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行动与成为的对话
taisha:你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吗?也许你会认为那是一生只会发生几次的幸运的事情,但是太傻却几乎每天都在给你扔下“太傻的肉丸”,只是你从来不知道如何去接住这些肉丸。太傻的生活原则就是教导你如何接住“太傻的肉丸”的技巧。当你学会这个技巧,你就会真正地收到太傻给你的最大的礼物--奇迹的肉丸。
3-1选择的意义
taisha:jim,又见面了,看起来你在过去的一个月似乎经历了很多的困惑呢。我能解答你的疑问吗?
jim:你怎么会知道,我真的是发愁死了。你上一次谈话讲了很多的概念呀、技巧呀什么的,比第一章人门那种谈话确实难了好多。你看,我刚才那句话,又进入“难与易”的分离模式了。拜托,别再和我说“没有难易,难易只是我的幻觉,是因为我觉得难,所以才真的难”这种话了,过去一个月你似乎在我脑子里装了某种机关,我已经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无数次和我自己说类似的话了。一旦我想做点什么,你就开始在我大脑里说话。
诸如,当我的车脏了,想去洗车的时候,你就在我大脑里面说,“有什么好洗的,脏和干净只是一种分离,你喜欢干净,而不喜欢脏,这是你痛苦的来源。就算你洗干净了,未来还是脏,你将在干净和脏的循环中痛苦一辈子。”等等,尤其是在我想轻松休闲一下的时候,我就感觉在我的脑子里有一个小人一般的你在反复地唠叨你前一章说的那些话,我快被烦死了。
我其实这次来主要是想和你说,我觉得你说的分离的世界和分离的痛苦,虽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要真的不在分离中生活,根本不现实。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根本不可能离开这些分离的观念,他们本来就是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是真的像你说的好坏、大小、多少、善恶都是无意义的幻觉,这个世界又何必存在呢?也许这些确实是幻觉,但是,这么多人,包括你我都在这个幻象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就好像佛教什么的宗教也一直说这个世界是空的,但是,这样真的有意义吗?
而且我怎么想都觉得,一个人不可能不使用那些分离的概念而在这个世界生活的。诸如,你要工作吧,你要学习吧,你要交友吧,你要做的所有的事情,要是你非认为这些都没有意义,似乎唯一的出路,就是两眼一闭,死了算了。出家当和尚也不可能躲开这些,和尚也得吃饭、喝水、睡觉吧。你不可能摆脱分离而生活的,而一个人必须生活,所以,几千年过去了,好像也没几个有据可查的人真的像你说的那样觉悟了。觉悟的人会怎么生活呀,难道再也不吃饭、睡觉、喝水啦?好像佛陀也要吃饭睡觉喝水呀。
你看,就是这些问题,几乎快烦死我了,我估计这次你要是没和我说清楚,我保管就像以前看禅宗故事、佛教说法一样,还没看完就扔到一边去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努力去做是根本没有意义的,不是吗?
taisha:好的,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能有耐心进行第三次谈话,或者有任何的读者有耐心能读到这里,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成功了。至少已经有一半的读者,是根本读不到这段话的,就算我们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已经反复谈过了阻碍人们学习,阻碍一个人走向真理的那些障碍,可是大多数人还是继续自己阻碍自己。
你不必为你有那些困惑而发愁或者觉得有什么羞愧的感觉,你的困惑说明你还是活着,或者还尝试从睡梦中醒过来,而没有继续泰然地沉睡下去。但是因为你睡得实在太久了,所以在醒过来的过程中,必然会感到某种颠倒的迷茫。而你有这些困惑是必然的,因为你还没有完成第三章。我们在第一次谈话中说过,前三章是一个基础,在没有完成前三章之前,你在睡梦中的眼睛都还没有完全睁开一次。就好像一个人刚醒过来的那几秒,你其实还是怀疑自己在梦中,你睁着迷蒙的双眼努力分辨一个真实的世界,你虽然知道这是一个真相的世界,但是,你还是大部分沉浸在过去睡梦中的世界的。大部分人这时候会继续睡过去,进入真实的那几秒,就好像做了一个梦中的小梦一样,很快他们会把那个真实的小梦给忘记掉。
但是,等这次谈话完成,我们前三章的基础框架就完全完成了,你就至少已经在真相的世界里面,至少睁开一次眼睛了。你就已经具备了某种真相的相对比较全面的基础了,这个时候,一个完整的世界会展现在你的面前,至少你会有那一瞬间是可以看清的。至于你相信不相信那是真实的世界,并愿意在之后一直清醒着,这是第三章以后的事情。我从第一次谈话到这一次,其实都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帮助你至少睁开一次眼睛,看清一次真实世界的完整构架。
