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快要完了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01章快要完了

当身穿大冕服头戴翼善冠的朱允熥从车上下来,出现在众人面前之时,确实有点袍服煌煌君临天下的天家气派,而且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都依足了应有的礼仪。“上仰皇天后土之福,中承祖大明先皇荫庇之德,下赖将士用命万民拥戴之心,朕虽小遭波折,终顺利回銮……”这一番说辞完全就是出自礼部尚书陈迪的手笔,朱允熥早已事先背诵够很多遍了。

下车之后的朱允熥用威严而又肃穆的目光打量着跪倒在地的那一大群人,就好像完全没有看到吴子山等人似的,而是径直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面前,伸出双手将这个老头子搀扶起来,用非常自责的口吻说道:“楚逆寇京,让京中黎庶身陷水火,实朕之过也……”

朱允熥的意思就是:楚王的叛军打进京城,让老百姓们遭受战火,全都是我这个皇帝的责任。

这几句话也是事先就准备好的,并且早就和吴子山沟通过。

在“回銮仪式”当中,皇帝会说什么会做什么,陈迪等人早就对吴子山说起过,吴子山也知道应该怎么做,并且在事先让这些临时雇来的老百姓演练过很多次。

那个老者按照事先演练的那样,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念叨着早就准备好的“台词”:“万岁福德,辉同日月,盼万岁回銮,如万物之盼日月普照,亿兆生民与有荣焉……”

只要稍微用脑子想想就可以知道,这肯定不是这个老农的真心话:握了一辈子老锄头的农夫,恐怕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怎么能说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呢?

但是,在这样的仪式当中,必须要有“天子与民”的交流,说到底不过是一场表演而已。

朱允熥又把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小孩子搀扶起来,很是爱怜的摸了摸这个孩子的脸蛋儿:“如此幼子,尚能接驾,朕心甚惭……可曾读书?吃的饱饭么?”

虽然这个孩子也曾经“彩排”过,终究是个孩子,他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的大场面,似乎是被吓到的样子,一时间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台词,只是呆呆的看着朱允熥,过了好半天才终于想起自己应该怎么说:“万岁回銮,天下期盼……”

“朕问你读过书没有?”

“万岁回銮,天下期盼。”

这么回答显然是不对的,但这孩子只有十来岁,只是记住了这一句台词。

不管朱允熥怎么问,他都会这么说。

这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吴子山赶紧说道:“万岁问你有没有吃饱饭。”

“吃饱了,吃饱了,我娘说今年的收成好,白花花的米粮可不能让官府收了去,得好好的藏起来……”

因为很多贫苦的百姓都分到了田地,自然会用心耕种,收获也比往年更多一些。只是老百姓们担心官府会趁机加重赋税,所以在想方设法的“瞒报产量”。

所谓童言无忌,也就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才会这么说。

虽然这让朱允熥显得有点尴尬,赶紧拿话语找补:“朕必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只要全天下的百姓俱有温饱,何愁区区叛贼?”

慰问了老人和小孩之后,表现出了皇帝爱民如子的意思,然后才走到吴子山面前,双手搭住他的肩膀虚虚一搀:“吴师傅守御京城,屡克叛贼,果然不负朕之所托,吴师傅劳苦功高。”

在这么多人面前,朱允熥既不称吴子山为“吴少保”,也没有称呼他的任何官职和爵位,而是直接使用了“吴师傅”这个称呼,这也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结果。

早在太宗文皇帝时期,吴子山就曾在文华堂任职,是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二人的老师之一,这话时候还用“吴师傅”这个特定的称谓,无形之中就显得亲近了许多。

“吴师傅精忠,守京而平叛,唐时的郭汾阳、李柳城也不过如此,你我君臣相亲不负,必同始同终。”

“微臣惶恐。”

朱允熥把吴子山比喻成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李光弼,这一番赞扬虽然有逢场作戏的成分,但也不是很夸张。

朝廷回銮是一个很复杂和琐碎的仪式,有很多很多个流程需要一步一步的走完,绝不是说皇帝回来了,随随便便发表几句演讲就可以的。

除了表示欢迎和慰问的这些基本流程之外,还有传统的“敬献”环节:身为京城留守的吴子山需要代表京城的大小官员上表,当众宣读。然后还要有作为百姓代表的士绅献礼,同时朱允熥还要亲自颁布一些赏赐……总之就是一句话:非常的麻烦。

就在朱允熥这个皇帝和大大小小的官员卖力的表演之时,旁边那些个临时雇来的老百姓已经有点忍不住了。

“说好了从辰时到午时,两个时辰就能完事,怎么还在没完没了的絮絮叨叨?”

“我们从昨天晚上就来了,赶了一百里的路程,原本说今天晌午就能回去,这都已经过了午时,怎还不结束哦?”

“我家的庄稼已经收获,一百多亩旱稻全都堆在打谷场上,正缺人手脱粒晾晒,可耽搁不起这个闲工夫哦。”

“若是这几天降下雨水,可就糟了,得赶紧回去才行。”

“雇俺们来的时候,说好了是六十个钱,只要在这里跪两个时辰就行。却是从昨天晚上就来,生生等了这么久,还不知道啥时候结束哩。”

“早知如此,就不该贪官府的那几十个钱。”

“可不是怎的,我还急着回家收庄稼哩,真心耽误不起这个瞎时辰。”

老百姓们只关心自己的小日子过的好不好,一点都不在乎朝廷的回銮大事。尤其这个朝廷还有抛弃京城的“前科”,他们甚至对朝廷的归来是一种抵触的态度,内心希望朝廷最好永远都不要回来。

若不是贪那几十个钱,谁会巴巴的跑一百多里的路程到这里来跪拜?

眼瞅着已经过了午时,所谓的回銮仪式还是没有结束的样子,这些雇佣来的“临时演员”已经很不耐烦了。

“那个说话的大官是谁呀?”

“天晓得他是谁,看他白白胖胖脑满肠肥的样子,必然是个贪官。”

“贪官不贪官的,咱也不想理会,只想知道这个回銮仪式啥时候才算个完。”

“我估摸着,应该快要完了吧,很快就要完了……”

在这样的场合当中,说出“快要完了”的话语,冥冥之中似乎有些不吉的意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