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深夜孤灯鬼神计
刘邦一回到留城,萧何等人喜出望外。他们没想着刘邦从项梁那边捞多少好处,只想着刘邦能够活着就是万幸了。等着刘邦告诉萧何等人说项梁又给了他五千兵马的时候,众人难免震惊了。就是刘邦自己也有些咂摸不明白项梁这是什么意思。正在他疑惑之际,张良却来了。见到张良的再次到来,萧何等人都有些不屑一顾。我家主公对你十分欣赏,你既然看不上沛公去了项梁那里,此时莫不成是来看我家主公笑话的?
便是刘邦自己对于张良也没有多少看中。上次与张良虽然交谈良久,但远不如他客居张耳家中时与张耳熟悉。他只是觉得张良此人既然有刺杀嬴政的勇气,而本身又是名门之后,腹有诗书,是比自己与萧何等人更渊博广识的人才。对于这样的人才,他虽然有心招笼,却也知道自己现在的地位远不够吸引他。
萧何前来传报消息的时候,刘邦正在洗脚。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他泡脚都是自己动手,顶多由下人给他热一下水。但这一次通过陈留一战,他名声远播,身份也显得尊贵了一些,洗脚也有一个丫鬟伺候着。感受到温水之中那俏姑娘的手指在自己的脚面上不断滑动,刘邦心中有些微动,脸上也泛出一丝红润来,不知不觉竟然想起了自己的老相好陈氏。想到陈氏他心中又有一丝愧疚,自从自己与吕雉结婚之后,陈氏一直闷闷不乐,就是陈氏的弟弟陈锋,以前都是紧紧跟在自己屁股后生怕丢了的,现在却不论自己如何亲近也不愿意靠近自己。
萧何进到屋子里看到这一幕挖苦笑道:“沛公,你这般让內房知道了,怕是明天又要受白眼了。”
听到萧何这话刘邦气不打一处来:“那骚蹄子反了天了?还敢翻白眼?要不是我,追债的早把他老子给大卸八块了。不记着我的好还天天说着说那的,怎么了,我找个丫鬟给我洗脚都不行了?”
萧何懒得跟刘邦较真,自己的媳妇自己害怕不害怕自己心里有分寸就是。他淡淡说道:“张良来了,怕是得赶紧出去见一下。”
“张良?他来做什么?”刘邦皱眉疑惑道。
“谁知道呢?总归不是来投奔咱们的。”萧何道。
“那可说不准。”说着刘邦自己伸手拿过抹布擦了擦脚,然后穿上鞋跟着萧何来到了客厅。
张良早已经等了一会儿,见到刘邦之后张良赶忙起身,道:“见过沛公。”
“张兄客气了,咱们之间兄弟相称便是,何必这么多客套。”刘邦哈哈一笑说道:“快坐,快坐!”
张良却不入坐,反倒是拱手一礼,弯腰道:“万万不可,沛公英明神武,顾盼天下已有峥嵘之势,日后必然飞黄腾达。子房不过旧国遗民,怎敢唐突?”
听到张良这么说,刘邦一愣。自从起兵造反以来,他接触的都是农民领袖,各村乡老。这些人大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说话也多市侩之气。他好久不曾这般文绉绉与人交谈了。听到张良话语中对自己极为赞扬,甚至马屁拍得自己都有些脸红,刘邦一时间不知道张良是讽刺自己还是另有什么目的,当下愣愣说道:“张兄这话我听得不太明白。”
“子房今日前来,是专程投奔沛公的。还请沛公收留,子房愿日后长伴沛公左右,为沛公出谋划策。”张良依旧深深鞠躬。
萧何楞了一下,他没有想到张良这样官宦出身的人才竟然真的会来投奔刘邦,他莫不是瞎了眼吧?