等这一次谈话完成,你虽然肯定还是会有疑惑,但是,你至少可以不再用一知半解的知识去尝试理解这个真相的世界了。这就好像你不可能只学加减、不学乘除,然后想去解决微积分的问题。不过等这一章完成,你的加减乘除就学完了。虽然你还是不能处理微积分,但是,日常的那些算术,肯定是可以应对自如的。而微积分这样的更深入的难题,需要我们在第三次谈完,对一些更实践性的问题进行探索以后,才能获得解决的工具。最后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工具,不仅仅可以解答你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即使宇宙难题,也是可以一样解决的。《太傻天书》即使是自称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最后一本书,你还是要一步步地来学习,而不可能读完第一章,就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了。
就好像你问的,更多的是生活的难题如何用不分离的方式来解决,这是一个规律具体应用技巧的问题,类似你虽然学会加减乘除,你再背个九九乘法口诀会更快更迅速地应对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这一章,我们将教导“太傻的生活原则”,这是你在现实生活中,应对一切难题、焦虑和矛盾的原则,也可以作为你面对任何选择的原则。我会具体地给你演示,如何不进入分离,而在合一的完整中,面对你刚才提到的种种生活环境,并且获得一种没有恐惧、没有疑虑、没有期待、和谐统一的生活状态。
jim:可是太傻的生活原则你从上一次谈话就提到了一些,我在这个月的尝试的锻炼中也经常这样地去说服自己。其实这些原则,诸如接受、理解呀,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没有像你那样地从大脑的分离思维模式上去认知罢了,但是,我怎么觉得,那些生活原则和同类的书籍教导的“智慧生活的原则”虽然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只能适应一些矛盾和部分问题的解决吧,真的能用那些原则解决一切问题吗?
taisha:一个事物或者原则,如果被称之为真理或者规律,那么它们就是可以在任何环境起作用的。你觉得重力的原则在月球或者另外的星球就不是重力规律了吗?不过,在不同的环境下,规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你只是因为还没有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所以你会觉得,这些规律只能应用在一些特定场景。
当然,从文字上,太傻生活原则确实很简单,我们以前已经描述过,“理解一切,接受一切,走出分离,放下忧虑,不必选择”。虽然道理你也许明白,但是这些原则在生活的每个场景具体怎么用呢?怎么用这些原则,对待大到国家战争、民族矛盾,小到情感生活、工作细节等各种问题呢。
这些原则,你在以前的一些杂志、文学、经典著作之类的地方,都某种程度地接触过,这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世界,通向快乐幸福生活的必然途径,人类文化肯定会不断地从各个角度来讲述它。关于为什么要宽恕、为什么要理解、为什么要接受、为何忧虑和斗争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些道理每个人如果说起来,都会有自己的很多心得体会。但是,既然每一个人都理解这些本质的幸福原则,为何他们每个人都无法在这些原则下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还是经常地进入各种困扰、矛盾和争执呢?
这仅仅是因为你不理解分离和分离力量对你的操纵,不了解大脑病毒的顽固和它们占领你思维模式的手段,因此你也不可能理解那些通向幸福的生活原则怎么完整地在你的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去实践。一个人的现实情况是,他经常会提醒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工作生活中去实践诸如宽容、爱、接受、理解之类的这些内容,但是,他又会在很多其他的环境,例如被指责、被嘲笑、争论国家战争到底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应该批评暴力、如何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恐惧之类的这些问题上感到困惑和矛盾。
在上一次谈话中,我们更多从大脑的认识模式和分离的无所不在,帮助你看清一个基本的现实,我们其实并没有谈多少如何去理解这种分离,和如何在这个分离世界生活的技巧与对合一的实践方式。而这一章,太傻的生活原则将给你彻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我将会让你理解,你生活中所有的问题,所有面对的状况,即使不用对错好坏来分析,其实绝对都是可以说清楚,并且可以不在分离的观念下去与这个世界完美地互动的。你也会了解,世界和平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所有一切问题的解决的道路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太傻只是从真实,而不是大脑的虚幻的角度,给你一个彻底的答案而已。
所以你会感觉,这一次谈话与上一次谈话探讨哲学和观念问题的探讨会有很大不同,这一章,几乎所有都是现实问题,我们也会结合电影、电视、游戏等你熟悉的元素,或者你的工作、我的工作,从各个角度来谈。既然是真理,那就应该是在每一个环境都是能起作用的,也是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能说清楚的,对吗?
