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不能操之过急
蒋绪明接到了巴菲的电话,问他麻秀珍策反蒋若依的进度如何了?蒋绪明心里的那个疼没法说,他只好接着撒谎说:“有过一次接触了,但没敢谈实质,怕把这个宏大的计划砸了,所以都很慎重。”
巴菲话:“很好,这件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有长远计划,我建议有麻秀珍单独负责。”
蒋绪明当然高兴,这没影的烫手山药给她最合适,谁让她自已揽的!主谋诈骗了他一百万跑了,自然责任她来负。
蒋绪明从来就不相信蒋若依会被策反,那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两口子分了,除非俩人离了婚!可就有的人睁着眼说瞎话,有的人就明知谎话还就信!这世上啥人都有,就连智商水平很高的巴菲也深信不疑!
麻秀珍不信不行,她己经投入了一百万了,能不心疼?只有信才能把钱捞回来。
所以当蒋绪明把她叫到办公室时,麻秀珍说:“这是极其机密的事,不能让更多人知道!”
蒋绪明摇着头说:“巴菲先生又问进展如何了?”
麻秀珍点点头说:“可以告诉他太空走了一小步!”
“咋讲?”
“人间一大步呗!”麻秀珍脸不红来心不跳,一本正经的说:“进展顺利,这必须是再从信任开始,你想想她已经同意接触是不是一大步?”
蒋绪明想想也是,从仇人到同意接触可不就是一大步!他还想再问啥都被麻秀珍一口机密堵住了。
蒋绪明怀着不甘而又好奇的注视着发展,但是心里反问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可能吗?往往就是有不可能到可能。
蒋绪明知道这是巴菲主抓的,他是不能过问的,万一这事传出去,这黑锅肯定有人背,所以他准备永远不过问!
他不插手自然麻秀珍轻松了不少,至于胡弄洋鬼子有的是招!麻秀珍自然心疼一百万,她要挣回来,挣回来自然要找目标,这目标都是现成的,麻秀珍想了想给巴菲打了电话,把这个事的主策划到开始实施仔细的给巴菲汇报,这让巴菲非常高兴,他说:“步子不能迈的太快也不能太慢,一定要恰到好处的把这项任务执行好,按照你们中国人讲叫:水到渠成!”
蒋若依真冤枉,她什么也不知道咋就成了重要的策反对象呢?而且有鼻子有眼,如果让她真知道了,她肯定要和他们决一死战!
本身这大华集美就是他们的,她反谁,反自己?所以这么荒唐的事竟然有人相信?不能说是智商的事!纯属是思维意识方面的。
郑子益感到曹玉堂的突然失踪一定有原因,至于原因在那里?他琢磨着季秀或多或少会知道一些,这因为曹玉堂失踪前和季秀有过两次接触!问题一定出在这两次接触上?
季秀和曹玉堂都是麻秀珍的铁杆,这两人从不在公开的场合和麻秀珍亲昵,据知情人说,他们俩是麻秀珍的左膀右臂。
通过降温炉上的事就勾勒出了他们的目的,也近一步验证了他们就是麻秀珍的嫡系!
为啥曹玉堂失踪,季秀又和没事一样?蒋若依在和郑子益谈起这事时说:“看来这个季秀是麻秀珍的人定了,现在弄不懂为啥曹玉堂就不辞而别呢?”
郑子益分析说:“不外乎有两个方向,一是他感觉事情败露了,马上离开,二他被迫离开!”
蒋若依考虑了一下又说:“他是有点匆匆容容的离开,而不是突然离开!”
郑子益点点头说:“问题是为啥而被迫离开!”
“是呀,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蒋若依突然说:“要不对这个季秀试探一下?”
“行,能早日挣脱开无休止的烦恼也可以主动进攻!”
得到了郑子益的肯定后,她两天以后去了季秀在的检验科。
整个检验科里正好都下了车间,季秀是检验科的统计员,自然坚守岗位。蒋若依突然的到来,看得出季秀有点惶恐不安,她脸上的笑也不是很自然。
“都下车间了?”蒋若依装的是偶然来到这里。
“啊,噢,是都下车间了。”她忙说。
蒋若依扫了她一眼,突然说:“曹玉堂干的好好咋突然不辞而别?”这一问季秀的神色里明显的带有惊慌。
“我不知道,也不认识他。”季秀忙极力镇定着。
蒋若依摇了摇头说:“听说他失踪前最后是和你在小饭店吃的小龙虾?”
“不可能,我们不认识。”
季秀争辩着,蒋若依笑笑说:“我只是问问,你急啥?”季秀低下了头,一脸委屈的样子。
“看来他们说错了,我是想如果你认识曹玉堂,可以告诉他公司财务上还有他奖金一万呢。如果你不认识那就算了!”
蒋若依说完就走了,季秀一屁股坐了下来,捂着心口儿,蒋若依的突然到来而且又突然提到曹玉堂啥意思?
季秀坐不住了,她起身来回的在屋里走,努力保持着镇定,可心里总是火烧火燎的,总算熬到了下来,她打了个电话就匆匆的走了。
其实她感觉到她暴露了,蒋若依的话点的很透了,如果还不懂得话那就是自损死路了!
季秀慌慌张张的来到了巴菲公司进了麻秀珍的办公室,第一句话就说:“干妈你要救我。”麻秀珍正在低头看文件听到季秀的喊救抬头看到季秀已经慌张的在她跟前了。
“咋了,慢慢说?”她忙起身让她坐到沙发上。
“蒋若依已经知道我是你的人了,她怀疑开我了?”
“咋个怀疑?”
“她今下午突然提到我和曹玉堂吃过最后一次饭。”
“你吃过了吗?”
“是有一天曹玉堂喊我吃个饭。上次他就怀疑我是降温炉出事的主谋!”季秀有些语无伦次了。
麻秀珍安慰着她说:“怕啥不是还有我嘛!”
“咋办干妈?”
麻秀珍起身走了几步停了下来问:“她给曹玉堂定性了吗?”
“没有,只说他不辞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