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刘表的变故
其实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拿下荆州作为创业的根本,进可夺西蜀,退可全性命。但是,对于如何拿下荆州,二人的想法却又不同,刘备最初的时候,也如大多数人一样,小瞧了刘景升,觉得此人不胸无大志,不过自守之贼,刚至荆州之时,私连本地名望之士,期待能够再现昔日那一出“三让徐州”的大戏。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这位堂兄并非那么简单,表面温文儒雅,但心术却远非忠厚老实的陶谦可比,很快就被自家堂兄赶去了新野,成了荆州对抗曹操的北方哨所。
更糟糕的是,荆州本地大族无论蔡氏还是蒯氏,都对他不感冒。尤其在那位蒯良先生逝世之后,两大家族更属意的却是北方的曹操,而非他这个虚有仁义之名的无能之主。
想想也对,人家陶谦把徐州一地交到其手,没过两天就被他丢了个精光,徐州支持刘备的大族都遭到了以曹操毁灭性的打击,最惨的莫过于糜氏,因为和他结亲,结果如今毁家灭族,随他一起东飘西荡,荆州的大家氏族又岂敢把希望放在他的身上。
但刘备并未失望,他依然在荆州苦等,虽然刘表的能力远胜陶谦,便有一点却相同,就是皆生了两个无能的儿子,所以在他看来,这位堂兄活着的时候,也许会把持着荆州不肯放手,但临死前,为子孙活命考虑,也必然会寻一个有力人士,保其一家周全,而荆州就是酬劳。
因为刘皇叔仁义之名远播天下,也给他戴上了一条无形的枷锁,按照他的想法最好的结局就如徐州一般,刘表或刘表的儿子将荆州让给他。
最次也应该是在刘表死后,荆州群臣的强烈要求下,自己勉强同意牧守荆州,甚至于他已做好了刘琦、刘琮这两兄弟的安排,只要自己活着一天,这两兄弟就不能死,即便死也绝不能死在自己手中,不是因为情意,只为了那仁义道德的金字招牌。
所以对诸葛亮提议的,扶持刘表之子刘琦或刘琮上位,然后再将其架空,趁机掌控荆州的想法,刘备始终不以为然,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刘表的儿子,刘琦也好,刘琮也罢,一旦登上了荆州之主的位子,若和他老子一般恋栈不去,自己该怎么办?
虽然此人被称之为世之枭雄,但他终究披着一张给天下人看的“仁义”外皮,说他假仁假义也好,说他爱惜羽毛也罢,刘备心中确实有那么一条底线,让他始终无法象曹操那般肆无忌惮。
如果刘表的儿子真的成了荆州之主,他绝不可能暗中谋害,或行其它不义之事,将其推翻之后再取而代之,一旦仁义的外衣被撕破,本就两手空空的刘备,会更加一无所有,又凭什么让天下有识之士归心于己。
无论关张赵、还是孙简陈,就算他诸葛亮,愿意帮助自己,不就是因为刘大耳朵的仁义,远胜于曹阿瞒的残暴吗?
刘备甚至怀疑,自己若真答了应了孔明的计策,怕他诸葛亮第一个会象张良那般做好逃亡的准备,一个没有道德底线主君,就算对臣子再怎么宽和,都会被属下们所惧怕,在为其尽心力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会随时替自己留下后路。
想想曹操,除了一个郭嘉,门下并非没有才智出众之士,却有几个愿意出死力为其筹谋?
所以,自始自终,刘备说什么也不同意诸葛亮的谋划。
这也让诸葛亮极为矛盾,他自然希望刘备听从自己的建议,让这最后一次光阴转折出现破局的希望,却又有些希望这位主公不要放弃原则,那将意味着他已丢下了最后的底线。
至于说曹操南下统一中原,其实无论诸葛亮还是刘备,都不会放在心上,估计东吴的周瑜和鲁肃也不会在意,且不谈天道大势,但说起刚刚平定北方,在最重要的谋士郭嘉定下身亡之后。
曹操在北方未稳,且无人筹划的情况下,迫不及待的发动南征,这些强行统合在一处的北方军队,能不能适应适应南方水路作战都成问题,而像水土不服,派系林立,将领离心等各种问题融合一处,其实大家都非常清楚,只要拖过了曹操的锋芒,其败亡之日不远矣。
现在唯一的麻烦就是,刘备偏偏做的那只出头鸟,正顶在曹操的锋芒之上,所以诸葛亮才会兵行险招,想让自家主公提前接下荆州这个烂摊子,统合力量之后,就算无力与曹操抵抗,但至少也能在其败亡之后多捞一些家底。
以免到了将来三分天下之时,蜀国因为家底不丰,国力不强,在对魏作战时始终处于劣势。
当然刘备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不等诸葛亮开口就出言拒绝。
见他说的如此干脆,孔明也只微微一笑,复又道:“刘景升病重,蔡氏专权,如今荆州情形究竟如何,恐怕连伊籍先生都未必尽知,正所谓为防人之心不可无,主公,亮已与不明贤弟言妥,可由他和子龙一同护送主公前往,以防不测!”
“这个……”刘备脸色一变,昨日的酒宴上,诸葛亮已然说过左道的神通,让他同行和带了一支军队有何不同?若真一齐前往,只怕……他素知孔明性子强势,有时候连自己这个主君都驾驭不住,若不是其大才斑斑,却又无自立之心,怕自己也不敢用。
此时突然提出让左道一同前往,不会真想自行其事吧?他刚想要不答应,却听孔明又道:“主公勿忧,不明神通非凡,当可保全安危,如今曹操大军将至,蔡氏究竟有何谋皆不知,若主公不应,吾便调关、张二位将军一同前往,以防生变……”
因为荆州来人的关系,他这话说的颇为隐晦,刘备闻言神色一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