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两全其美(2) - 棘地 - 罗为辉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棘地 >

第二十三章:两全其美(2)

“那你现在有意勾引钟联东到周洛,意在振东电子?”

“哪那么容易,也就那么一说,权宜之计而已,目的无非就是让张志峰拿钱不办事,用振东电子这块诱饵勾引他,阻止他脑袋一热,不管不顾把振东铝材引进了周洛。想要振东电子入驻,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势必有很长的路要走,张志峰只想短平快,只要下蛋的鸡就成了,但我不一样,我可以等,等来金鸡下金蛋。”许一鸣笑道,“电子产业有一定的特殊性,极具集群效应,省城高新产业园区电子工业一枝独秀,园区企业互补性强,产业配套齐全,供应链完整,振东电子受供应链的制约,一时半会还不会外迁。候家村工业园,说是工业园,土地倒是平整了,路也通了,但由于资金紧缺,到现在数千伏的高压电塔还在兴建之中,自来水厂也就建成了沉淀池,连大功率的抽水泵都没法到位,更不用说其他昂贵的设备,这样的状况,可以说是一切为零,哪里会有企业感兴趣,所以一河之隔,那边的杨林盆满钵满,这边的候家村连漏网之鱼都捞不到一条,更不用说振东电子这种需要产业集群互补的高新企业了,想要振东电子产业转移,目前基本没戏,得等,等振东电子新增上下游产业集中,不需要过多外来互补的新生产线,更要等杨林北部开发区对省城高新企业形成挤压,最终促使省城产业转移趋势形成。”

“这得等到什么时候?”

“三年。”

“你就这么笃定?”

许一鸣点头,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基于对振东集团产业链的分析,也基于自己对省城高新产业园未来走势的研判,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振东电子南迁只是迟早,而高新产业园名存实亡也就在三年之间。

“有些危言耸听。”

省城高新产业园艾小麦岂会不知,本省首批产业园区,曾经是园区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辉煌之时,曾经为省城的财政收入贡献了半壁江山,这样的一个园区经济典范,岂会像许一鸣预判的,三年之内,说散就散,“我怎么感觉你有些信口雌黄。”

“原因就在于‘首批’‘曾经’。”许一鸣笑道,“一开始我也对自己的这种预判有些心惊,但这些天,我对杨林北部开发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自己的这个预判正确,老朱与我想法一致,我还只是在想,老朱却已经付诸行动。”

“此话怎讲?”

作为本省最先发展的园区,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的园区没有长远规划,只要是荒郊野岭就行,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本省的经济总量早就今非昔比,当年的城郊,已经蜕变成中心城区,产业园区已经被林立的高楼围剿,再无发展的空间,企业想要发展,早已是无地可寻,首批的劣势就此凸显,而且无解。省城作为本省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日新月异,经济节节攀升,新经济新商业模式异军突起,而曾经为省城财政贡献了半壁江山的高新产业园,虽然企业依旧红红火火,但无地扩展生产规模这个无解的弊端限制了各家企业的发展,其在省城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曾经占据半壁江山,现在也就在十分之一,早无昔日的辉煌。

许一鸣继续分析:“目前省城房地产发展迅猛,省城寸土寸金,工业园周围高楼林立,房产开发如火如荼,不管是振东电子还是其他工厂,对此心知肚明,都知道此时将地变性卖给他人或者自营开发,将工厂外迁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已有企业蠢蠢欲动,开始将分厂外设。要知道房地产同样是振东集团的支柱,振东集团岂会坐失商机,老厂开发,新厂外迁另建只是迟早,振东集团是民营企业的翘首,只要振东集团一动,就会形成从众效应,其他企业纷纷效仿,产业园也就名不副实,走上没落,产业园这块城市建设的疤痕,就此抹去,被高耸入云的楼宇代替。”

艾小麦点头,认为许一鸣的分析不无道理,“可你有没有想过,省城不会轻易让曾经的旗帜倒下,肯定会加以挽留,避免从众效应的出现。”

