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太子人选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41章太子人选

晋王的大哥就是朱标,当今的大明天子。既然没有使用“圣旨”这种官方的形式,而是以“写信”的方式和晋王交流,那就是兄弟之间的私人事务,而不是什么国家大事。

虽然朱标在书信当中大谈特谈兄弟情分,还给了晋王很多赏赐,但是在书信的末尾却谈起了一件晋王绝对不愿意谈起的事情:削藩。

虽然朱标的言辞和语气非常的委婉,就好像是在和晋王商量,其实态度已经十分明显了,就是要削藩。

将平州府、潞州府改为朝廷直辖,这就意味着晋王又丢失了两个府的地盘。

虽然朱标使用了商量的语气,但晋王能反对吗?

他敢反对吗?

洪武时代,朱元璋就曾经削夺过晋王的地盘,朱标再削减两个府,如此一来晋王已经控制了二十来年的“老地盘”,就只剩下六府十三州了。

如果说丢失一点原本属于自己的地盘还可以容忍的话,军权的丢失就真的无法接受了。

朱标在书信中还提起了一件事情:由冯胜担任山西最高军事主官。

虽然朱标列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这个任命说成是让冯胜来养老,稍微意思一下,表示朝廷对老臣的心意,但大家都知道冯胜是朱标的人,这摆明了就是在夺取晋王的军权。

朱标的语气十分的委婉,表示这件事还没有完全定下来,先和晋王商量一下。甚至表示要是晋王有什么意见的话,可以“另行安排”。

所谓的“另行安排”,最多也就是照顾一下晋王的情绪,换一个其他人而已,但晋王的军权却实打实的削弱了一大半,仅仅只保留了云州指挥使司的那点军权而已。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建文皇帝削藩的时候,也是用了这个套路,但却更加曲折也更加周密。但朱标毕竟是朱标,无论实力还是个人威望,都不是后来的建文帝可以相提并论的。

无论朱标把这事说的多么轻描淡写,也不管他用了多么委婉的语气,其实就是亮明了态度:我就是要削藩,你同意还是不同意?

晋王能不同意吗?

他敢不同意吗?

朱标既然敢直接和他谈起此事,就不怕他不同意。

而且这事并非是针对晋王一个人,秦王、燕王那边也收到了类似的信件。

朱标可不是朱允炆,用不着兜兜转转的玩弄阴谋诡计,也不必那么小心翼翼,一上来就要全方位削夺所有藩王的权力。

虽然朱标和朱元璋的性格脾气完全不同,但是在削藩这个事情上,霸气程度像极了当年的洪武大帝。

晋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正式的旨意下来之前,尽可能的把自己的人手安插到各个要害部门,一下子提拔了几个心腹,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影响力。

他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虽然这事让晋王非常非常的恼火,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做出一副“我很赞成”的态度,甚至还很违心的表示自己愿意配合朝廷的所有举措……

“朕早就说过了,”朱标捏着晋王的那封回信,笑呵呵的说道:“三弟是个识大体的人,最能体会朕的良苦用心,也最知道朝廷的难处……”

在原本的历史上,建文帝朱允炆因为削藩弄出了“靖难之变”,把自己的皇位都弄丢了。同样的事情由朱标来做,却是另外一个截然相反的局面。

朱标手下还有一票开国老臣和一大群名将,把各地藩王死死压住。

他甚至不需要大张旗鼓,完全可以在不动声色之间就能削除藩王的尾大不掉之势。

至于说“靖难”……在这种情况之下,谁敢靖难就是公然造反,那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虽说早在朱元璋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各地藩王的负面影响,并且已经敲打过那些藩王几次,但真正意义上的削藩,却是由朱标来执行的。

按照朱标原本的安排部署,这事完全可以从长计议,慢慢的来。他甚至想要效仿汉时的“推恩令”,用更加柔和的手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事实上消除藩王的实力。

但是,自从上一次病情发作之后,朱标知道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病倒甚至失去生命,他已等不了那么久了。

一旦自己真的驾崩,自己的儿子绝对压不住那几个藩王叔叔。

所有的这一切,必须由自己来完成,而且时间已经不那么宽裕了。

所以,朱标才一反常态,用一种近乎于“粗暴”的方式直接削藩。

藩王在地方上执掌大权生杀予夺,俨然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但是朱标只需要一封书信,就把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

兄弟们还是给这个大哥“面子”的!

当四弟燕王第一个表明白了“赞成削藩”的意思之后,代王、周王、蜀王等等纷纷同意,到了今天晋王的书信也送到了。

只剩下二弟秦王还在“磨磨唧唧”,但他也不敢表示出任何反对的意思,只是在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拖延时日,同时还在反反复复的和朱标谈条件。

虽然这让朱标非常的不高兴,但在其他藩王都已经表示出驯服恭敬的态度之后,仅剩下一个秦王已成不了什么气候了。

朱标当然不会在大局已定的情况和二弟撕破脸,只要再给秦王写一封书信,语气稍微重一点,秦王就会“知难而退”了。

不论如何,削藩之事已成定局,接下来就只剩下具体的操作细节而已。

这个问题已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接下来,让朱标为难的事情只剩下最后一件:国储人选。

太子乃是一国之本,是大明王朝未来的君主,是朱标的接班人。

按照传统,也确实应该立太子了。

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前,就早早的立了朱标为世子,那个时候朱标才刚刚九岁。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朝之后,立刻立朱标为太子,那一年朱标才刚刚十三岁。

正是因为事关重大,朱标还在左右权衡,至今都没有确定太子的人选……

到底应该立朱允炆,还是朱允熥?

这是一个问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