刘邦自己也吓了一跳,难以置信地看了萧何一眼,转而笑道:“张兄快不要说笑话了,我何德何能,怎堪子房这般大才辅佐。”
“非也,今日在项梁帐中,众人皆笑沛公,然子房观沛公言行,俨然是进退有据,雄心难奈。日后沛公成就绝不会在项梁之下。此时六国已灭,天下英雄辈出,便是块分天下,日后也必有沛公一席之地。子房愿为左右,还请沛公收留。”张良心意十分坚定,再次说道。
现如今天下排的上号的势力实际上也没有几家,除了最强大的楚国,便是赵国、燕国、齐国这四家。魏国和韩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形同虚设,没人把他们放在眼里。楚国有项梁,赵国有张耳陈馀,齐国有田儋。这些都是当世大才。而刘邦现在不过是投奔楚国的一个农民头子,地位比之召平这样的陈胜旧部还有不如,顶多也就跟率众投奔项梁的英布一个档次。这一点刘邦自己当然也清楚,他很不明白,张良为何会对自己下注。但是等张良说道今天在项梁大帐之中看到自己言行,认为自己顾盼中原雄心难耐,他便有些慌张了:“你什么意思?是项梁派你来的?”
刘邦在薛城会见项梁,摆得姿态极低,为的就是让项梁认为自己不过是一颗平庸的墙头草,根本没有什么野心。但是张良这话却让他心中吓了一跳,难不成项梁竟然已经发现自己心中另有打算,并不是诚心诚意投奔于他的?
张良笑了笑:“沛公多虑了。您也应该清楚,项梁此人心胸狭隘,素来是容不得人的。若是他当真发现沛公的鸿鹄之志,早就派兵来留城绞杀了,何必派子房这样一介书生前来刺探虚实呢?”
刘邦低头想了一想,随后点了点头,道:“子房请坐。”
张良微微一笑,道:“谢沛公赐坐。”
刘邦随后对身边的萧何说道:“萧老哥,时候不早了,你先睡吧,今晚我怕是要跟子房兄畅谈到深夜了。”
萧何这时才回过心神。刘邦心中的打算,他在丰邑的时候便已经有所了解。当初定下的计划是占据丰邑,在赵国、燕国和齐国这三个国家之间前后逢迎,图谋一个左右逢源。但这种打算被出关的章邯给打碎了。现如今只能实行刘邦的第二个计划,就是南下投奔项梁,借助项梁的力量推翻秦国。然而投奔项梁,是早晚都能做的事情,刘邦之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选择第一种方案而不是直接南下,自然是心有不甘,想着自己占据一方土地,成为一方诸侯。听到刘邦与张良的对话,萧何已经隐约对薛城会面的情景有了些猜想。心中不禁对张良高看了一眼。此时听到刘邦这般说,萧何清楚刘邦是要真正与张良敞开心扉的一谈,当下也不逗留,直接告辞。
萧何走后,客堂里只剩下刘邦与张良二人。油灯在桌子上缓缓燃烧着,摇曳的火光把两个人的影子照得东摇西晃。似乎是嫌风吹得太紧,刘邦伸手挑了挑灯芯之后起身,直接把大门给关上了。关上门之后刘邦回头哈哈一笑:“既然子房兄敢进我这门,我就敢关门。日后我可是不会放人了。”
张良听出来这是刘邦终于接纳了自己,当下心头一喜,说道:“求之不得。”
刘邦没有深一步问张良究竟看中了自己什么,也没有问张良所猜测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只是皱了皱眉头问道:“子房兄以为我如今应该如何自处?”
“沛公投奔项梁,向来是存着借助项梁的项家军打败秦国。而要消灭秦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此期间,沛公便可以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后秦国一灭,分封为诸侯。”似乎是看到刘邦的胡子太好看,说话间张良忍不住捋了捋胡须。
“不错。”刘邦没有多说什么。
“但是项梁此人却没有容人之量。召平率领数万大军南下投奔,但不过几个月的功夫,便已经大权旁落,军权悉数掌握在了项梁,项缠,项羽,项庄等人手中,可见其只信得过自家人。今日项梁与沛公五千兵马,看似慷慨,实则是不得已为之。这五千兵马原都是东阳宁君的部下,对朱鸡石极为忠心。东阳宁君与朱鸡石惨死于项梁之手,这些人心中愤恨,不愿意投降。项梁是用之不得,杀之可惜,固然才顺水推舟,卖了沛公一个人情。沛公心中需要清楚,莫要真以为项梁对沛公已经放心。”
闻言刘邦点了点头,道:“我也对此事极为纳闷,如今子房一说方才明了,此中竟然有这样的事情。”
张良笑道:“我以为,沛公现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项梁的小心提防之下,还能够发展自己的势力。”
“所言不错,这正是我心中最大的隐忧。还请子房兄为我解惑。”刘邦心中确实非常担心这个问题。投靠项梁之后自己被他束缚,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不然一旦被项梁发现,恐怕再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且自从他起义以来,长期招兵买马,却一直没能收拢大量的部队。陈胜三个月便招笼了几十万人,但他三个月只不过招笼了几千人。这种差距让他一直很是纳闷——同样是农民起义,为什么人跟人只之间的差距就这么大呢?自己比之陈胜,究竟不如在哪里呢?
