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纪录片与座谈会 - 逐日而生 - 存叶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逐日而生 >

第69章纪录片与座谈会

随着燧人堆项目组在春晚上宣布可控核聚变成功实现后,所引起的反响实在太剧烈了,短短时间内,不仅在中文互联网上掀起惊涛骇浪,就连外网,也随之出现了波澜。

全球范围内,各大主流社交平台、各国官方新闻媒体全都纷纷报道,而且还都是头版头条,标题无一例外都带有“中国突破”这样类似的字眼。

与之相关的,则是各国媒体发言人都纷纷发表评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赞扬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上所取得的成就,而另一方面却又表露出希望让中国给出相关的研究论文,以此来促进全球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得以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景。

除此之外,在国际能源期货、股票市场上,也因为这个新闻,而掀起波澜,那些依赖石油天然气的国家不断发布新闻,想要稳定市场,可依旧无法阻止石油企业的股票直线下跌,与之相反的,则是新能源企业迎来暴涨。

电力、新能源、材料都不约而同的受到影响。

这还只是市场的变化。

可控核聚变的成功,还带来了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在一些在核原料丰富的国家,他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特别是非洲和西欧某些国家,更是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各国的发言人神情严肃的发表看法,言辞也越发激烈。

似乎整个国际社会,都随着燧人堆的成功,而在这个春节关口变得风起云涌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个新年,真是让国内百姓太乐呵了。

大年初一先是可控核聚变成功,接连刷了几天的新闻,其后几天就开始观看世界各国骂仗——今天不是这个国家呼吁各方冷静,明天就是另外一个国家严正警告,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乐子。

这还不算完。

等到元宵节当天,元宵晚会正播放到中途的时候,大家看着看着,忽然发现不对劲了。

众所周知,如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这样的国家级大型晚会现场,一般除了歌舞之外,中途还会插入全国各地分会场主持人外景采访的画面。

比如在春节时,采访那些过年期间依旧坚守岗位的各行业工人和战士,亦或者采访一些代表性的行业领军人。

然而这次元宵晚会,居然是个纪录片!

要是普通的纪录片也就罢了,可关键在于,这个纪录片,居然讲述的是中国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历程!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开始进行可控核聚变的理论研究,一直到当代可控核聚变成功实现。

总时长四十三分钟的纪录片,将我国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历程,全部梳理了个遍。

梳理的过程占据了前期的十几分钟,重点讲述了国外对中国的核讹诈,以及中国在进行可控核聚变理论研究时的艰难,此外还重点介绍了刘建为这些我国第一批核聚变理论研究专家。

将我国在发展初期所面临的以及必须要研究的原因,全都讲述的清清楚楚。

而在纪录片的中期,则是讲述我国科研人员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搞研究,如何“跟跑”国外的技术,如何填补国内空白,以及如何修建成国内第一座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装置。

纪录片的下半部分,则是讲述我国在east建成后所取得的成就,特别重点讲述了陈怀楚的成绩,而最后又讲述了为我国修建的第一座实验型可控核聚变燧人反应堆。

纪录片的结尾,还有节目组采访陈怀楚的画面,问他有没有什么想说的,陈怀楚则是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讲话,其中还引用了“夸父逐日”的故事,并且寄语观众:“此日虽非彼日,但追逐光明的精神永存。”

至此,长达四十三分钟的纪录片才结束。

不出意外,元宵晚会的热度再一次被压下,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个纪录片上。

“这个纪录片拍的太好了!”

“太不容易了,咱们国家以前太苦了,从一无所有中建立,先是搞完了核裂变,紧跟着就开始搞核聚变,足足六七十年的发展,历经了两三代人,无数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在黑暗中寻求光明,不知有多少人倒下,不知有多少人咬牙坚持,才终于见到了聚变的曙光。”

“那真是从一无所有中走出来的啊!”

“好在咱们走出来了,从“跟跑”到“领先”,我们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壮举,将神话变成现实。”

“你们注意到陈怀楚了吗?他可真是了不得啊,从2015年加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短短一年就出了成果,然后沉寂两年后又拿出新的成果,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带领我国的可控核聚变接连取得无数个突破,这才是我国可控核聚变的灵魂人物啊!”

“陈怀楚是我的学长,他还是我们中科大的优秀毕业生,是很多学弟学妹们最为尊敬的人!”

“陈怀楚固然可敬,但我却注意到刘建为、孙院士还有周院士这些人,他们可是我国聚变领域的第一道开拓者和奠基人,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坚持,才有我国可控核聚变的腾飞,是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建为院士我记得,年前刚刚去世,真是可惜,他差点就见到核聚变的曙光了,结果却倒在了黎明的前夕……”

“刘建为院士还只是一个缩影,在核聚变领域,不知道有多少人和他一样,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是的,刘建为院士那里真是太难受了,他那封信拿出来的时候,我直接就泪崩了,这是多么伟大的人啊,连临死前所留下的遗书也都在关切着可控核聚变事业。”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成功研究出来了,可控核聚变实现了,想必他们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致敬!”

……

网上热议纷纷,所有网民都在看完纪录片后发表自己的感慨。

他们以前还真不知道,可控核聚变的背后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多故事,更不知道,在可控核聚变成功实现之前,居然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在默默奉献。

特别是刘建为院士的故事,更是让很多人泪流不止。

他们实在无法想象。

一个将毕生的时间都奉献给可控核聚变的科学家,在临死前最牵挂的,居然还是可控核聚变,而且他还生怕因为自己的去世而影响到研究的进展,所以专门留下一封信,让同事们坚持下去。

这是何等的奉献精神?又是何等的崇高理想?

霎时间。

无数相关热搜挂在社交媒体前列,其中和刘建为院士相关的词条,更是占据了十几条,无一例外都带着感动、泪目之类的字眼。

当然,作为带领可控核聚变走向成功的灵魂和关键人物——陈怀楚,他的热度也很高,比之刘建为也不遑多让。

而他在纪录片最后所说的那一句“此日虽非彼日,但追逐光明的精神永存”更是刷屏网络。

根据一些媒体统计,这句话在网络上出现的频次,在纪录片播放出来不到24个小时,就达到了十亿次的量级,几乎每个与可控核聚变相关的视频下面,都会出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