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126.辞家主 - 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国师篇 - 唯儿时多梦故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7章126.辞家主

第127章126.辞家主整个过年期间,玉家热闹得不像话。

玉家本来就有自己的首饰铺子和绸缎铺子,老太爷大手一挥,也不讲究自家人买自家货也得照旧付账的规矩了,让掌柜的捡着好的尽数送了来,让大太太按各房人头分了下去,就连像兰姐儿那样还不会走路的也有一份。

家里女眷们一夜之间全都换了装束,原来只敢在家里偷偷戴的金钗也敢光明正大戴出去走亲访友了;原来只能看着眼馋的绸缎也能穿上身了;就连跟人说话的口气,也一下子变得底气十足了许多。

若是遇到有好心的偷偷提醒一下这打扮有些不妥,便捂着嘴偷偷地笑几声,还得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谢过人家的提醒。

老太爷说了,如今衙门里还没开印呢,还有一道手续没办呢,还不能大张旗鼓地招摇。

大年初二,祭祖的整羊撤了下来,被大厨房切成大块煮了,每个房头都分了一盆子去。

五老爷最是激动,口沫四溅地跟五太太说自己是怎么倒腾出那么大盘子来盛那只整羊的。

“大哥可为难了,咱们家以前祭祖,就是拿块羊肉,也就是这么大。”指着盆里的肉块道,“如今要用整羊了,哪里有这么大的家伙什儿啊?家里最大的盘子就是个鱼盘,够啥子用的啊?还是老子聪明,想起铺子里卖的澡盆子来,把上头一锯,就是个现成的大盘子,一点儿都没耽误事儿!”

这话他翻来覆去地说了都不知道多少遍了,五太太知道他高兴,还是装着跟头一回听到似的:“就是,还是你能干!”

五老爷眼睛里又带着泪花了:“原本以为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凑够一万两银子给孩子买个监生。想着儿子们怕是不成,咱们辛苦些,攒一攒,总能给个孙儿攒出来个身份。谁知道,谁知道,哈哈哈,老子到底是个有福的!”

有了农籍,自家儿子就可以从秀才开始考起,那可比举人容易考多了。就算是考不上秀才,一个童生也成啊,从此也可以穿绸缎了。

五太太也高兴,把这两天赶出来的素面蓝色绸褴衫拿来给他穿,以前这样的好衣服怎么敢穿?如今也可以穿上身啦!

下人来报:“老爷,老太爷让都去前头呢。”

五老爷立刻就要脱衣服。

五太太急忙道:“又不是以前不能穿的时候,脱什么?”

五老爷这才意识到如今身份不一样了,轻咳了一声,昂头去了承本堂。

老太爷最近一直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之中,如今也好几天了,终于恢复了些理智,想起来还有一件大事儿没办。

小六给家里立了天大的功劳,还没奖他呢。

老太爷翻来覆去地想了许久,一个主意一个主意地从心头过了一遍,总觉得太轻了,对不住小六的这番功劳。今日一换贡品,他想起来了,以前他可是有个承诺的,如今也该到了兑换的时候了。

于是他就把家里的子孙们又招呼到了一起。

坐在新换的太师椅上琢磨,好像自从小六自海外回了家,这承本堂的使用率比较高?

可不就是,这小六不干则已,一干就是个大的。

做生意赚钱是这样,当官儿更是这样。五品,嘿嘿嘿,居然是五品,比县太爷的官衔都高!

至于实职和散官之间的天壤之别,被他完全忽略了。

等子孙们都到齐了,老太爷轻咳了一声:“小六到我这边来坐着。如今你是官身了,和别人不同。”

大老爷急忙道:“是了,是我疏忽了,以后咱们家就这么排。”

玉锦兮急忙谦辞:“大伯莫要折煞侄儿了。”

“你是咱们家大功臣,这个位子是应该的,快坐,别婆婆妈妈的。”老太爷道。

玉锦兮只好跟家里长辈们团团一揖,表示个告罪,这才在玉老太爷下首坐下了。她爹都没坐过这个位子!

玉鑫多才不在乎儿子的座次比他靠前呢,他得意着呢!

老太爷再次清了清嗓子:“是这样,以前我说过,咱们家谁能给家里换了门楣,这个家主的位子就归谁。如今小六成了官身,咱家也从此换了门庭,这话可不能说了不算。我也老了,很该享几年清福。这家主的位子,我打算传给小六,你们可有话说?”

其实这几天儿子们也好,孙子们也好,都在私底下嘀咕过这件事情,就算是心有不甘也不好说什么,如今自然没话说。

玉鑫多都快坐不住了,这可是他儿子,他亲儿子!

当事人却是有话说的。

玉锦兮躬了躬身子:“祖父,这家主的位子,孙儿其实做不得。”

这句话比玉老太爷的说有震慑力多了,所有人都立即挺直了腰,三房的几个脸上立刻露出了急色。这么好的事情,怎么能往外推呢?傻不傻啊你?

不过玉锦兮如今在玉家的威望不是一般地高,她的话明显没说完,大家就是心里再奇怪,也得忍着等着她把话说完。

玉锦兮也不卖关子:“祖父,孙儿这次去了京城,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咱们玉家在铜庆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可在京城那样的地界,着实算不了什么。”

大家纷纷点头,都是在外头跑生意的,太有同感了。

玉锦兮继续道:“孙儿就想,都是一样的人,咱们玉家子孙也不是拿不出手,凭什么就只能仰人鼻息?说来说去,也不过就是缺个身份罢了。士农工商,咱们家努力了这许多年,得个农籍,就觉得一步登天。可在上头,还有个士族。”

玉锦兮对着若有所思的大老爷道:“大伯在外头认识的人多,自然清楚这士族和农户之间的天壤之别。”

大老爷点头叹道:“可不就是。”

玉锦兮又道:“孙儿仗着师门之利,这才能得个武散官。这散官不过是个虚名,不能传及子孙。咱们玉家若想更进一步,还得从功名上下功夫。”

老太爷道:“这话说的极是,你们可要牢牢记得。”

被他目光所及的孙子一辈们纷纷躬身:“孙儿定当牢记。”

玉锦兮继续侃侃而谈:“还有内宅,若家宅不宁,男人们在外再如何打拼,恐怕也难以如愿。那些一朝厦倾的人家,有多少是从内宅的乱子引起来的?不可不慎。”

众人纷纷点头。

玉锦兮:“所以孙儿想着,咱家如今亟需的,是要增强底蕴。就算是一时半会儿的出不来个举人秀才,有些许官宦人家行事的底蕴在,一代不成还有第二代。只要咱们立身正,这好家风一代代传下去,总有出头的那一天。等衙门里开了印,咱家换了农籍,请个学问好的秀才坐馆,应该也不是难事。只要家里出了一个秀才,就可去县学读书,能得到举人的传授。这样一来,家里子孙的学问见识,不就慢慢地长上去了么?”

众人没想到她想得如此长远,更是凝神细听。

玉锦兮又道:“咱们玉家在铜庆盘踞多年,如今也很该出去走一走,看看外头的天地,了解一番缙绅人家的做派。所以我就给珍姐儿在京城找了户人家去附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