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福星(二合一)
被叫去问话的,又多了一个沈青越。
县令问:“这画的是长腿鸟吗?”
沈青越:“对,简化过的长腿鸟,文稿是村里的秀才和赵先生一起写的,画是我画的,长腿鸟也是我画的。”
县令点点头,“我家小丫头也喜欢看长腿鸟。”
自己不会念还偷偷让哥哥姐姐给她读。
只是他公务繁忙,并没多注意,还当是县城哪家书坊找的画匠别出心裁,没想到竟然出自这样一个年轻人。
他翻看起姜竹拿来的底稿,速度很快,上面的内容都是他小时候读书时早已烂熟于心的。
只是,他当初可没这么有趣的画能看。
等看完,他也知道为什么姜竹对印书那么有信心了。
这书印出来确实该好卖的。
县令问:“小先生也是姜家村人吗?”
沈青越:“学生和赵先生情况差不多,都是异乡来客,故乡还要更远些,在海外,不过……”
他话锋一转,“现在学生也和赵先生一样,都是宝峰县人,已经在姜家村落籍。”
县令听罢,笑了起来。
这话说得漂亮,既给自己表了忠心,还戳到了他的痒处。
他一大早从县城过来,不就是意在赵郁川吗?
他笑呵呵地问沈青越,“他说你们印书赚了钱要建书院,你不心疼吗?”
沈青越:“不心疼,人生在世,有人逐名,有人逐利,学生逐名,而且学生相信名来利自来,有了名气,以后再画别的,该有的迟早能赚来。”
县令笑得更开心了些:“不错,等你们的书印出来,记得送本县一本,好叫本县借花献佛,回家哄我家小丫头。”
沈青越:“一定,一定。”
县令又勉励了他们一番,还把里正叫来问了问收成。
一群人送县令下山,趁县令和里正说话,姜竹小声问:“我刚刚没说错话吧?”
沈青越捏捏他后背:“没有,说得特别好。”
姜竹朝他笑。
县令又到村中看了梯田和村里的田地,还到晒谷场看了一圈儿,路过竹帘作坊,他瞧见里面堆放的一堆竹子,还有一群老人在里面晒太阳编草鞋、纳鞋底,疑惑道:“这是什么地方?”
里正连忙解释这是沈青越的竹编作坊。
沈青越又被叫过来,领着县令到库房去看他们做好的竹帘。
沈青越:“山上竹子多,竹子长得也快,我们认识一个应城来的船商对这个感兴趣,就想召集大家一起做些手工。”
县令:“不耽误耕种?”
沈青越:“不耽误,只在农闲时做,农忙时作坊停工,以耕种为优。”
县令满意地点头,“耕种是大事,一切勿要误农时。”
叮嘱完,他又问起他们是怎么编的。
沈青越正好从远远跟着看热闹又不敢离太近的村民里把他们作坊的人叫出来,按步骤给县令解释。
得知这些都是村里的大娘大嫂编的,县令着实惊讶了一下:“都是女眷在编?”
沈青越:“对,男子擅长农活,女子心灵手巧,编制竹帘,还有下面的络子,都是村里的大嫂、姑娘们编的,不费太多工夫,能赚些零钱贴补家用。”
村里的女人听他这么说,也都挺胸抬头的。
县令失笑,难怪他觉得姜家村的女子们精气神比他走访其他村子好一些,小姑娘开蒙识字,大些的做手工赚钱,亦如男子般能自立养家,而且还不耽误农耕,确实不错。
县令笑道:“你这年轻人头脑倒是灵活。依你看,对宝峰县别处可有什么建议?”
沈青越想了想,道:“有。”
县令意外:“哦?”
沈青越:“学生前些日子在码头采风,发现江上过往的客船、商船有一半不会在宝峰码头停靠,停靠的一半多是在码头采买食物果蔬,临时休整,码头虽有不少店铺,但商船往往只是补充足水与食物就走了,不会往街上走,更不会去县城。”
县令点头,宝峰县的码头在整个清川江只能算个中小码头,那些大船往往是直奔石泉城、居安县甚至天门关去的,为了节省时间,并不会在宝峰多做停留。
他下令整顿过,将码头横行的流氓恶匪驱赶了,破烂的小铺子也修了,如今码头已经焕然一新,每年茶市时也算热闹。
只是大船不爱在小码头停,他们只能招揽不能强留。
倒是有在江上讨生活的小船追着大船兜售鱼米果蔬,可官府总不好也像他们一样到江上去拦。
他好奇沈青越会有什么办法。
沈青越:“宝峰虽不比石泉城,但也有不少特产,茶自不必说,还有梨台镇的瓷器,鹿口镇的纸,屏峰岭的山货、药材、兽皮,县内各镇的菜品小吃和手工品,如我家作坊的竹帘、竹扇,还有邻村的竹编茶盘,都很美观,在草市售卖,其实有很多外来的客商感兴趣,《长腿鸟》和将来要印出来的插画蒙书,也能算是个小特产,若客船、商船能停下来看看,一定也会喜欢。”
县令听笑了,铺垫了那么多,最后是为了自家的东西?
沈青越:“由此,学生以为,商船不买,是因为不知,不知所以不停,不停自然就不会产生买卖。现下重要的是让他们知之而停下来。”
县令自然知道重要的是让商船停下来,他好奇道:“如何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