事的?只是那时候是第一次去,也不敢多说什么。看来以后,还是要多走动走动。”
郭夫人转头看他:“珍妹妹说到玉叔父生日的时候,大家都去玉珍楼,那一天的三楼就不招待客人了。老爷要不要去?十二姐姐说他们夫妻俩是要去的。”
李和斌见妻子笑靥如花,一颗心突然跳得快了些,下意识地道:“去,自然要去。”
郭夫人突然觉得害羞,挣脱开他的双手,掩饰道:“老爷在前头用过晚饭了没有?今儿家里好像来了人,老爷不去老夫人那边问问?”
李和斌轻叹口气,把妻子又拉了回来,拿两只胳膊圈住了,低语道:“为夫累了,夫人要不要和为夫一起歇一歇?也该睡了。”
郭夫人的脸更红了。
秋高气爽的时节,屋内偏是一片浓浓的春意。
李和斌只顾和年轻的娇妻卿卿我我,将其它事务尽数抛之脑后。老夫人让人去叫,回来却说老爷已经去了正院休息了,只好作罢。第二天又赶上朝会,天还没亮就走了,自然也没找到人。
想想还在等自己消息的老家侄子,犹豫了再三,还是让人把儿媳妇请了来。
郭夫人姿态标准地行了个福礼,做足了一个儿媳妇的本分。她心里清楚得很,老夫人这些天一反常态,不过是看在她能给老爷助力的份儿上,至于婆媳情意,还得日积月累的看看再说。
老夫人见儿媳妇眼观鼻鼻观心地静坐,心里也免不了有些别扭,自知是以前太过苛责伤了儿媳妇的心,想想儿子的前程,便温和地道:“昨儿老大回来,你可跟他说家里来人的事儿?”
郭夫人恭敬回道:“老夫人,儿媳不当家理事,不曾见人回报此事。”
老夫人满腹的话就被堵了回去,可不,长孙媳妇当家还是她做的决定,此时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好让她退下了。
郭夫人回了自己的院子,继续拿起鞋面来绣花。老夫人打的什么主意她太清楚了,可一个为了前头留下的子孙就各种责难苛待她的人,她为什么因为没挨骂就感恩戴德?就上赶着为人家排忧解难?她是有娘家有兄弟有长辈的国公府小姐,可不是前头那个出身乡野只能依赖夫家的妇人。
有那闲工夫,她还不如好好地给玉叔父做双鞋子呢,那才是真心善待她的长辈!
浑然不知被众多小辈们惦记着的玉锦兮,如今正身处南洲,正是南洲的收获季节,她得来看看。
李海宝笑得合不拢嘴:“南洲的土地太肥沃了,瞧瞧这麦子,粒儿多大?没想到咱们头一年种冬小麦,就有这么好的收成,都是牧哲你给的种子好!”
去年他们到达南洲的时候季节已过,只匆匆种了些春小麦,好在也有收成,和大月的小麦产量也差不多。李海宝本来以为这一季冬小麦也是如此,谁知在用了玉锦兮提供的种子和技术之后,产量极高,称了称,亩产已达八百多斤了。这可是大月亩产量的两倍多,李海宝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不止他一个人高兴,整个南洲的人,就没有一个不高兴的,尤其是那些刚来的少女们。
玉锦兮这次来南洲,也是带了些女孩子的。她对人贩子深恶痛绝,虽然知道这个时代买卖人口是合法的,也会对每一个女孩子说清楚情况。虽说会有许多人就此打了退堂鼓,可来的人都是心甘情愿的,反而减少了许多麻烦。
除了从人牙子手里买女孩子之外,也有少数是她在乡野之间遇到的。比如说她这回带来的其中一个女子,就是一个冲喜不成功的,堂还没拜呢,被冲喜的那个就咽了气,婆家说她的命太硬克死了丈夫,对她十分的苛待。玉锦兮经过的时候偶尔看到,实在气不过,就直接把人给带走了。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把她放出来说明情况,那女子立刻就决定跟着来南洲。
这样多好,来了没两天就和一个伍长看对了眼,两个人高高兴兴地一起过小日子去了。
玉锦兮的功德点和信念之力又增长了一些,心情甚好的她在看到阳光下曝晒的麦子之后,心情就更好了。
亩产八百多斤,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天文数字了。不过嘛,还可以再提高一些。
玉锦兮道:“看来这个品种适合当地气候,在今年新开垦的土地上种它,这块地用别的麦种。以后每块土地轮流耕种,免得产量受影响。”
麦种每年要更换的知识,玉锦兮已经跟将士们传授过了,李海宝笑道:“这个自然。各处将领也都下了命令,把最饱满的那些挑出来当种子。呶,那些女子就是在做这个的。”
玉锦兮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到远处一些女子正蹲在地上,细细地挑拣着什么,时不时还有隐隐约约的笑声传来,不由赞道:“这些女子倒是真心实意在这儿过日子的。”
李海宝赞道:“还是牧哲你有法子,咱们这儿,小两口吵架的都少。”
玉锦兮笑:“没有公婆管着,没有大姑子小舅子那些亲戚,只有小两口过日子,又是新婚期,有吵架的反倒是奇怪的吧?”
李海宝大笑,承认她说的很有道理。
两个人在田间漫步,李海宝说了接下来的安排:“今年粮食大丰收,留足了大军所需,还剩下十几万斤。我打算亲自走一趟,送十万斤粮食回去。”
玉锦兮点头:“没问题,一会儿的事儿。”
李海宝笑了:“不是让你送,这回啊,我开船回去。”
啊?干嘛自讨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