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市井百态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61章市井百态

不知不觉之间,天气已明显变暖了,仿佛只是一夜之间,门前的野石榴树上就绽开了一团团一簇簇的花朵,红的奔放红的热烈。因为昨夜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清新极了,阵阵蛙鸣之声从屋后的荷塘中传来。

太阳才刚刚露出半个笑脸,乌老汉就把油盐铺子里的两个小伙计全都喊了过来:“油盐佐料什么的都装车了么?”

“掌柜的放心,都已经装妥当了。”

对于生意上的事情,乌老汉从来都不敢掉以轻心,他从怀里摸出一张折叠的整整齐齐的“供货清单”,仔仔细细的核对着:“六桶菜油……”

“已装车。”

“六桶米醋,其中甜醋两桶。”

“已装车。”

“花椒六斛,八角四斛,陈皮、香叶各二十斤……”

“已装车。”

“鲜豆酱二十四罐……”正在清点货物的乌老汉瞅了瞅车上的那些陶罐,立刻就察觉到了一丝异样,忍不住多问了一句:“这些酱罐子好像不对呀,这不是咱们去年的存货么?”

“就是存货。”一个伶俐的小伙计嘻嘻的笑着:“咱们的鲜豆酱已没多少存货了,先用去年的陈酱顶替一下,反正都是咱们做的酱料,医学院的那些学生根本就尝不出来。”

听了这话,乌老汉顿时就恼了:“鲜酱就是鲜酱,陈酱就是陈酱,用陈酱顶替鲜酱,这是以次充好,不能因为这些豆酱把店铺的招牌砸了。赶紧把这些陈酱卸下去,全都给我换成鲜酱……”

“掌柜的,这恐怕不行。”小伙计低声说道:“咱们的鲜酱已经没货了,只能用陈酱代替……”

没有鲜豆酱了?

这怎么可能?

乌老汉经营的这间店铺,主要就是售卖油盐酱醋和乱各式各样的调味品,其中的鲜豆酱更是招牌式的“主打产品”,怎么可能缺货呢?

“上个月不是让你们弄了一窖的鲜豆酱的么?怎么会没有了呢?”

“是说要弄鲜豆酱的,只是豆子的价格涨了三成多,就算是做了豆酱也赚不到钱,就干脆没弄。”

黑豆是制作豆酱的主要原材料,这东西的价格一直比较稳定,几乎没有什么浮动。但是今年不同以往,黑豆是市价一涨再涨,虽然已经上涨了三成还要多,却依旧缺货。

原材料上涨,必然带动鲜豆酱的价格上涨,但乌老汉早就和医学院那边约定好了价格,不能在这个时候涨价。

自古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有人干。既然制造鲜豆酱已经赚不到钱,甚至还要贴钱,自然也就不做了,只能用陈年的旧酱代替。

其实,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因为正在打仗。

黑豆这种东西不是主粮,产量并不高,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作为战马的精料来使用。

因为北边的藩王造反,朝廷正在打仗,黑豆就成了重要的战略物资,自然价格飞涨。

但乌老汉却不准备那么做:“马上就去市面上买些上好的鲜豆酱,给医学院送过去……”

“东家,现在的鲜豆酱价格可不低哦,每斤都要三十多文钱……”

“那也去买。”

医学院是这间油盐铺子最大的客户,采购的数量很大,乌老汉宁可在市面上高价购买再按照合同价格卖给医学院,也绝不会做出以次充好的短视行为砸了自己的招牌。

反正这玩意也不值几个钱,就算是亏点也亏不了太多,只要小心翼翼的维持好和医学院的关系,很快就能把这些钱赚回来。

最多只需等到八月份,只要今年的黑豆收获,价格自然会有所回落……

“到了八月份黑豆就会降价?我听说北边打的很厉害,一时半会分不出胜负……”

对于朝廷和藩王之间的战争,如同乌老汉这样的江南百姓并不是十分在意:事情是明摆着的,秦王也好晋王也罢,都只不过是一隅的藩王而已,怎么可能打得过朝廷?

这煌煌大明,三百万控弦猛士,随随便便就能把那些造反的藩王打的落花流水,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到时候就不用再打仗了,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黑豆,价格自然会回落到正常水平。

乌老汉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场战争不会持续太久,也不会波及太大范围,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结束了。

自古以来,藩王对抗朝廷就没有成功过,相信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对于各地的老百姓来说,发生在山、陕、河南的战争极其遥远,和自己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关系,他们爱怎么打就怎么打,大家还要过自己的小日子呢,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关心千里之外的战争。

虽然朝廷已经颁布了大诏,在诏书当中历数秦王、晋王等叛贼的种种罪行,但老百姓们才不在乎那些呢。

朝廷大事,哪有多赚几两银子更加要紧?

其实,连朝廷自己都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已经开战了,却视为一场“常规战争”,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部署,并没有进行全国范围的总动员。

要是北边的蒙古大军杀过来,大家肯定会特别的关心,但这是大明朝的内战啊,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和孙子之间的战争。

更何况,那些藩王也不是说要造反,只是说要“恢复正统”而已。

他们只不过是想让朱允炆当皇帝。

在乌老汉看来,甭管坐在皇帝宝座上的那个人是朱允熥还是朱允炆,都是太祖高皇帝的孙子,都是太宗文皇帝的儿子,这根本就是一回事。

不管是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到时候做皇帝的那个肯定姓朱。

正是因为如此,像乌老汉这的普通百姓对战争毫不关心。

乌老汉的态度极其普遍意义,虽然战争早已打的如火如荼,人们却没什么兴趣,甚至连各地的朝廷重臣和实力派,都采取了一种类似于冷眼旁观的态度:反正交战双方都是朱元璋的子孙,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皇位都不会落到外姓人的手中。

这大明还是那个大明,江山还是那个江山,甭管是谁做了皇帝,都和普通的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乌老汉唯一的念想就是战争尽快结束,黑豆的价格尽快降下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