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巨野湖彭越操刀
秋高气爽,原本这秋天的蓝天应该是格外的高,让人看了忍不住心旷神怡的。但从咸阳宫出来之后,李斯只觉衙役,似乎这灰蒙蒙的天在刻意挤压他。李斯不能够理解嬴政为什么不愿意重用自己,一路从章台走出来,他只能把一切原因都归结到自己是楚国人这一点。
他慢慢低头,深深叹了一口气:“唉!皇上他英明睿智,只是心胸……哎!”
“这皇上究竟是怎么想的,不让御史大人当官也就是了,竟然还要继续打仗。打了这么多年,别说来百姓了,就是我都有些烦了。这究竟得打到什么时候?”
这话说得声音很响,李斯眯着眼睛抬头一看,只看到前方咸阳道上一个身材瘦高的人伸着手情绪激动地说道。
“章邯,你小声点,生怕别人听不到怎么的?”他身边那人赶忙四处一看,拉着袖子把章邯的手给拽了下来。
“唉,这天下呀!”章邯叹了一口气,果然没再多说。
这一幕引起了李斯的注意。慢慢从咸阳宫回到自己的府邸,他吩咐人道:“去查一查章邯这个人。”
……
这世上的事情原本就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咸阳宫外李斯因为得不到丞相的职位而愁苦,可屠睢却因为得了五十万的兵马而沾沾自喜。然而西征瓯越的消息传出来以后,最高兴的还是从齐地班师回朝六十万士兵。自商鞅变法颁布《军爵律》以来,秦国建立了以二十级军爵为基础的部队制度。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积累军功获得爵位。这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百姓参与战争的热情,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国才能在战国七雄之中露出头来,以强悍的武力征服天下。原本这些士兵都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再也打不了什么仗了,听到要随着不对去攻打南蛮,他们只觉得这又是自己升官发财的好机会!
天空上可见南下的飞鹜人字排开,仿佛是在为将要南下的浩荡部队领路。就在大军南下的时候,李斯将一个叫章邯的小吏叫到了府上。
李斯在见章邯之前,已经了解了章邯这个人。章邯的职位是少府,负责管理王族的田地,负责供应秦始皇的日常饮食居住,是一个杂官。这样的官职,勉强可以入朝听政。然而这样一个小官却敢在咸阳宫之前议政论政,这让李斯很感兴趣。秦国立法严苛,皇上更是不喜欢人肆意评论,在如此高压之下敢放言论政的,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便是真有才学的贤才。
章邯冷不丁听到李斯要叫自己,心中也是有些茫然。转而想到他要是能攀上御史大夫的门路,说不准可以再朝堂之上施展抱负,当下打扮得干干净净便往李府而去。
进门之后看到那个国字脸浓眉毛的李斯,章邯赶忙躬身行礼:“章邯见过大人。”
李斯摆摆手:“快快免礼,莫要拘束,先坐下吧。”
等着章邯坐下,李斯便仔细打量起这个人来。章邯长脸而淡眉,唇上留着寸长的胡须,脸色微微发白,看上去像是一个福薄之人。
被李斯盯着看,章邯有些不好意思,便主动问道:“不知道大人今日叫我前来,是有何吩咐?”
李斯摸了摸自己胡子,笑道:“早听闻少府章邯腹有大志,今日便是想要结交一下大人。”
章邯惶恐之至,赶忙推手:“不敢有老大人结交,若有吩咐,章邯万死不辞!”
李斯听着这随口冒出来的“万死不辞”,心里有些个不在意,这样随口许诺的人,恐怕不见得有什么真才实学。
“前些天在咸阳宫外,我听你讲话,似乎对皇上南征之事有不同意见,不知道你心里究竟是如何想法?”李斯也不打官腔了,拿了个具体的事情来问章邯。
听到李斯这话,章邯心理大喜若望。
他虽然不过是一个少府,但对于国家大事却十分的关注。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军爵分为二十级,而官爵则分为十七级,两种爵位都可以得到封地。而少府属于三公九卿中的九卿。这九卿是有实际分工又掌握实权的人。钱粮、刑法、官学、官员任用、文书、礼官、督造、户口核查等等各大分类之下还有许多具体的划分,就比如说钱粮调度这一职责之上,针对各个细分门类都有直接任命的官员,治栗内史官收田地里的供粮,少府负责保证皇家王宫的粮食财政消耗,战时还有专门负责后勤保障的军饷主簿……这些官都属于“九卿”,所以说这九卿的“九”只是虚指。若是所有五等爵以上的官职都上朝的话,恐怕咸阳宫章台殿内都站不下人了。
章邯这样的官员一般是不上朝的,但是因为他直接掌管着咸阳的财赋税收,属于京官,才有资格上朝听政。可即便如此,他上朝之后位置最靠后。嬴政和李斯王绾等大臣要是说话的声音稍微小一些,他都听不到。而且即便他听到了,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但即便如此,章邯还是一次不落地参加朝会,而且参加朝会的时候,还会拉上一些跟他官爵差不多的朋友。上朝说不上话,他就在下朝之后和朋友们侃侃而谈。
章邯这人说话条理清晰,大家也都觉得这人很厉害。因为他在王贲南攻楚国的时候担任过后勤主簿,所以他是亲眼见过打仗的,对与打仗他也经常琢磨,觉得自己有那么一套成熟的理论,此时李斯来问,他便感觉是自己一吐心中所学的时候了。
“大人,卑职以为南征瓯越,实在是不智之举。”章邯直接否定道。
“哦?你倒是说说看,有什么不智的地方。”李斯再问的时候忍不住笑了笑,这南征瓯越的事情是秦始皇亲自定下的,而且并没有和众大臣们商量。足见这一件事情在秦始皇看来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儿。而章邯竟然敢直接来反驳秦始皇的决定,李斯不知道这章邯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莽夫还是一个想着哗众取宠好赢得自己好感的人。
章邯眉飞色舞地说道:“大秦征战已久,百姓们早已经厌倦了战争。此时应该是休养生息,善养百姓的时候。战时严刑以征,战后则应当宽政以得民心,这样那些亡国人才会归顺我大秦。而此时民心不固,大王便又起义军,恐怕民心不固。”
李斯点了点头:“所言甚是,不过此时大军已经南下,再论这些已经没有用处了。你觉得这次南征,多久可以得胜?”
