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很有钱(二更) - 青竹 - 寓风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青竹 >

第140章很有钱(二更)

等人都下了山,沈青越拉着姜竹进仓房开始数竹帘。

一口气发了六十多两工钱,沈青越一点儿都不心疼。

编竹帘刚开始确实慢了点儿,磨合了二十来天后,速度稳定下来,可远比他预期有效率得多。

到目前,他们平均每天能编成八到十张竹帘,和最初一天三张都手忙脚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不是竹篾供不上用,他们甚至还能再多编一两张。

不过这个效率已经很惊人了。

在全员都卷的情况下,三个半生手的篾匠效率都还在提升。

姜松现在都不去林子里帮忙砍竹子了,每天中午过来坐下就是刮篾,一直刮到下山。

那成堆的竹篾看得沈青越都绝望,姜松能一声不吭地坐那儿一条接着一条地刮,纯流水线作业不用动脑子,他还能往旁边放本书,边背边刮。

现在他们编竹帘的大嫂们都会干这个,有时候手头的活儿忙完了,也过来帮忙干一会儿。

反正他们是日工,按天算,干什么都是干,边刮篾边聊天,她们都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

梁玉兰:“这才哪儿到哪儿?这比我们纺线简单多了。”

大嫂们深以为然。

刮篾也是需要控制力度需要手感的,她们速度比不上篾匠们,但练了一阵也能干,最难的破篾部分不用她们做,只是打磨把篾条刮匀刮干净,又没什么难度,何况工具都是现成的,姜竹家的工具很好用,什么东西钝了他马上就会拿去镇上修。

就算不小心弄断了弄坏了,姜竹沈青越也不会嫌她们浪费东西,只管大胆干。

几个篾匠吃饭时候还会凑到一起琢磨琢磨怎么改良工具。

老刘头和姜竹这样正儿八经的篾匠用的工具就比村里三人的讲究,也趁手。

不过每个篾匠的工具不是继承来的,就是自己做的,他们互相参观对方的,还真把自己不怎么趁手只是凑合着用的工具改进了。

现在他们工具有好几样,除了大家自己用习惯的篾刀,沈青越让姜竹把其他的小工具都给统一了。

大家一起选一个最好用的,然后去找铁匠按着他们选出来的工具当标准打几个一样的。

这样就能保证到最后不管是谁做出来的篾条粗细尺寸基本一致,再过完剑门刀、刮完篾,几乎就是一模一样了。

毕竟卖得贵,竹篾的光泽度、光滑度还有韧性、手感,也都是要讲究些的,毛刺不能有,篾条也要整齐一致,均匀好看。

前二十天他们一共编出来九十多张。

后面十六天一共编出来一百三十多张。

不算先前池远舟买走的六张,库房里还有二百二十三张。

卖给刘三,二两六钱一张,能卖差不多五百八十两银子。

再加上卖给池远舟的十八两,将近六百两。

扣除人工、原料,他们的利润依旧非常可观。

沈青越:“我觉得咱们午饭的餐标可以再提一提,要保证每天能吃到肉吧,让四嫂别天天使劲儿掺杂面了,多掺点儿白面吧,工作时间我觉得也可以重新定一定,没必要天刚亮就来,以后咱们一天四个时辰,干够了大家早点儿回家。我想想,再雇个帮忙砍竹子和刮篾的人来?”

竹子一根根也挺沉的。

最早他觉得姜齐每天干个大半天就能回家下地忙自己的事了。

结果到后面他也是从早干到晚。

和别人相比,他钻在林子里砍竹子还是正经的体力活儿。

“给你六哥涨涨工钱。”

姜竹愣愣地点头:“好。”

先前他也没进仓房数过。

真是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

他们做第一个时候,用了半个月还多一点儿。

不过冬天做来玩的时候他也没持续一整天做竹帘,沈青越的图也是一直会修改调整。

后来做给刘三看的样品时,沈青越还给他帮忙了,从头到尾,他用了十天时间弄完。

虽然那十天他也有其他的事要干。

但他自己预估过,按他的正常速度,每天主要就是做竹席,从砍竹子开始到编完,做一个最快最快,差不多八天一张。

加上有姜松帮忙,他们按他的预估,到今天大概能编个一百多张。

最多一百二三十张。

哪知道今天一数,库房竟然有二百二十三张。

直接多了一百张啊!

扪心自问,在场的所有人做这个都没他快。

唯一比他手艺好的老刘头也因为年纪大,速度其实也不如他。

十二个编竹帘的,四个篾匠,一个砍竹子的,加上只来半天的姜松和尽量帮忙的他,满打满算,十九人。

十九个他一个半月时间,也编不出这么多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