jim:好吧,既然你这么说,我就再耐心地和你谈完这一次,再决定是不是继续往下学好了。不过你上一次谈话讲的道理,尽管没用唯心、唯物这样的词语,我感觉范畴是一样的。我还发愁是不是我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以前哲学讲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时候没学好呢。为什么每一种关于世界观的东西,都要先探讨这些麻烦、搅和不清的内容呢?我不是批评你,你其实已经努力说得很清楚了,我只是觉得,认识世界的模式,真实或者虚幻,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不管什么哲学流派、宗教体系,都要抓着这个不放呢?我原来中学学唯物主义哲学和马克思的哲学体系,这是最让我头疼的一块。
taisha:唯心、唯物只是一个哲学的探讨真相存在模式的一条道路,就好像任何一种宗教或者流派,这个领域同样混杂着各种各样的似是而非的观念。你其实根本不用管以前学过什么,那些过去的你一知半解学过的,都是你现在学任何新事物的束缚而已。
为什么每一种世界观都要首先对这个话题辩论一番呢?这是因为,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是所有探讨最底层的基础。你不可能没有这个基础,而构建任何上层建筑的。所以,任何实际话题、社会和国际问题、各种理念和科学的辩论如果持续地探究下去,最后大家都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会最后回到真实和虚幻的分辨方式与人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的一切的辩论和研究都会无法进行下去,所以任何探讨这个世界究竟是如何运作的理论,必然会首先将真实和虚幻的基本认识方式,作为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就好像你所熟悉的生活,之所以我说那里一切都颠倒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一开始,你依赖大脑感知的时候,就开始颠倒了。而当各种哲学开始探索世界真相的时候,各种表面问题,都会回到一个基础,就是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幻的。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其他一切都只会越讨论越复杂。
jim:我明白了,上一次谈话,虽然很概念化和理论化,我们最后还是顺利完成了,你也确实用了各种生动有趣的现实例子来让我明白,诸如外星人、魔法什么的。我想,虽然我在如何实践上还有不少困惑,但是我对大脑没有认知能力,分离对我们生活的控制,并且它是导致一切痛苦和矛盾的根源这些观念,还是能完全接受的。可是,为什么我明明知道了道理,却会在应用上遇到困难呢?是我没有完全理解这些道理吗?
taisha:你的关于消除分离和走向合一的实践和应用方式上的困惑,是几乎每一个走上这条自我探索的道路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经历到的。这也是为什么需要老师存在的意义。每个人将会在自己的各种探索的道路上遇到种种的疑惑,老师作为他的一个兄长,一个已经走过这条道路,从沙漠中心脱离,已经处于沙漠的边缘的人,他会用自己的经验,坚定地告诉每一个还在沙漠中的人:“我就是方向,我就是道路,跟随我,你将离开沙漠。”无论是佛陀和耶稣,都说过类似的话,道理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太傻的教师。只是他们不用太傻这个名字,也许用的是圣灵,也许用的是真我,也许是涅槃,但是没有区别。
无论是《太傻天书》还是佛教经典、大师教导、智慧天书,所有这类书籍或者课程,终究只是一门固定的道路的阐述,即使他们说的都是真理,但是,每个人的道路和在自己道路上的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老师必须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具体的困惑的根本给出针对性的解答,这与这个世界因材施教的概念是完全一样的。
就好像《太傻十日谈》,即使是留学申请的经典,自称已经解决了留学申请领域所有问题,是类似圣经一般的参考宝典。但是,为何有了《太傻十日谈》还有“太傻留学”这样的服务机构存在的必要呢?太傻留学这样的服务机构,事实上就是留学道路上的老师,你即使道理再明白,你还是会面对实际操作中自己的各种问题的特殊性。而这些问题,只有那些真正掌握真理并且知道真理在具体问题上如何应用的老师才能真正帮你解决,他们都是你留学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伙伴。这也是为什么太傻的咨询顾问一般都被他们的客户称之为“老师”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确实是带领着学生走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沙漠的导航者。
