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我叫艾小麦(2)
驶出小道,一条宽敞笔直的国道直通杨林县城,路的两旁不时闪过一栋栋天蓝色的厂房。
莫军很是遗憾:“跟杨林的公路比起来,我们周洛的公路,只能算是机耕路。”
刘建强说:“谁让杨林处在国道线上,而我们周洛不是交通要冲,自然跟杨林没得比。”
莫军开始抱怨,说:“也不知道当初省里是怎么考虑的,杨林除了国道,东面还有一条已经在运营的高速,可省里偏偏还执行什么a方案,让新修的高速公路从杨林通过,要是从我们周洛通过多好啊。”
省里当初是怎么考虑的,这个许一鸣知道一二,本来最开始就只有a方案,没有什么b方案,这条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原计划就是沿原来的国道线直下,因为本省的经济重镇,都在这条国道线的两旁,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省的三分之二还多,原有的高速公路已经满足不了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省里这才动了修建复线的心思。只是后来由于莲城这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异议,再加上一些从这些老少边穷地区走出去的老领导说了话,省交通厅这才拿出来一个所谓的b方案。但研究来研究去,综合来综合去,省里最终还是决定执行a方案。b方案是可以惠及沿线的老少边穷地区,但这类地区往往山高顶陡,滩多河急,修建成本高,这个经过周洛的b方案,修建成本就比a方案高出一倍有余,而且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总量小,发展实力弱,即便是修通了高速,车流量也小,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省里的意思是,先执行a方案,等省里的经济再上台阶,再来执行b方案。b方案不是不执行,只是暂不执行,以此安抚这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群众。
只是这个“暂时”比较笼统,三年五年,还是十年八年那就不好说了。
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许一鸣觉得省里的这个决定非常正确。就拿眼前的杨林县来说,其经济突飞猛进,一年一个台阶,这其中的因素除了杨林几任领导班子超前的眼界和开拓精神,应该也与杨林地处要冲有着莫大的关系。杨林地理位置优越,国道线贯穿全境,铁路网四通八达,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境内已是工厂如林,朱达成为什么那么急着想要在北部开一个匝道口,还不是因为杨林南部和中部地区已经一地难求,只能向北部发展,一县经济如此繁荣,更不要说浦阳全市了,省里不执行a方案执行什么方案。现在的杨林,除了这条新修的高速公路,高铁站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之中。现在的周洛经济只怕连杨林的项背都望不到,可是照杨林的发展速度,许一鸣知道用不了多久,杨林就会一骑绝尘而去,周洛别说杨林的项背,只怕连杨林的背影都望不到。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周洛与杨林不过就是隔着一道山脉,相隔不过数十里,可差距何止千里。
杨林的县城高楼林立,即便是细雨蒙蒙,街道两边的蓝色幕墙依旧发出耀眼的光芒,只怕莲城市城区都没法和杨林相比。
刘建强啧啧不已:“我们周洛县城要是能有杨林县城的三分之一繁华就好了。”
许一鸣笑:“羡慕还是嫉妒?”
刘建强笑:“都有点。”
许一鸣笑:“羡慕可以,嫉妒就算了。我们周洛要想像杨林一样繁华,不容易,看到杨林的繁华,我脑海里就一句话。”
刘建强笑,问:“许县长想到了什么?”
许一鸣答:“同志只能努力。”
莫军将车停在一栋蓝墙碧瓦的大楼前坪,杨林县委到了。
“你们俩在车里等等,我去去就来。”许一鸣说。
刘建强点头:“好的,许县长。”
许一鸣跳下汽车,踏台阶而上。电梯口,有保安将许一鸣拦住,让许一鸣登记:“同志,请问你找谁?麻烦登记一下。”
许一鸣在登记薄上写:朱达成。
以前的杨林县长,现在的杨林县委书记。
保安看了许一鸣一眼:“你找朱书记?”
许一鸣笑:“是不是需要预约?是不是需要我给朱书记打个电话确认?”
保安笑了笑:“按规矩是这样,不过今天没有这个必要。”
许一鸣问:“这么说朱书记不在?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