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老宅
陈家塘是个小山村,六十年前,这里曾经辉煌过,不过也只是曾经!
如今的陈家塘,闭塞落后,村民能出去打工都出去,剩下的都是年过半百的男人,和一群妇女。各家各户种几亩薄田,靠庄稼吃饭,贫穷落后是标签。
这几年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乡政府也想办法帮着陈家塘发展,奈何环境受限,人的思想受限,村子发展巨慢。
不管搞瓜果种植,还是搞药材种植,都收成一般,即便是改变思路,搞乡村生态旅游,开头几个月还行,半年不到,立马不行了。
反反复复,搞来搞去,陈家塘还是穷。
村里上了七十多岁的老人,会想起曾经有过的辉煌。
几个老头蹲墙角,这种场面在发展好的村子根本就见不到。他们眯着眼,说着话,回想过去。
“我们小时候,咱这里也还行啊。”
“那当然还行,那是相当行。”
“当年陈小百把咱村子给带着发展,别说在龙潭镇,就是在整个凌龙县,咱也是老大。”
“唉,都过去喽。再也回不去了。”
只能感叹,别无他法。
姜小蝶开车载着陈余年和姜臣。
姜浩则开车载着张三钱和吴文友。
这里是真穷,真安静!
陈余年看着外边的荒凉,不由得感慨。
这种贫穷超出他的想象。
以前楚家洼也穷,但不至于像陈家塘这么穷。
陈家塘这种贫穷的程度,让陈余年想起影视剧演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
路还是土路,电线杆这边一根,那边竖着,怎么看怎么别扭。
村民有人赶着牛在地里边,也有人顶着头巾,扛着锄头去地里除草,还有人推着平车,也有人推着手推车。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陈余年恍如穿越了。
唯一能让陈余年觉着这是现实世界,不至于完全脱离现代的是人们手中的手机。
智能手机,还能够照相,拍视频。
至于网络,有还是没有,那得问过之后才能确定。
“这个村子太长时间没有发展了。”姜臣望着窗外,有感而发,“我年轻的时候,这个村子就是现在的样子。”
一个村子五十多年不发展,村里人住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什么希望。
时代发展变化,再闭塞的地方也会接收到外界的消息,看着外边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自己这边却什么也没有,失望便成了一座大山,压在人们的心头。
看到突然出现的两辆豪车,路过的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村子不发展,小轿车不常来,更不要说豪车。
“看上去这两个车子不错。”
“看车牌号就知道不错。”
“去谁家的?”
“这谁知道,你说会不会来咱这里投资的?”
“傻子才会来咱村里投资,咱村里有啥啊,啥都没有。”
“不是老人都讲,咱这里其实是块风水宝地,有很多宝贝。”
“老人的话最不能信,风水宝地?哼,啥也没有。”
“种啥啥不行,栽啥啥不活。”
“唉,自从陈家败落,咱这里就起不来了。”
“上次不是听说城里的姜小蝶要来咱这里投资,想把咱这里给发展起来?”
“又不是大善人,钱会拿来打水漂。”
老头蹲墙角,看着两辆车从面前经过,又是羡慕又是无奈,啥时候村子里能够多出几辆车,都什么时代了,还过着这种苦日子。
村子的房子够老,路够窄,开车需要小心再小心。走到一处路口,前面是一个木桥,姜小蝶和姜浩干脆停车。
“下车吧,过不去的。”
几个人于是下车,走过去。
陈余年走上小桥,那种木头桥,虽然有些破旧,但也有刻意造旧的嫌疑,应该是之前搞乡村旅游留下来的。
“现在去哪儿?”
张三钱问走在最前边的姜臣。
“去一个老宅子看看。”姜臣道,“碰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