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装修
忙完集市,活物就只用操心那三只羊了。
姜竹、江宏明都没空养,姜大山看了看那三只羊都还算精神,干脆把羊牵到他们家的牲口棚,先替姜竹喂着了。
等下雪了先宰一只,腊月宰一只,年前再宰一只,一冬天都不缺羊肉吃。
都收拾完,把剩下的东西全搬回仓库放好,姜竹到江宏明家盘了下账,剩下的山货他们按出钱比例分一分,就只等卖了药草再分下钱,他们俩今年主要的买卖就能告一段落了。
江宏明将银票和碎银子收好,问道:“明天你们就上码头去了?”
姜竹:“嗯,我顺便把药草带过去。”
江宏明:“行,那我就不用再跑一趟了,对了,你到码头看看有白芷吗,要是有帮我捎上十斤。”
姜竹:“你弟弟用?”
江宏明笑盈盈点头:“是呀。”
今年村里条件好了,一入秋都想进补,去年孙大夫教给宏亮那个做调料的方子村里人都挺喜欢,有人问宏亮还会不会配,他给弟弟买了个药铺用的小秤,买齐了香料和草药,今年他们家一直在卖料包。
一包能赚一文钱,入秋来一天能卖个两三包,最近卖得更好了,还有外村的人来买,赚的钱都足够给宏亮买读书的纸笔了。
最近他还自己琢磨了一个新方子,是治风寒的,不知道能不能用,写了信托马五爷给孙大夫看看,还没收到回信呢。
姜竹答应了,顺便也买了几包调料拿回家,那个炖料包味道不错,冬天下雪不好下山的时候,他们在山上也能做肉吃。
第二天姜竹、沈青越叫上姜家俊先装了五十张竹帘,八盏走马灯,和他画的“海报”到码头布置。
几天过去,展馆又更新了模样。
外面卖瓷器的摊子摆得更整齐了,一个个小摊子像草市似的如格摆开,还夹杂了一些卖旧衣、卖杂粮、卖鱼、卖柴的小摊子,像个固定集市了。
不过可能因为天气冷,江边风还大,人不是很多。
有生意的还好,没生意的摊主都缩着膀子团成一团,还有绕着自己家摊子又走又蹦来取暖的。
展馆内温度也不比外面高多少,但好歹有墙能挡风,体感比外面要舒服多了。
面朝江面的一侧摊位也都关着窗户,只有餐食铺子到了中午、傍晚才开窗,饭菜的香气飘出去,都自带广告效果。
饿肚子的船夫、乘客看着旗幡飘飘的展馆本就新鲜,再闻见饭菜的香味儿,看见热腾腾的炊烟,不赶时间的都扛不住要靠岸看看。
上次来展馆内卖吃食的铺子开张的不多,这会儿全都开张了,进门先是免费的茶水摊,旁边紧挨着可以点菜的中档到高档餐馆,靠江一排都是吃的,还有宝峰县特产的小吃摊,一眼扫过去有已经做好了买了马上就能吃的小吃,也有现点现做的,不输县城内的大餐馆,鸡鸭鱼肉,汤水点心,样样齐全。
再一看价钱,也不贵,甚至因为县衙为了招揽这些吃食铺子来头两年不收租子,加之附近村子的菜价、肉价都比县城低,有些菜卖得比县城还便宜点儿。
家俊一路走一路看,都看馋了。
这可比他们村卖的吃的丰富多了呀!
各种香味一个接着一个地往人脸上扑,这哪儿顶得住。
看,沈先生就顶不住。
进门没找到自己家摊子呢,先跑去买了份儿鱼糕,又买了份儿水煎包,走了没几步,又看上人家正在炸的小鱼了。
家俊腹诽,等找到地方,沈先生就吃饱了。
吃食铺子对面是面积更大的各类铺子。
先前地上摆的都是瓷器,快正式开张营业了,这会儿瓷器都已经归拢到了各家的摊子内,不再满大厅乱摆。
除了瓷器铺子,还有卖玉石的,卖纸的,卖药材的,卖茶的,卖布的等等。
而占位最好,摊位最大,也最讲究的几家还在布置着。
最中间的是县衙的展位,里面已经摆上了博古架,错落有致地布置上了宝峰最名贵的茶、茶器、玉雕、药材、皮毛,还挂了几张宝峰县的画轴。
摊位的分布应该是安排过的,除了中间这几大家的摊位,其他的卖什么品类的铺子都集中在一起,像他们家摊子附近都是卖纸、笔之类的。
卖瓷器的一边都是卖茶的,另一边全是卖玉石摆件的。
路过县衙的展位时沈青越往里瞥了一眼,发现一把椅子上竟然还摆了张虎皮,也不知道他们县令大人是从哪儿搜罗来的,还是哪家捐来显摆的。
和他们一样停下看的人有好几个,碍于门口有值守的官差,大多人只敢站在外面往里瞧,并不敢近前去细看。
“那是老虎皮吧?”
“那还能有假?”
“宝峰县还有老虎呢?”
“怎么没有,深山里啥都有。”
也有不知是来吃饭,还是好奇下船来的参观的外地人问:“你们这儿有虎皮卖吗?”
本地人道:“没瞧见,往前那片都是卖皮子的,你上那儿瞧瞧,外面街上也有皮货铺子,鹿皮、狐狸皮都有。”
“多谢!”
沈青越很欣慰,不错,这才一开始展馆已经初见成效了。
他们家摊位上木墙和门已经装好了,和池远舟那间铺子用料、款式一模一样,不细看还当是一家店呢。
书架也已经摆上了,池远舟甚至在两间铺子间留了个门,拉开两个店就能互相串门,沈青越瞧见了也没意见,这样他们互相看得见,谁家有事还能彼此帮忙看门照顾生意。
池远舟这会儿不在,不过他们家铺子已经开张了,还挂了个乘舟书铺的牌匾,有个小伙计看着店。
店里布置像他先前说的,靠近他们店铺这边摆了一架子的《长腿鸟》和《幼学童蒙》,其他架子上则全是话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