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看画(二更)
姜家村离清潭寺远,他们到山下时,山上山下已经到处是人了。
“好多人啊!”
“好多啊!”
是啊,好多人啊!
沈青越都稀罕。
这种突然到景区了似的感觉,莫名其妙地叫人兴奋。
“别乱跑!过来过来。”吕香梅过来牵住了石生,“家业,跟好你哥。”
“哦!”家业蹦下车哦一声,听话地跑到姜家俊旁边,“咱们爬山吗?”
“爬,先去放车。”姜胜也抱起了家安。
姜正替老太太拎上篮子,喊家俊跟姜竹去找地方放车。
每年这一天全县人都往这儿涌,山上也有经验。
道观、寺庙都会派人下来维持秩序,还有住在附近的信众也会过来帮忙,类似志愿者一样,帮游客看车。
也有家离这儿近的会来做买卖,花点儿钱就可以把车停到他们家里去。
姜竹和家俊都把车停到不掏钱的一片空地上,看车的小师傅过来给他们发一个竹片做的小牌子,上面点着不同的点数,每一个点上还有不同的颜色,绑在上面的绳子颜色也是不一样的,等他们来取车时,要和车上系的牌子完全对得上才行。
不过在这儿停的基本只放车,值钱的牲口大家还是怕万一会丢,人太多了,小师傅也可能会看不过来。
另外,牵着牲口也能爬山运东西。
姜竹把车上铺的毯子叠好放进背筐,把背筐挂到酱酱的鞍子上。
家俊也给驴装好鞍子,一会儿谁走不动了,可以上去坐一会儿。
山道不算窄,但两边满是卖山货的人,留下的小道也只够两三个人并行,走着走着,他们就不得不散成纵列行进了。
“怎么不走了?”
“前面怎么不走了呀?”
路上时不时就有人大声吆喝。
挤挤攘攘的,谁也不知道前面到底是哪儿卡住了。
好在到了山脚前姜正、姜树他们从前借住的院子,空间一下开阔起来。
有一批现在依旧还在这儿借住的难民也过来帮着引路,引导人。
看见寺了,焦急的老太太终于开心了,已经八十来岁的老太太腿脚麻利地就往庙里噔噔噔走,姜正连忙跟上,怕人多再把老太太给挤着。
而寺院的小广场上,正有一群人围着一个高台,有个满脸皱纹,眉毛花白的大和尚坐在上面普法讲故事。
大和尚声如洪钟,这么多人没个扩音器麦克风的,竟然声音还挺清晰,沈青越正听得津津有味,姜竹叫他:“先去上香再来听说唱吧。”
“嗯?嗯?!说唱?”沈青越语调都拔高了些,“这就是说唱?”
“嗯。”姜竹点头,以防他误会,还补充了一句,“一会儿会唱经的。”
沈青越:“…………”
原来是这种说唱啊!!
还真是,内容丰富,有说有唱有故事。
他震撼地跟着姜竹往大殿走。
他本人没去过景区,不过学美术,对古建筑多少会涉猎,和看过的资料数据做对比,这座大殿谈不上多大,和那些著名的古刹没法比,更和后来的现代建筑更没法比。
大殿里灯光也不太好,除了日光,角落点着些蜡烛和油灯,气氛却非常美妙,沈青越仰头看,日光正好能照到佛像手的位置,阴影中的佛首看上去神秘肃穆。
姜竹应该是受他爹和亲戚的影响,拜佛很认真,态度也很虔诚,而他不信这个,纯粹就是当文物欣赏。
趁着大家都匍匐拜佛,沈青越仔细看了看,佛像是泥塑的,用的颜料应该是矿物颜料,上次来光顾着和池远舟谈生意了,都没进庙看看。
纯从美术角度看,这里的塑像风格和他熟悉的佛像不太相同,要更加写实一点儿。
人这么多,到处是信徒,沈青越也不好意思一直盯着看,随着人群挪动,一路欣赏着壁画出来。
姜竹从大殿出来,把香插到门口的大炉子里,过去捐香油钱。
他们在院子里等了好一会儿,沈青越都听到说唱“唱”的部分了,姜竹奶奶才挎着篮子从里面出来,老太太许愿貌似格地外长。
车不宽裕,今天姜大山、姜四山都没来,陪同老太太这事落到了长孙姜正身上,横竖他是跑不掉的,吕香梅也得陪着点儿。
瞧见沈青越都蹲在台阶上听说唱了,吕香梅朝他们摆摆手,“你们还听吗?”
山神庙还远呢,就他们这个速度,多听一会儿都爬不上山了。
姜竹看看兴致勃勃的沈青越,再看看还想继续上山的奶奶,“我们再听一会儿。”
“行,你们听吧!”年轻人腿脚好,听完了再爬也来得及。
他们商量着分开逛,腿脚慢的先走。
家业他们也想听说唱,大和尚说唱比磕头有意思多了,他们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爹娘。
但就姜竹和沈青越两个人大人,沈青越自己说不好都得靠姜竹看着呢,吕香梅很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