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绝密文字
仿佛玉盘般的圆月毫不吝惜的泼洒着温柔的月光,虽然已经过了惊蛰应该就算是仲春了,但却依旧寒冷。从北方草原上吹拂过来的罡风朔气依旧很硬,就算是穿着夹袄还是感觉到了侵肌蚀骨的寒意。
今晚的气温确实有点低,那些俘虏们全都冻的瑟瑟发抖……说的更准确一点,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是俘虏,而是降兵。
只要他们愿意,立刻就可以转身走人,而不会有任何人阻拦。
但他们却没有走,而是继续在寒风中等待着……等着拿钱。
向学生们投降,并不是一件多么丢脸的事情。只要乖乖配合,就不会遭受折磨和虐待,不仅能够保住自己的小命儿,还能拿到口粮和回家的路费,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情,而且学生们再次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俘虏是驻守在瓷窑口的晋军。
瓷窑口距离云州仅有一百五十里,乃是云州最重要的门户之一。
为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斗,学生们进行了周密准备,光是前期的种种部署就耗费了足足十四天之久,但真正的战斗却只有几个时辰。
驻守才瓷窑口的晋军虽然有一万多人,但绝大多数只是治安军性质,绝对无力抵抗战无不胜的学生军。所以他们只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就开始成建制的投降了。
接下来就开始按部就班的处置这些降兵,大多数都是给了口粮和路费让他们回家,仅仅只剩下一小半还没有拿到那笔“遣散费”……
“大家放心,既然诸位已经投降,明日一定会得到妥善安排。”王冬生向这些降兵解释道:“诸位都已经看到了,大多数降兵都已经回家,只是因为人数实在太多,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全部安排完毕,我保证明天一定可以让诸位如愿。”
原本是交战的敌对双方,却能如何和睦相处,所有的降兵全都老老实实的等着拿钱走人,之所以出现如此魔幻的场景,完全就是因为学生们的良好信誉和口碑。
只要是投降的,绝不虐待,而且还会给口粮和遣散费。
正是因为学生们一直在执行这个“优待”政策,信誉值还是满的,所以激烈的抵抗反而成为很罕见的事情。
最有意思的是,晋王起兵就是用了“恢复正朔”的名义,而他遵奉的那位“大明正统”朱允炆,就是学生军当中,每到一地就会招降当地的军队……
对于那些投降的晋军士卒而言,投降本身并不可耻,甚至一点都不觉得丢面子:毕竟朱允炆是我们遵奉的“大明天子”,是他要我们投降的,我们只不过是“奉旨投降”而已。
自从学生军进入晋地以后,望风而降者数不胜数,几乎没有爆发过真正意义上的激战,而是一路接受投降“走”过来的!
“王班长……”朱允炆对王冬生说道:“虽已开春,天气尤寒,我请你们给这些降卒安排营帐避寒……”
给降兵安排温暖的营帐,这么“过分”的要求,朱允炆却一点都不觉得过分。
“这做不到。”王冬生直接就拒绝了朱允炆的要求:“不是我们不给他们营帐,而是真的没有那么多多余的营帐。”
“能不能给他们一些柴炭,也好生活取暖之用,我保证他们不会趁机生乱。”
“柴炭也没有那么多了,他们可以自行伐木取柴。”
在朱允炆的要求和争取之下,这些降卒终于可以自己去找些取暖的柴火。
很快,一簇又一簇的篝火点燃了,为这些冻的瑟瑟发抖的降卒带来了温暖。
地上的篝火和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场面蔚为壮观,朱允炆收在篝火之旁,极力安抚着那些降卒……
伴随着几声铜哨声响,王冬生知道这是紧急召集的信号,马上带着几个学地回到了大营。
“为什么发紧急信号?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开会,狗剩儿师兄召集大家开会。”
就在王冬生带着身边的那几个年轻学弟准备进入钱狗剩的营帐之时,却被那个学生卫兵给拦住了:“本次会议,只有班长才可以参与,其他人不得入内。”
这个命令让王冬生有些意外,但他还是遵守了。
当王冬生独自一人走进大帐之时,大帐之内早已人头攒动。
“发生什么事情了?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召集大家开会?”
就在王冬生小声的询问之际,作为本次会议发起人的钱狗剩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钱狗剩拿起一个很大的信封,信封上朱笔勾勒出一个很显眼的杏花图案。
这是杏儿姊姊的专用徽记。
除了这个杏花徽记之外,信封上还有一行小字:“此信需会同所有班长同阅。”
这封书信非常重要,任何人无权私自阅读,必须集合所有的班长大家一起阅读才行。
在场的所有人,立刻就意识到了这封书信的份量。
钱狗剩把信封上火漆封口展示给众人观看,确认封口完好无损之后,想当着所有人的面打开了这封书信。
拆开信封之后,从里边抽出一个蓝色的信笺。
“蓝封?这是加密信笺啊。”钱狗剩的神色顿时就变得凝重起来,他马上打开抽屉,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宋版的《说文解字》。
蓝封信笺,表示书信中的内容已经加密过,需要对照专用的“密码本”才能翻译能大家都可以看懂的文字。
钱狗剩把作为“密码本”使用的《说文解字》随手交给身旁的王茂阳:“我来阅读书信内容,请茂阳师弟帮忙传译一下!”
虽然大家都学过粗浅的加密通讯方式,但这还是第一次使用。
这么高的保密等级,立刻就让所有人都感到了紧张,每个人都很清楚的知道肯定是出事儿了。
但到底出了什么事儿,杏儿姊姊的命令是什么,暂时谁也不知道。
钱狗剩翻开了那个账簿子,大声念出了上面的文字:“丙寅廿九,石炭三百斤。”
小翠马上按照账簿子上的数字,翻开版本《说文解字》,并且准确的翻译出了书信当中的一个字:暂。
“闰八月庚子日,张三欠钱二十六文。”
“同日,买豆六斗并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