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徒弟 - 青竹 - 寓风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青竹 >

第121章徒弟

沈青越开始有事可忙,姜竹也开始带着姜松赶进度。

山道上冰雪基本化了,姜松不好意思总让姜竹往山下给他送竹篾,提出以后早上过来。

姜竹:“你早上不是要去念书吗?”

赵先生也很勤勉,别的书院过了十五才开课,他在村里住着没什么事,初六就开始上课了。

连下午上课的小班,都是从初八就开始了。

姜松:“我怕茶园那边用得急……”

姜竹:“来得及,从前我一个人编也来得及,你上完课再来就行。”

姜松想多干点儿,但又舍不得山下的课,犹豫再三,还是点点头,“我以后自己拿竹篾下去!”

晚饭后,天黑前可以在家多编点儿。

姜竹:“行。”

姜松有点儿不好意思,看看姜竹,开口:“我,我还想再学学破篾。”

他学了这么久,还是有点儿怕刀,最多只能破出六层来,但学不会自己做篾条,是不可能当上篾匠的。

姜竹已经教了他好多次了,他就是学得不太好。

说完,姜松自己都不敢抬头了。

想学是他提的,但他破篾还没姜大望做得好,今年再学不会,最忙时候还学不会,他会不会被辞掉啊……

姜竹:“不用学了。”

“啊?”姜松猛地抬头。

姜竹:“割破手你好多天都不能写字。”

姜松懵懵地看他。

姜竹:“赵先生和我说了。”

年前时候姜松自己学破篾,太急了,一不小心把手上割了个长口子,他也没吭声,上课写字时候,赵先生看见他用布包着手指,血都要把布渗透了。

他专门去了姜松家一趟,想劝劝他家人让姜松少干点儿活,多花点儿时间念书。

姜松学东西不如另外几个机灵的孩子快,但他耐力足,记性好,记得慢但牢靠,别人忘了,他还记得,而且能融会贯通,等时日久了,一定会厚积薄发,是个读书的苗子。

一家人沉浸在姜松是个读书苗子的喜悦里开心了两天。

赵先生都登门夸孩子了,这可是村里头一份儿。

但紧接着,就是贫家出才子的忧愁。

他们家条件不好。

如果去外面的书院读,他们根本掏不起钱。

现状如冷雨,越下越大,欢喜结束,人人被浇得透心凉。

他奶奶觉得是她的病耽误了孩子,跟他爹娘商量她吃过孙大夫开的药好多了,过了年就不吃了,把药钱省下来给他读书。

姜松爹娘不同意。

他们不能省这笔钱,孙大夫明明说的是要慢慢养,好好养。

何况,他们家也不只姜松一个孩子,他还有哥哥姐姐,哥哥姐姐都还没成亲呢,即使家里有了一笔钱,该给谁用呢?

他大姐不是没人上家里说亲,但说的都是和他家条件差不多的。

姜松娘不愿意。

她吃了半辈子苦,怎么愿意自己最懂事的女儿再去别人家吃这份苦。

前阵子有人给他姐介绍了一个家境还可以的,对方母亲和他娘同村的亲戚是亲戚,也算知根知底,只是太远了,如果嫁过去,可能一年到头,只有过年、他爹娘爷爷奶奶生辰才能回来,他姐姐不愿意。

姜松知道他姐姐想要帮衬家里。

相看完明明更喜欢这个人,偏要说更喜欢愿意多给彩礼的那家。

他娘和他姐姐因为这个怄气,母女俩大半个月没好好说话了。

姜松想过了,他是想读书的。

但能读书本身已经是运气。

如果不是沈先生,如果不是后来又来了赵先生,他上哪儿识字去?

现在,他已经识字了,还会背诗了,也学了很多道理。

听说很多人三四十岁了还在考科举。

那他,也不着急。

他可以先干活儿,先赚钱。

然后把娶媳妇的钱省下来去读书。

这样大家都不用发愁了。

所以他决定好了,今年要振奋起来,学会破篾编筐,当个好篾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