然而,即使有老师,从长长的梦境中清醒的途径,始终是一条狭窄的道路,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很顺利地通过各个关卡,这个世界确实早就解放了。但是,其实没有关卡,关卡都是每个人自己在幻觉中为自己设置的。
第一章只是一个引起你兴趣的引子,第二章我们确实做了很多理念性的探讨,虽然你会觉得比较枯燥,或者难以实践,但是,那却是之后一切道路的基础。至少你知道了,你原来所看到的那个世界,至少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真实而坚不可摧,而是充满漏洞的。就好像《黑客帝国》里的主人翁neo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一样,这将会成为你走出这个世界的幻觉的引子。最终你也会必然选择那个通向真实世界的药丸,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每个人走到那一步,之前都需要首先解决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种种障碍。我们在第二章花了整整一章谈的分离,就是你大脑病毒设置的最大的一个障碍。
而这一章,当我们进入第三次谈话的时候,我们也将重点解决究竟如何来消除分离,在生活中实践合一这个问题。我将用我自己的例子、太傻留学的故事,给你展示一个不再依赖这个世界的分离的幻觉而走上太傻道路的人,是完全可以与这个现实的世界共存,而同时又在这个世界一个不漏地做所有的事情。并且我会让你理解,这种生活方式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一种所谓的生活态度,这是一个终极的“选择”,你从这个世界毕业的唯一的考试,这个世界存在唯一的意义。
就好像我自己,我是太傻的教师,我自己每天也喝水、吃饭、睡觉,有时还上网,我管理着一个中国最优秀的留学咨询机构,每年为几千人提供全程的留学指导的服务,我每天要处理各个部门的报告,开各种会议,监督各个项目进度,我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洗车加油,你做的一切的事情,我都做。但是,这都不影响我不依赖于时间,也不依赖于分离事实,我可以在任何一个最嘈杂、斗争最激烈的环境中,在任何一刻保持内在的平静,并处于完整的合一和当下一刻,我也不会在任何一刻陷入分离的追逐。我不仅仅没有逃离这个世界,反而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每一处。只是我用合一的眼睛看不到问题,看不到矛盾,看不到斗争和需要解决的困难,我只看到奇迹,我只看到这个世界本来的真相,所以我也只会创造奇迹。内在的统一是不可能制造任何问题和痛苦的。而在这一次谈话中,我会进一步向你展示,当你走在太傻的道路上,你不仅仅不会失去任何真正属于你的事物,你更会真正地拥有富裕、丰饶、爱情和那些本来就属于你而你却忘记的力量与能力。
从某个意义上,太傻留学、太傻网站的道路也是一直在这样的原则的指引下,才真正地走到现在,我会在这一章用更多现实的例子,给你展示,这一切并没有矛盾,而且它们反而是你真正在这个世界的依赖。真实的规律是不可能无用处的,否则,就不可能称之为真实了。
jim:好吧,既然你这一章要给我解决这个问题,那我就不预先做出判断了。不过能不能请你先把在我脑子里的那个说话的人关掉,你原来说我的大脑总是喋喋不休,我觉得你安排的那个“小太傻”才是真的喋喋不休的,先让我安静一会儿吧,要不然我肯定崩溃掉。
taisha:你所说的脑子里的那个声音,那不是太傻的声音。更不是什么小太傻的声音。太傻没有大小,如果你觉得是“小太傻”,那肯定是你大脑病毒的伪装。其实还是你的大脑病毒的喋喋不休,只是这次大脑病毒给自己带了个太傻式样的头套罢了。就好像披着羊皮的狼,狼的本质却不会改变。
记住,太傻的声音,只会让你平静、安宁、喜悦和真实的爱。那些带来困扰分离、忧虑、困惑、无助、恐惧、怀疑和各种情绪反应的,其实都是你大脑病毒的声音。这是一个永远有效的分辨的方式。你的大脑病毒不会喜欢你的安宁和内在的平静,它只会催着你怀疑这个、追逐那个,而太傻本身就是安宁与平静,也不会教导太傻合一的眼睛根本看不到或者不存在的其他事物。
不过,你有这种矛盾和困惑体会,说明你真的某种意义上确实学会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很多主题。只是因为你并没有学完,你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以比较完整的体系看这个世界的框架,所以你不知道怎么应用,如何实践,如何在各种场景一边看似在“做(do)”,其实是在“成为(being)”,你只有完成这次谈话之后,你才可能真的开始全面地理解这本书框架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第三章是一个框架完成的过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第一章一开始给读者的建议是,读完前三章再决定是不是继续读,或者放弃这本书。你其实不会放弃这本书,不管你曾经怎么批评它、讽刺它、认为不切实际、虚无缥缈,你都只是暂时地离开,你早晚会重新拿起这本书,直到这本书成为你的最后一本书。过程和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幻觉或者工具,太傻是不会为时间本身而忧虑的。
