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顺元二十四年
五月
周平康与沈知立于殿中,宁宣听完两人进言,道:“老二动作倒是快,只是如此一来,他在父皇那儿便失了一分胜算。”出兵羌戎正是用人之际,战前调走副将,实乃臭棋一着。“殿下,下属以为,当尽快决定副将人选,绝不能叫二皇子占了先机。”沈知说道。
“黎遥君表现如何?”宁宣问。
周平康回道:“殿下,她此次斩杀百余人。还有一人名叫林轲的,生擒了羌戎首领。”
宁宣思量道:“论军功,百人尚不足以官升副将。”
周平康又道:“殿下忘了?上回她便该任校尉了,却不知为何被任命为千总。”
宁宣需要的,是一个能忠心于己的人,黎遥君确为将才,可这种性子非常人能驾驭,若是将来倒戈……
“此人桀骜不驯,吾还要再想想。”
御书房内,皇上有意擢升黎、林二人,他们虽阵前违反军令,但也正因如此才灭了羌戎以绝后患。不料却遭到盛鹤羽反对,“圣上,黎遥君年纪尚轻,恐难胜任。”
皇上端起茶盏,敛下眉眼道:“哦?那你倒说个人选。”
盛鹤羽道:“步兵营九营校尉佟远,”他刚要继续说下去,却被皇上抬手打断,“此事容后再议。”
“岳父怎可自作主张!”宁怀怒道。一位幕僚安慰道:“二殿下,岑大人虽办错了事,但也是为了您好。”
宁怀抄起手边的花瓶就朝那人砸了过去,“为了我好?出兵羌戎势在必行,他却在早朝上与父皇唱反调,又调走邹铭,这叫为了我好?他若不是我岳父,我倒真觉得他是太子一党!”
.
禾州
杜松生抱着襁褓中的婴孩在院中散着步,严振坐在石桌旁问道:“今年秋闱,你准备何时去禾州城?”
杜松生道:“下月便去。”
“可有把握?”
“七成吧。你不去?”
严振答:“自然要去,我几日后便启程。”
严心伸出手,“将修茂给我吧,你歇会儿。”
“无妨,不累的,你去吃些点心,今儿让卓青起早去碧云堂买的三色糕。”
八月初八,杜松生与严振来到位于禾州城城南的贡院,门前已聚集了许多今科的考生,依次按序搜身领了考卷和写有号房数字的纸条后,两人暂时分别,各自走向自己的号房。房门落锁,便开始了为期三日的第一场考试。
三日后,严振站在贡院门口等杜松生出来一道走回客栈,路上二人聊了聊今年的考题,“这第一场还算容易,四书五经倒也不难。”严振道。
杜松生摇扇,说:“难的怕是第三场。”
八月十一,第二场。
才一展开考卷,杜松生整个人便愣住了。
考题共有两道,其一,为明宗拟一道诏书,褫夺定北大将军封号、昭王贬为庶人,景真六十七年九月初二将二人于承延门斩首,株连九族;其二,针对官员索贿、贩卖私盐写出公文判语。
杜松生暗道,这当真是乡试么?相比起来,第二道考题倒还容易些,难的却是这第一道。
明宗是当今圣上的皇祖父,而当年的定北大将军孔未,则是懿康皇后的亲侄子。景真年间,昭王于洧州起事,孔未率兵从禾州向南,与昭王自南北两面攻向京城,欲协助昭王篡位。这篇诏书,定罪是其次,首要的,是将懿康皇后从中撇清。
其他号房的考生中,有的不知这其中微妙,便依常规作答了,而那些对此事有些许了解的考生一看到这道题,立时便觉得今年科考无望了。
“这会试才考的题目,怎的乡试就用上了。”客栈里,旁边一桌的一名考生抱怨道。
“往年第二场都是策问,为何改了?”
“这谁能知道啊,今年怕是有不少人要落第了。”
“妹夫,你答得如何?”
杜松生抿了一口茶,“还好,算是没交白卷。”
严振一敲扇子,“考都考完了,你还藏着掖着做甚。”
杜松生笑笑,道:“我以懿康皇后久病缠身为由,述其精神虚妄,言帚忘笤。”
“你怎知晓当年懿康皇后身体有恙?”
杜松生的指尖摩挲着茶盏边沿,道:“是否有恙,并不重要。”
严振瞬间如醍醐灌顶般,“是啊!我怎的就没想到!”
八月十六,考完了第三场,两人回到客栈,杜松生记挂孩子,想早点回黑龙镇,被严振拦住,“待九月初七放完榜再回去也不迟。”
九月初十,卓青一路奔回府里,杜员外瞧他又是这般模样,喜道:“可是中了?”
卓青弯腰喘着粗气,边点头边说:“中了!老爷,少爷中了!”
土水巷里,刘小临从田地里回到家,顺手从厨房拿了一个盆,从水缸中舀了一盆水,坐在门口搓净脚上的泥,然后再把鞋子扔进盆里刷洗着。他娘买菜回来见到他用淘米的盆刷鞋,开口就是一顿臭骂。
刘方从牛棚出来,瞅瞅刘小临,说:“该。”
刘小临揉揉鼻子,灰溜溜地进屋换了一双布鞋,走到院里背上竹篓。
“又要上山啊?”刘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