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310留在巴黎的中国人 - 十九世纪就医指南 - 号西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14章310留在巴黎的中国人

第314章310.留在巴黎的中国人

这几天巴黎街头最大的收获无疑就是卡维。  从11月11日上午的两台手术开始,巴黎街头就陆陆续续出现了对卡维的追踪报道。有些是口口相传的小道消息,而有些则被人写进了报刊,当天傍晚就进行了报道。

法国外科手术剧场与奥地利不同,只对圈内人开放,起码得有医学生的证明才有机会进入其中观看。但包括费加罗报、进步报、法兰西时报在内的各大报社记者们却无视了这条规则,对手术描写如同亲临。【1】

总感觉他们都在巴黎大学医学院挂了名似的。

除了这些老牌报纸之外,诸如小日报、新闻画报、巴黎评论之类面向普通市民的通俗类报社也加入其中。【2】

尤其在11月12日众多报纸就开始结合前一晚的开颅手术,给卡维的剖宫产手术造势。一时间,巴黎街头除了聊一聊刚结束的普奥战争,以及刚在东亚战胜海盗的两艘军舰外,都或多或少要谈论起卡维这号人物。【3】

舆论狂欢之下,卡维却高兴不起来。

一觉睡醒,随便在酒店吃了点早餐,他又赶去了主宫医院。为了避开那些新闻记者,他还特地避开了正门,找了偏门,进入病区后就直接找到了胡吉尔所在的产科。

他需要为下午做剖宫产的产妇做个检查,同时也想从巴黎医生稀烂的病史里找找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麻烦。

不看不要紧,一看让卡维直皱眉头。果然去别的医院做手术就和挑水果一样,不让挑自然有不让挑的道理。

“胡吉尔老师,这产妇”卡维两手摸着产妇高浮的胎头位置,说道,“你们在孕中期摸过肚子么?”

“当然,几乎每过几天就要摸一次,尤其是这一个多月胎位不正,所以几乎天天都要试试调整胎位。”胡吉尔不是什么半吊子产科医生,对卡维这种说法有些生气,“这事儿就连乡下产科医生都知道,我在主宫医院做了那么多年产科,怎么会不做呢。”

卡维也清楚对方还没差到这种地步,只是这肚子和胎儿的大小实在差的有点多。

难道是羊水比较多?

感觉不太像啊。

“你们确定就这一胎?”卡维两手还在摸着肚子,想要继续探查,“这肚子大小看上去不止一胎啊。”

“哦哟,医生轻点,他又踢了我两脚。”

“恩,没事的”卡维安抚了一句。

“确实就一胎。”胡吉尔说道,“因为产妇两年前就是在我这儿生的女儿,这次怀了第二胎全程都是我做的检查。如果你没来巴黎的话,上台主刀的可能就是我了。”

这也是卡维想不通的第二点。

作为二胎产妇,骨盆条件要比初产妇好不少,只要没有其他问题,顺产难度会低得多。初产妇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多小时的产程到了经产妇这儿会被缩短到只有几个小时,入盆也要容易得多。

当然,胎儿臀位会造成入盆困难,可这孩子也不算大.

卡维用尺子做了个简单的测量:“孩子双顶径预估也就9cm左右,正常范围,对于经产妇而言,产道条件那么好,至少也得入盆才对。”

胡吉尔不知道他在犹豫什么:“不管怎么样,这种位置的孩子肯定得手术。”

“这我知道。”卡维能从他眼里看到无奈,这是见证了太多难产的人才会有的眼神,“别急,我只是判断一下情况,万一手术里出现问题也好提前做准备。”

“只是肚子大了点,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卡维现在实在说不好,肚子这东西就是盲盒,不打开谁都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就算是现代的影像学技术,有时候也难免会出现误诊:“孩子看上去没什么问题,胎心也挺好的,手术前先备点血吧。”

“备血?”胡吉尔对这些手术的准备工作还不熟悉,“怎么备?”

卡维所谓的备血从来都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妇本人,预取一部分血做保存,在手术中输入维持血容量。另一种则是找寻血型符合的人,在手术中给产妇进行直接输注。

水蛭素效果难以控制,不到万不得已卡维不会去用,所以他更偏向后者。

“找人输血”胡吉尔的反应要比听到“备血”时小了许多,显然是明白输血的概念,“可输血危险性太大了,这么冒险?”

“危险?”

卡维才意识到这儿不是自己经营了大半年的维也纳,对输血的概念仍然停留在没有配血的时期:“输血之所以危险性高是因为没有进行配血。有些人的血碰到一起没事儿,有些人的血则不行。”

他尽量将配血说得简单,给胡吉尔缓冲的时间:“配血?只要做了伱所谓的配血就没事儿了?”

“也不是完全没危险,但危险性非常低,毕竟医学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卡维笑着宽慰道,“放心吧,我在维也纳用过很多次了,只有个别病人会有反应,但也不足以致命。”

胡吉尔在经历了昨天的异位妊娠手术,对卡维的建议格外重视,概念转换也很快:“如果真的能输血的话,需要多少?”

“先备1000ml,需要五个人。”

“从哪儿找那么多人?”胡吉尔有些犯难,“听你刚才的意思,不是人人都符合输血条件的,肯定得多要些人来试试才行。”

医院里无非就是医生、护士和病人。

医生要工作,而且地位高高在上,几乎没人愿意为平民女性输血。护士地位要差得多,但护士也需要工作,主宫医院的工作强度还特别大,一般也很难找护士输血。

至于病人就更不行了,本来身体就差,还不知道血里会有什么其他东西。

“巴黎放血技术全欧洲领先,找病人家属就行了吧。”卡维建议道,“如果人真不够的话,门口还围着那么多精壮年轻男性,不用多可惜,我看他们都挺想进手术剧场的。”

胡吉尔脑子也够快,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那些记者的话还真可以试试,我待会儿让我的学生去让他们进来。哦,对了,你刚才说配血,要怎么配血?”

“这事儿知道了原理做起来不难。”卡维四处看了看,问道,“胡吉尔老师的学生在哪儿呢?我直接告诉他就行。”    “善望,善望!”胡吉尔对着病房另一边正在做检查和记录的年轻人,“快来,卡维医生要见你!”

老头的发音很奇怪,不是普通的欧洲人名。而且从称呼到后续的对话都异常简单,吐字也很清晰,生怕对方听不懂。卡维还在奇怪为什么会这样,直到他看到那位年轻人的脸庞这才知道原因:

“这是.”

“我是中国人。”善望没有见陌生人的胆怯,一碰面就大方地用蹩脚法语介绍起了自己,“今年四月和参观代表团一起来到的巴黎,在胡吉尔老师手里工作。”【4】

其实卡维在维也纳也见到过一些黄皮肤,但全都是rb过来打工和留学的,一个中国人都没有。

他一时间有些恍惚,有大半年没见到和自己同宗同源的人了。

“卡维医生?”善望一米七出头的身高要比卡维矮半个脑袋,但气势不比任何人差,“我听说下午有手术,我能不能参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