“利益攸关,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切挽留都是徒劳。”

这是事实,曾经的工业用地现在身价暴涨何止千倍,利益如此巨大,没有谁会立场坚定,工业用地变性成为商业用地只是迟早。但艾小麦认为,虽然园区企业现在只占省城财政的十分之一,但怎么说都是一只会下蛋的金鸡,放到哪里都是一笔财富,省城不会嫌钱多烫手,肯定会另辟蹊径,极有可能在辖下郊县腾地供园区企业另建,许一鸣有些一厢情愿,企业不会按许一鸣的设计,南下,去周洛的候家村发展,企业同样也可以北上,“企业行为自主,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级政府可以控制的,哪怕是省长省政府都是不行,更何况是你。”

这是自然,但周洛现在有一优势,“你忘了,周洛与谁一衣带水?”

杨林。

杨林的园区经济后来居上,一枝独秀,当年的旗帜现在只能望其项背。许一鸣能看出省城高新园区的病症,知道园区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解,朱达成同样看得明明白白,以朱达成同志的行事魄力,如此良机岂会错失,早就排兵布阵,坐等省城高新产业园区土崩瓦解,四分五裂,杨林坐收渔翁之利。

刘建强在杨林北部开发区端茶倒水拖地,不是做无用功,正在洽谈的项目自然会对刘建强严防死守,但那十余家投资上亿,已经尘埃落定的在建项目,就不是什么机密,刘建强只需到开发区转上一圈,名单就会一清二楚,“那十余家企业大有蹊跷,再加上那家两百亿的半导体项目,朱达成的狼子野心已是昭然若揭,他舍弃常务副市长是为了在杨林布局一盘更大的棋,机会千载难逢,换成是我,我也会对常务副市长弃之如鸡肋,先干完这一票可以让杨林经济笑傲江湖的买卖再说。”

刘建强接触不到核心机密,但那十余家已经签约在建的企业,刘建强按许一鸣的要求,在第一时间了解得清清楚楚,许一鸣看到刘建强发来的名单,上网一查,千篇一律,竟然都是微电子企业,其中还有二家母厂就在省城高新产业园区,再联想那两百亿的半导体项目,许一鸣恍然大悟,终于明白朱达成之所以着急上火,急于在杨林北部开一个匝道口,就因为时不待我,朱达成必须争分夺秒,抢在省城高新产业园区没落之前完成布局。

朱达成的目的,就是想让北部开发区承接省城高新产业园的产业转移,现在的北部开发区已经于不知不觉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微电子产业开发区,如果再加上一个两百亿的半导体项目,可以说北部开发区电子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一旦所有企业投产,必将全省震惊,“你说省城即便腾地让企业迁往郊县,面对产业链已经日趋完整的杨林,省城用地成本同样高企的郊县又有何优势可言,只能是空欢喜徒悲伤。”

“如此说来,朱书记简直就是老谋深算,棋高一着。”

许一鸣点头:“当年在党校,老朱孜孜不倦,再加上这么多年的打磨,老朱对经济的掌控能力简直就是炉火纯青,值得许同学学习。其实老朱当不当常务都是一个样,常务对老朱而言,也就是一个晋升的台阶,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有如鸡肋,老朱只要将北部开发区按自己的意图打造成功,其对经济的把控和预判能力谁都不会等闲视之,如此佳绩,自是可以与任何辖区市的市长相媲美,一旦遇上慧眼识珠的领导,老朱照样可以跨过常务,一飞冲天,直接市长。”

艾小麦笑:“朱书记说你派刘建强做卧底,看来没有说错,就是如此。朱书记精心的布局,还是被你窥探先机。”

“副班长对我还是很够意思的。”许一鸣笑,“老朱如此精明,岂会不明白财不露白的道理,以他对我的了解,知道我不那么好糊弄,一旦心有疑惑,肯定会刨根究底。但老朱明知不可为,偏要为之,还是有意无意地露上这么一嘴,老朱分明就是有意为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