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故乡故人
好一番舟车劳顿之后,当孙省身千里迢迢终于从江南的医学院回到这个晋北小城之时,已是八月初了。通红的太阳已经西斜,将城墙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
再次回到这座小城的孙神医,几乎已经认不出阔别已经的故乡了。
虽然才不过离乡十年,却恍若隔世,这座不足五千户的末等小县,似乎已经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剧烈变革;城外出现了一座又一座洗毛工坊,粗大的烟囱仿佛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肆意横流的污水散发着浓重的恶臭。
城内的毛纺工坊一个连着一个,从北方草原上送过来的“生毛包”堆在各家各户的门口,已经经过清洗、梳理、去杂等等都道前期工艺处理的“熟羊毛”,被送到那些嘈杂的毛纺工坊……
街道上,满是忙忙碌碌的男男女女,机杼之声响的密密麻麻。
现如今这个小小县城,再也不是以前那种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已经成为两大毛纺织品集散地之一。
梳着发辫的蒙古人正操着生硬的汉话兜售他们的羊毛和其他初级畜牧产品,往往因为质量的好坏和价钱的高低争的面红耳赤。
在这些蒙古人的身上,早已看不到他们祖辈的勇武剽悍,更多是一种小商小贩式的市侩和锱铢必较。
来自各地的采购商,操着五花八门的外地口音,正在指挥着力夫们把加工好的货物搬运上车……
记忆中的故乡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咦……这不是……您家是孙神医吧?”刚刚走过路口的张四哥看到了孙神医,主动和他打了个招呼:“您家不是在江南医学院那边任教的么?怎么回来了呢?”
“年老归乡而已……”好不容易才遇到一个熟人,孙神医正准备和张四哥攀谈一句以慰乡情,但张四哥显然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略路的和孙神医客套了几句,就急匆匆的走了。
张四哥确实很忙。
虽然他还在衙门里当差,但已基本只是每天都例行公事一般的去应个卯,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家里的生意。
现如今,四嫂子的“毛纺厂”已经拥有了三个“分厂”,雇佣着两百多人,整天忙的脚底板打屁股。可惜的是,尽管张四哥和四嫂子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毛纺厂”的生意却越来越难做了,甚至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在这个末等小县当中,同样类型的“毛纺厂”就有好几十家之多,竞争的激烈争夺早已经白热化了。为了卖出自家的产品,几乎所有的毛纺厂都采用了最原始的竞争方式:价格战。
为了招揽客商,各家“毛纺厂”纷纷降价,同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个行业的利润本就不高,不过是赚些辛苦钱而已,打了几轮价格战之后,利润已经变得比刀刃还要薄,基本没啥赚头了。
眼瞅着已经赚不到钱了,刚好去年的时候学生们平定了反叛的燕军,张四哥和四嫂子他们两口子立刻就敏锐到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学生们必然会大举进攻这边的晋军。
心眼活泛的四嫂子当机立断:不再生产制作衣物被服的精纺品,而是转变经营思路,大量生产混纺的粗制品。
混纺品的原材料是短绒毛,而且掺杂了大量的粗麻、短线之类的廉价原料,成本压的很低。如此一来,利润率就上来了。
不得不说,四嫂子的这个决定是非常英明的:只要是有大规模的战争,这种适合于外用的纺织品,比如说油线毡、苫布之类的东西必然会有很大的市场,到时候一定会供不应求。
毕竟战争对于物资的消耗几乎就是个无底洞,所以四嫂子不惜血本的生产了大量混纺的粗制品。
这个思路确实是对的,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四嫂子肯定会大发“战争财”,狠狠的赚上一笔。
但是,事实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的想象。
四嫂子做梦也没有想到,晋王竟然会败的那么快,甚至连作为晋军大本营的云州,当学生军开赴过来的时候,竟然只是发生了一场象征性的战斗,然后就投降了。
学生们几乎兵不血刃的占领了云州……说的更准确一点其实根本就是直接接管,这是战争的转折点。
旷日持久的大战根本就没有出现,四嫂子的产品顿时就没了销路。
那些混纺的粗制品民用数量极少,哪怕是亏本销售也卖不出多少。如此一来,四嫂子的“资金链”一下子就断了。
大量的产品积压在仓库当中,却找不到销路,已经把张四哥和四嫂子他们两口子折磨的都快要疯了。
眼瞅着就要进八月份了,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中秋节之前需要给供货商结算货款,还要给雇佣的工匠发放工资,但四嫂子手中却已没有了流动资金,她能不着急吗?
“好歹也是个堂堂的王爷,怎么能说败就败了呢?”虽然四嫂子对于政治连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不关心到底谁才是这场战场当中正义的一方,但她却对于晋王的战败抱怨连连:“那么多的人马,好歹你也像模像样的打几场大战哦,连云州都不要了,就知道一个劲的往西逃窜,我家的货物还怎么销售的出去?”
对于四嫂子来说,她不在乎战争的结果,她只是希望战争可以尽可能的打下去,打的越久她的能卖出更多的商品,但事实却和她的想象完全相反。
学生们以快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占领了云州,晋王一路向西仓皇撤退,那些原本被视为紧俏物资的商品顿时就没了销路……
“早知如此,当初咱们就应该生产精纺品,虽然没啥赚头,终究不至于卖不出去……”
张四哥的唠叨和抱怨,让本就心烦意乱的四嫂子顿时大为火光,立刻指着张四哥的鼻子破口大骂起来:“亏你还是七尺高的汉子,整日里就知道唠唠叨叨,还不如一个女子呢。唠叨管用吗?赶紧想办法把咱家的货物卖出去才是正经,若是在中秋节之间不能把货物换成白花花的银子,咱家就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