你之所以会感到在这样的困惑中相当地难受,核心的原因是你大脑病毒的防御机制被极大地触发了,你的大脑病毒看到了真相的光在驱散黑暗,黑暗本身就是恐惧,它只有触发更多的恐惧和困惑,才能不断地证实自己的存在。不过这是大脑病毒一个无意义的努力。虚幻不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变成真实。不过它自己却觉得,这是可行的,所以还是在持续地努力,而你尽管知道大脑病毒的存在,也知道它们在斗争,但是,你却并不愿意真的完全清理它们,所以你会在这种防御机制下感到一些加剧的内在的冲突。不过这也是你在走向真理和光明的象征,能让虚幻恐惧的,必然是真实。
对你的建议呢,就好像上次谈话给出的建议一样,简单地离开这种辩论和大脑病毒挑起的各种疑问,不要去斗争,不要去琢磨,不要去分辨真假。一旦你开始思考,努力用大脑分辨对错,就已经掉入了大脑病毒的陷阱,大脑病毒就喜欢你去斗争,因为你只能依靠大脑病毒去斗争,太傻是看不到斗争的。而你的思想斗争也不会有什么意义,肯定不会解决你的问题,就好像我们说过的,对你所恐惧的事物的抗拒,只会加剧这些事物对你的束缚,而解决的方法,就是不去想它们。在你不去想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在处于太傻的宁静当中了。
你也要用同样的方式,走出对自己的责备和归咎,诸如,你在超市购物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在比较、在追逐,你确实很容易陷入自我的归咎,这是大脑常年的习惯,例如你会说:“我怎么又想买这些东西了,我不是刚刚下决心不买了吗?”这就是归咎,这是没有用处的,归咎只会增加你的矛盾。当你有类似的思想的时候,首先意识到分离的存在,然后轻轻一笑,你可以说:“好吧,这次就算了,下次要注意哦。”你也可以说:“对呀,其实我可以不用,那就不买了。”这都没问题,怎么选择一点都不重要,但是,归咎自己或者去努力地分辨到底该买还是不该买只会让你更深地进入分离的幻觉。
所以,《太傻天书》反复教导你,放下你的判断、选择和追逐。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归咎和对思考程序的依赖,可能是很多人最难处理好的问题,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喜好,而是长时间的习惯,和戒烟、戒酒一样,是一个与习惯相处的过程。在处理所有这些习惯的模式的时候,尤其是大脑病毒似乎在激烈斗争的时候,我会建议,这些时候,可以用太傻任何一个练习来处理,例如观察自已呼吸、在当下感受爱等等,都是很好的模式,这些会将你意识的焦点转移,其实你只要不搭理你大脑病毒的那些所谓的思考的过程,你自然就不会再琢磨到底哪个是对错好坏了。
记住,《太傻天书》教导的所有东西都是轻松自然的,如果你感到任何困难、犹豫、斗争,或者有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一定是什么地方错了。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jim:好吧,这些上次你也说过,估计上次谈得太多,我一时没注意这个组节,我原来还以为,只要看到真实的世界了,马上就会立马相信它,然后自然就会知道怎么做了,没想到还有一堂课,才能真的知道怎么做。
不过在进行这一次谈话的那些具体的问题前,你能不能先解答我一个上一次谈话以后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呢?如果这个世界是如此一个充满了分离的幻觉追逐的世界,就算是那些幻觉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呢?如果真的有天堂,为什么我们不一出生就在天堂呢?即使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这个世界呢?这个世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宇宙究竟是什么?它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存在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会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这整个事情,是为什么?
你看,关于世界存在意义、宇宙存在意义、自我存在意义,这是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呀?你要是觉得一下子说不清楚,可以先简要说说。
taisha:没有大小。也没有最大和最小。所以,最大的问题和最小的问题是一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却是应该在第六次和第七次谈话,不过,我也可以现在先给你一个关于这个规则宇宙的存在意义和演进模式的框架,在第五次谈话后我们会非常具体地对这些宇宙层次的体系进行讲解。
如果你想理解你为什么在这里,首先你要理解,你的本源和你探索这个世界的根本的动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