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后方与后方(三) - 大唐:回到安史之乱当王爷 - 老C家的菜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5章后方与后方(三)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李泌刚起身想抢李倓的话头,李亨见李泌起身也松了口气,可李倓接着说:

“陛下,此事是臣与安庆绪的交易。”李泌听到这话立马缩了回去,满朝文武连大气都不敢出,郭子仪面无表情的闭上双眼,韦见素、元载、李辅国等人汗水涔涔,他们顾不上朝堂礼仪,掏出手帕不停擦拭。

李亨大怒,嘴上说你好大的胆子,心里说的却是,朕为何有如此愚钝的儿子。

广平王李豫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窃喜,正要乘胜追击,瞥见元载焦急的朝他打手势,知道其中定有不妥也缩了回去。

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们如芒在背,这件案子要是落在他们头上,这些官员只好找根绳子去上吊了。

官员们之所以这么紧张,一是因为建宁郡王李倓亲口认罪,那十皇子李倕是否知情?是否牵涉其中?他的认罪将两个皇子都拉了进来。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李倓与安庆绪联络过几次?做过几次交易?他久在军中与军方重臣都有交集,那么军方重臣是否也有参与?万一他们参与了,该不该查,要不要查,战事紧急,如此关键时刻牵连领兵皇子、武将,是否会出现第二个安禄山?

第三点,灵武是郭子仪的地盘。

纵观华夏文明,皇帝以二百五居多,他们往往不开口而是给一个动作,一个眼色,期盼能诈出些什么。

李亨看着李倓是因为李倓在凤翔待过一段时间,只要李倓成熟一些,说一句“臣久在凤翔,从未听闻此事”,这件事就揭过去了。

满朝文武除了跪坐在首位的广平王李豫和建宁郡王李倓是政治雏鸟外,其他都是人精,他们不说话就是在向皇帝表明,谣言终究是谣言,此事牵涉皇子,该怎么办皇上您自己拿主意。

李亨好死不死又来炸鱼,这下好了,一下子把两个儿子炸了进去,广平王李豫要是没有元载提醒也要搭进去,面对此情此景,不知此时的李亨作何感想。

这位大唐的皇帝凝眉怒目扫视群臣,目光所及之处群臣纷纷低头,如此关键时刻,如此棘手的案子谁敢接手?

宪部(刑部)尚书颜真卿上前跪奏:“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臣愿意审理此案。”

颜真卿出场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他人称”颜骨”,为人刚正不阿,又是刑部尚书这件事就应该他管,二是他博学多辩才,满朝文武没人能喷的过他,他与文臣武将都有交集,是审理此案的最佳人选。

李亨也松了口气,他下旨,此案交给颜真卿全权负责,除了颜真卿外任何人不得与李倓见面。

一散朝,往日三三两两走在一起的大臣们变得形单影只,郭子仪与李光弼照例走在后头。

李光弼骂了一句家乡话,他问郭子仪:“令公,建宁郡王真会做出那些事?”

“你说呢?”

“决计不会,其中必有原委,令公,我等是否该上奏求情?”

“你说呢?”

郭子仪横握玉板面无表情的看着李光弼,事已至此,如果李光弼不能在政治上成熟一些,今后也会遇上大麻烦。

李光弼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说:“此事我等不宜冒头,相信颜尚书的公正。”

“公正?”郭子仪苦笑着说,“此事需要的不是公正。”

两人说话间就看到李泌追着鱼朝恩说些什么,李光弼气得手指发抖,他指着李泌说:“李侍郎倒是自在,都什么时候了还在和内臣套近乎。”

中书侍郎李泌一路小跑追着鱼朝恩,口中不停的说:“三门检责使请留步,请留步,你那连山和归藏是假的。”

“假的?”鱼朝恩停下脚步不悦的说,“中书侍郎真是机关算尽,咱家已经和你说了,两本书与你有缘,却不是当下。”

“敢问三门检责使,秦皇时可有纸?”

鱼朝恩笑眯眯的反问:“李侍郎确定那就是纸?”

这一反问反把李泌整不会了,他一门心思扑在连山、归藏的内容上,只觉得手中书籍材质与宣纸并无差异,细细想来确有不同。

“听闻秦皇登基不久,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来,与秦皇畅谈天地之事,临别时赠秦皇不少礼物,秦皇亦将国之重宝传国玉玺相赠,宛渠之民感恩秦皇,施法将传国玉玺一变二,又将玉玺还给秦皇,咱家甚是好奇,什么样的礼物能让秦皇以传国玉玺相赠。”

李泌愕然,这个故事的前半段他在书上是读过的,后半段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鱼朝恩继续说:“宛渠之民所赠之物中就有类似宣纸的物件,刀砍斧剁不能伤其分毫,水火不侵,却能在上面书写,风吹日晒久不褪色,侍郎若是无事,咱家告辞了。”

“你别走,在下与两本易经的缘分何时能到?”

“侍郎对今日之事有何看法?”

李泌嘴角牵动,鱼朝恩这是图穷匕见,他捏着胡子说:“此事想要尽快解决,只需建宁郡王承认自己救皇族心切,一时糊涂,请皇上发配岭南即可。”

“唉!建宁郡王要是有侍郎十分之一的智慧也不会有今日之事,多谢侍郎赐教。”

看着鱼朝恩远去的身影,李泌不禁叹了口气,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宝物,说到底终究是自己学识浅薄。

“好你个李泌,朝堂上下乱作一团,你还有心思结交内臣,意欲何为?跟我走!”李光弼拽着李泌的衣袖将他拖到僻静之处。

李泌挣扎几次都没能挣脱李光弼的铁手,只能任凭他拉着,七拐八绕两人来到转角的小酒馆,一身便装的郭子仪已经等在那里。

三位重臣心事重重地看着面前的酒碗,这场景要是被人瞧见凭空又多一场风波。

“令公、太尉,此事尔等难逃干系,陛下多疑,二位日后的日子怕是更加艰难。”

郭子仪摆摆手说:“我等自有办法,眼下能否保住建宁郡王的命。”

“只要颜尚书审理,建宁郡王便可无恙,今后只能远离朝堂了,”李泌浅浅喝了一口似乎又想到什么补充说,“眼下建宁郡王活命的关键在后宫,不在前朝。”

李光弼问:“此话何解?”

“兵书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建宁郡王久在军中颇有战功,可惜为人过于耿直,有人必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趁他病,要他命。”

郭子仪问:“此事无解?”

“后宫之事一向无解,皇上登基之后绝口不提立太子一事,后宫正暗自较劲,我等只能做壁上观,令公、太尉,这几日无论如何都要上朝,若非皇上问话,切勿开口。”

“老夫明白。”

李光弼一碗接一碗的喝着酒,他心里十分不爽,想再找一个与军中关系融洽的皇子何等艰难。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