张良道:“沛公,我以为不如南下彭城,挟楚王自用。”
“哦?什么意思?”刘邦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太明白。
虽然四下无人,不过张良依旧低下身子,悄悄说道:“沛公,据我所知,楚国内部也并非一片和睦。至少就我所知,芈心跟项梁之间,就一直互相猜忌着。楚国复国之后,楚国原本的旧势力纷纷来投奔,而拥立芈心上位的项梁是其中最大的一波。项梁的势力强大到楚国其他所有的势力加起来也比不了。这种情况之下,其他的势力自然抱团。这一伙势力的人一宋义为首,在朝堂之上经常与项梁作对,这是楚国将领人尽皆知的。只不过项梁祖上对楚国又大功,而项梁确实又是楚国最会带兵打仗的人,故而芈心不得不重用他,所以把兵权都交给了项梁。但实际上为了制衡项梁,芈心也拉拢了不少人来。陈婴是带着苍头军前来投奔的,英布等人原本都跟着陈婴,作为楚国以外的势力,陈婴与项梁便没有瓜葛,故而芈心便重用陈婴,让陈婴与项梁打擂台。还有,项梁之所以夺了召平的兵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难不成是召平与芈心走得太近了?”刘邦问道。
“不错”张良眼睛一亮,心想这刘邦果然不是一般人物,自己一点他就通了。
刘邦当下叹了一口气:“子房兄,你说的这些我大概也能猜到一些。可是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难不成我还能指望着芈心重用我,让我来跟项梁打擂台?”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张良赶忙说道。
听到这话刘邦松了一口气,若是张良真是想让自己跟项梁打擂台,他可就要再考虑一下张良究竟是不是芈心派来的说客了。
张良继续说道:“那陈婴自从当了丞相之后,对苍头军便再无多少理会。他可是精明的紧。项梁对军权看得太重,楚国的军队都在项梁一个人的掌握之下。而且项梁治兵确实很有一套,军队已经被他牢牢抓住。这个世道已经混乱一片,唯有手中有军队才有话语权。齐国的内乱就是例子,那田假虽然被一帮文臣拥护,可是哪里是手握军权的田儋对手?在齐国根本就说不上话。我们是绝对不能跟项梁对着来的,不然必死无疑!”张良十分严肃地提醒道。
闻言刘邦这才对张良彻底放心。张良所言,正是他心中所想。此时听到张良的话,刘邦才确信张良确实是真心来投奔自己的。当下他极为诚恳地说道:“既然说到了这里,怕是先生已经有了好主意。还请先生有以教我!”
张良听到这话,又看到刘邦脸上诚恳的表情,心中极为受用。他笑道:“沛公,你可知道当初陈胜为何能够一招起义便应者云集,三个月便能称王于关中?”
“只听人说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起义,随后便知关东大乱,周文魏豹张耳等人纷纷投奔。唉,只怪我迟了一步!”刘邦以为自己只是错过了时机,若自己是第一个起义的人,恐怕便不会如此时这般窘迫了。
张良却摇了摇头,当下说道:“你可曾听说过鱼腹藏书,荒庙狐鸣?”
刘邦点了点头:“这自然是听说过的,当初陈胜起义之前,便又异象。鱼腹中藏有天书流落凡间,说陈胜日后能够称王。而荒野狐仙也口吐人言,说大楚兴,陈胜王。”
张良当下冷笑一声,问道:“沛公可相信这些事情?”
刘邦不知道张良究竟什么意思:“我从不信这些虚无缥缈之事,未曾亲眼得见,心中总是不屑一顾的。只是天下人都信,恐怕也不会是空穴来风。想必这事情也有些真实性。”
闻言张良哈哈大笑:“没想到沛公竟然也相信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