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评判
第74章评判
负责念诗的小厮从明若书手里接过宣纸,洪亮着嗓音念了起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1”
小厮话音落毕,满场皆是哗然。
尤其是台上常年作为诗会评判者的两位中年男人,先是双眸一亮,而后兴奋着面色,争抢着先后给了这首诗几个极高的评价。
“此诗虽意绪多端,随性挥洒,但却潜气内转,脉络贯通。
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
实在是妙极,妙极!~”
“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便是换做老夫当年这般年龄,也不一定能做出这般极为优秀的诗。
若月姑娘着实是令我等一众自诩文人的老家伙们自惭形秽。”
明若书在作诗一事上,向来是比他胞妹要强上不少的。
因而此时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却也并不觉得有什么。
再者,他做出的这首诗有着的核心想法,目前为止,还未有评判者能言出。
听完第三位评判者也只是夸赞他全诗的用词遣句,明若书不免觉得有些无趣。
那么剩下的,便只有那个听说享誉整个盛京街道的第一清倌桃醉了。
他在台下等候的期间,听见不少和她有关的传言。
说是这桃醉做出的诗句词,皆都十分受书生们的追捧。
如此的话,那她对诗句的赏析,应当也是有些独到的见解的吧?
温永易确实被明若书做出的这首诗惊艳到了,耐着性子等另外三位作评罢,正准备出言作评的时候,却被一旁的一位评判者打断。
“若月姑娘做出的这首诗毋庸置疑,是目前整场诗会内的最佳。
既是如此,便也没有必要再点评下去了。
我等皆给若月姑娘一个上等的评级。”
那位中年评判者说完,还跟着身侧的书局老板还有另外一名评判者对了一眼。
迄今为止,他们几人都是这般对待温永易,不给他一个作评的机会,直接让他下评级。
原因无他,只因他们觉得,他们几人任何一人的身份拿出去,都比桃醉这个清倌楼出身的清倌要高上不少。
这种情况下,还跟桃醉坐在同一个席位内,着实是让他们觉得面上有些挂不住。
好在,这桃醉也算是识相。
从诗会第一轮开始到现在,都还未出声反抗些什么。
明若书在台下看了许久,早就注意到这几人对温永易的排挤,这会儿见温永易坐直的身子又打算靠回椅背。
不由得生出一种怒其不争的感觉。
出声替温永易说起话道:
“桃醉评审还未给出一番评级呢。
我听说桃醉评审在一众书生间极受追捧,也想听听您给出的评价如何。”
明若书想,他才不是在给这桃醉解围,只是想看看,这人的才学真的有那些传闻中说的那么出众吗而已。
这让温永易打算靠回椅背的动作顿了顿,转而又再次坐直身子,开始了作评: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
其中将人与月的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以对景物的描绘和一些神仙传说作为点缀。
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跃然于眼前。
显露出作诗之人的孤高出尘,和较为大胆的妄想。
此诗,的确是一首整个安武国许久未见过的好诗。
如今便是将安武国第一才女杜小姐请来,也不一定能与若月姑娘你争到一个高下。”
温永易作评的一字一句,皆说到了明若书的心坎上。
都说世间最难寻到的,是一个能通得自己心意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