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我们追逐着文明的火种
2025年农历12月31日,距离2026年元旦仅剩一天,刘建为院士终究还是没能挺过来,于当日凌晨四时许逝世,享年87岁。
陈怀楚等人一直守在病床前,眼睁睁的看着刘建为院士安排好后事后,安详的闭上眼眸。
在其去世后,中科大等离子所、中科院陆续发布讣告。
与此同时,关于刘建为院士逝世的消息,也很快就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下,宣布了出去。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庐州科学院等离子所主任刘建为同志因病癌症晚期,医治无效,于2025年12月31日凌晨4时13分在庐州逝世,享年87岁。”
“刘建为,1938年出生,男,汉族,生于甘肃,少年时期在莫高窟临摹壁画的经历,让他立下为人类文明续火的宏愿。自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作为我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奠基人之一,他先后担任‘东方超环’east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中国组总工程师,带领团队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刘建为同志爱国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核物理行业学者,如今大多已成为可控核聚变相关领域研究骨干,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刘建为先生!他的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刘建为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26年元月6日上午9点举行,按照他生前遗愿,丧事一切从简。”
整篇新闻遍数了刘建为院士的生平过往和经历,而当发出来后,迅速就在全网掀起了惊涛骇浪。
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顷刻间登上榜首,几乎每一个看到这篇报道的人,全都懵了。
“刘教授去世了?”
“啊?我没有看错吧?刘院士怎么就突然去世了?”
“这可是咱们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就这样走了?”
“这两年在刘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国内的可控核聚变发展迅猛,连试验堆都已经开机运行,可以说快要看到曙光了,可刘教授却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他一生都为了追求聚变的光芒,结果却再也没有机会亲眼看到了。”
“送别刘爷爷!”
“刘爷爷怎么就走了啊,我们舍不得你!”
“难道是因为天上的太阳也需要守护者,所以带走了我们人间逐日的夸父吗?”
“爆哭!”
一位位网民留言评论,表达着对刘建为院士的不舍和缅怀。
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刘建为院士,在此之前甚至大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可当知道他是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时,还是深切的明白他到底给国家带来了多大的贡献。
对于这样崇高的科学家,每个人都发自内心的尊重。
许多人开始搜寻刘建为院士的相关报道,有人找出了他年轻时的照片,也有人翻出了他曾经在大漠接受采访时的影像资料,也有一些他的学生站出来,诉说着刘建为院士为了可控核聚变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不仅是在网上。
等离子所,所有研究员都心情悲痛无比。
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毕业后就来到了等离子所,跟着刘建为院士做研究,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刘建为院士都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也都知道刘建为院士对可控核聚变和人造太阳,到底有着多么深沉的爱。
可如今,刘建为院士就这样突然走了,一时之间谁都有些无法接受。
而这之中,最为伤心的,当属于陈怀楚。
他在从医院离开后,便一言不发,默默的回到了家中,还关闭了通讯,谁都无法联络到。
相比较于别人,刘建为院士和他的感情更为浓厚,他们两人更像是亦师亦友的同志。他们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有着同样的志向,在研究可控核聚变的道路上,两人共同前行,情感已经超出了血脉和同事的关系,更相当于信仰上的共鸣。
正因如此。
陈怀楚才会如此的备受打击。
……
家中。
陈怀楚怔怔地坐在窗台边,默默的注视着天上的那一刻太阳。
程雨微回到家里,看到的就是这一幕,她眼中带着一抹无法化开的担忧。已经三天了。
自从刘建为院士去世后,他已经三天没有说话,就这样一个人静静的待着。
程雨微知道,陈怀楚是太过伤心了,他没有人能够倾诉,所以只能一个人承受着内心的悲痛。
程雨微作为枕边人,她虽然无法感同身受,但却能够体会到丈夫心中的难过与悲痛。
程雨微默默的放下背包,走到了陈怀楚的身边,从身后抱住了他。
两人谁都没有说话,就这样静静的待着。
“雨微……”
忽然,陈怀楚轻声呢喃了一声,抓住了程雨微的手。
“我在,我一直都在。”程雨微轻声说道。
闻言,陈怀楚愣了一下,扭头看着程雨微,见着对方那爱怜般的眼神后,不由心中一颤。
他沉默了许久,这才说道:“谢谢你一直在我身边。”
“我们是夫妻嘛。”
程雨微笑着说道。
……
七日后,刘建为院士遗体告别时间。
陈怀楚一身黑衣,面容严肃的来到追悼会现场,当赶到这里时,就看到许多民众自发前来送上鲜花,而在大厅内,等离子所一众研究员,包括国内外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授都在陆续赶来,为刘建为院士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