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以后都会好的
第113章以后都会好的
第113章以后都会好的
陆扬做的饭确实不错,时语吃撑着了,绕着院子走了好几圈才回屋睡觉,心道以后可不能再吃这么多了。电影还有一段时间开拍,等赵云过来看到女主角吃成了个胖子,怕不是会干脆利落的把她提出剧组。
自从察觉到时语有意避开荤菜,陆扬就马上改了自己的菜单,偶尔的肉制品是为了补充能量,饭桌上常见的都是绿油油的蔬菜。
小甜回京市之后给时语来了电话,说顾谨言的状态很不好,问她能不能多呆一段时间再回去。
时语告诉她放心的留在那里,她这里可以随时回来。
时语结束了她的青菜宴,然后将碗筷收起洗了,看向陆扬道:“下午我去找小吴老师,看看山区里是怎么上课的,如果回来晚了你就自己先吃饭吧。”
陆扬手里正拿着一根木料在削,闻言只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只有收紧的手指暴露出内心并不平静。
因为山村位于半山腰上,无论是上来还是下去一趟都不容易,因此吴又教的小学就在村子里,只有上初中的时候,才会去山脚的镇上,那里的学校有宿舍,孩子们可以一周回来一次。
时语一路问着去了村里的小学,到了跟前才发现,所谓的小学也只是几间稍微好些的屋子,门上用粉笔写着班级名称。
吴又不好意思的介绍道:“其实镇上是有小学的,但是没有宿舍,有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家里还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有些孩子则是因为太小,不能下山,所以村子里才一直保留了这个小学。”
吴又的学生一共只有十一个,横跨了小学五个年级,还有三个要在家里干农活,因此只是隔三差五的上学。
小孩子们偷偷趴在窗边看时语,被吴又一嗓子又吼回去了。
吼完之后才发现时语诧异的眼神,摸了摸鼻子又恢复了小男生的样子,“大山里长大的孩子有野性,现在和他们熟了,不这样根本不听。”
时语理解地笑笑,跟着吴又一起进了高年级的教室。
这个年纪里是三到五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大一些,时语在其中看到了几个熟面孔,就是那天跑去她院子里的那些小孩。
“这是你们的新老师,是教.”吴又卡了壳,扭头看时语,小声问道:“时小姐,你要教什么啊?”
这是时语和吴又商量好的,只是旁观并不能真正了解到一个山区教师面对的问题,她这些天要选择一门课程,真正的教授。
时语想了想,她只是这里的一个过客,并不想因为自己打断吴又的教学节奏,因此道:“不如我来教大家唱歌吧?”
吴又带头鼓起了掌,“大家一起欢迎我们的音乐老师,时老师!”
几个吃过巧克力的很快跟着鼓掌,掌声拍得震天响,时语怕他们手疼,赶紧让停了下来。
吴又喊了之前第一个和时语说话的女孩,“我和时老师去看看低年级,小花你作为班长,要好好看着他们写作业,一会儿我来检查。”
小花被委以重任,认真的点了点头。
时语又跟着吴又去了低年级,在一群叽叽喳喳的闹声中受到了热烈欢迎。
中间休息的时候,时语叫来小花,借了吴又的梳子,给她重新输了两个麻花辫,这次没有再一高一低了。
小花站在时语跟前,有些局促,刻意的和时语保持着距离。
时语上下看了看自己身上,好奇问道:“怎么了,是时老师身上有什么东西吗?”
小花两手捏在一起,不好意思的摇了摇头,声音小小的说道:“时老师身上很干净,是我身上太脏了,我不想把时老师的衣服蹭脏了。”
时语错愕,低头看了一眼自己崭新的衣服,又看了眼有些灰扑扑的小花,心中涌上一股心疼。
她将小花拉的近了一些,伸手摸了摸她的头,这些小孩子真的懂事的让人心疼:“老师像小花这么大的时候也不会洗衣服,等小花长大了,就可以自己洗的干干净净了。”
小花脸上露出笑意,用力点点头,等她长大了,不光要给自己洗衣服,还要给阿嬷和阿公洗的干干净净的!
等到放学,看着小孩子都跑走,时语找到吴又,打算问他一点事情。
“吴老师,我看咱们学校缺的东西不少,孩子们的课桌都是坑坑洼洼的,我想捐一些东西,但又不知道买些什么比较好,你方便列一个单子给我吗?”
吴又在这里已经呆了将近一年,相信比她更清楚学生需要什么。
吴又露出惊喜的表情,随即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这样会不会不太好,时老师你.”
时语笑着制止了吴又的话,“我的工作室本来每年都要做慈善,既然我来了这里,这也是我们的缘分。”
吴又点点头,“好,我回头列一个单子,谢谢你。”吴又认真鞠了一躬。
这个世界确实并不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有的人就要在泥地里摸爬滚打,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在用尽全力打破这种不公,带给这个世界希望。
时语看着吴又,觉得自己受之有愧,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更多像吴又和小花这样的人。
时语和吴又告别离开,一出去就看到陆扬正等在不远处,眼神看着有些破旧的升旗台,不知在想些什么。
时语走过去,“你来了。”
陆扬看她,“嗯”了一声。
“以后都会好的。”陆扬忽然说道。
时语抬头看他,脸上绽放出一个笑容,“嗯,以后都会好的。”
小学的课程都安排在下午,上午的时候一些孩子还要帮助家里做一些农活和家务。
时语找出了带过来的零钱,不是很多,又问陆扬借了一些,然后叠的整整齐齐出了门。
时语找到村长说明来意,“我想向村里的人买一些衣服。”
村长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很快答应下来,带着时语去敲了几家的门,那几户有年轻的妇女在家,为了照看孩子而选择了留守。
时语将整理好的钱递过去,“钱不多,希望你们不要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