章邯叹了一口气,确实,现在再说该不该出兵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不过想到南征瓯越的结果,章邯觉得更加不堪。他沉声道:“五十万大军,若是由王贲带兵前往,还有一丝胜算。以王将军的勇猛威武,必然想要短时间内取胜,如此一来,胜负之数在一九之间。”
“那差不多就是稳赢了。”李斯说道。
“不,是一胜九败!”
“哦?”李斯眼睛一缩,有些难以置信。王贲作为王翦的儿子,从小便久经沙场,对付南方那些野蛮人,还会有这么大失败的几率?
“若是王将军想着用五年的时间来赢得战争的胜利,胜负之数则九一之间,是稳赢了。不过王将军恐怕不会这般想。”
“不过王上任命的南征大将军是屠睢。”李斯提醒道。
“坏就坏在屠睢身上,若是屠睢南征,我敢保证,这一战必败无疑。”章邯斩钉截铁地说道。
李斯笑问道:“不知道你是根据什么推测出来的呢?”
章邯道:“行军打仗,最重要的不光是两军实力,更有地理因素和军队士气问题。楚国地处南方,气候与我秦国大不相同。南方湿润,北方干燥。当初大将王翦率军南征攻打楚国,我大秦虎狼虽然气势如虹,然而亡国之危在前,楚国人也个个浴血搏杀,势气方面不相上下。而在两军人数上,项燕带兵四十万,王翦带兵六十万,我大秦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异地作战,我秦军水土不服,当初我是负责后勤的主簿,亲眼看到不少士兵水土不服病倒在楚国。在这种情况下,王将军也不敢如攻破韩赵一般率军长驱直入,与项燕死战,而是采取消耗战,与项燕对垒消磨,等着楚国内部出现矛盾,等着四十万六国参军分化不合。唯有等着楚军从内部先衰败之后,我秦军果断出击,如此才能战而胜之!”
李斯点了点头,章邯这一段分析讲得十分清楚,也很有道理。
“这跟屠睢南征有关系吗?”
“当然!屠睢南征,与王将军南征楚国的情形何其相似?瓯越之地更在楚国南方,我大秦子弟若是骤然进入岭南地区,必然会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出征之前,本应该先准备足够的军用药草,预防士兵害病。但是我通过后勤主簿跟屠睢进言的时候,他却以为现在没有现成药材,需要先到瓯越之地查看生病原因才能配药太过繁琐,拒不接受。这表明大军上下,朝廷内外,对于征服瓯越都太心急了。照这心态,到了瓯越之地,我军必然是悍勇冲杀,妄图一劳永逸,一战而胜。可是瓯越之地的地形我们并不熟悉,瓯越之地究竟有多少部落国家我们也不清楚,想要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章邯说道这里有些情绪激动。
李斯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点了点头道:“你说的不错。当初屠睢便是以为千骑追燕王而成名的。他是一个激进冒险的人。”
“大人慧目如炬,而且我大秦素来视岭南之民为蛮夷,心态上多有忽视。两军对战,最怕的便是轻敌。我专门查过相关记载,当初楚庄王时期,楚国何其强大?可即便那个时候,楚庄王也几次败于南瓯之国。七国未立之初,吴越何其强大?可夫差勾贱也均在瓯越之民手底下吃过大亏。所以这一次屠睢率兵南下,我看几乎没有胜算。”说到这里,章邯叹了一口气,表现得十分失望。
李斯倒是笑了,章邯不过一个咸阳少府,竟然对帝国的军事行动如此上心,这可让他有些好奇了。
当下他面带笑意点了点头:“说的不错,屠睢若是功利冒进,恐怕还真可能吃个大亏。”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屠睢年纪轻轻便已经享誉三军,心高气傲难免有之,这都是年轻人无法避免的。但我最搞不懂的是皇上他为什么会派屠睢去?这一战明明就应该派大将军王翦前去。他在楚国作战经验丰富,南征瓯越胜算也会更大。即便王大将军不行,派王贲去也是可以的。为什么王上偏偏要派屠睢去呢?”
章邯疑问道,不过刚刚问完,他立马又摇了摇头:“没办法,王家功勋卓著,功劳实在是太大,若是南征瓯越的胜利果实也被他们给摘去,恐怕朝堂之上就没人能够制衡他们了。”
原本听到章邯的话,李斯觉得好笑。
章邯看上去也不过是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竟然嘲笑比他年长的屠睢年轻,这本就很有趣。而他自问自答,仿佛一肚子的话说也说不完一样,这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