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乌鲁老友
马上就要过年了,秦淮河两岸弥漫着炸年糕的香甜气息。温占孙刚刚从礼部衙门走出来,几个早已等候多时的随从赶紧凑了上去:“怎么样了?怎么样了?事情办妥了没有?”
温占孙无奈的摇了摇头,那些本就不抱什么希望的随从顿时神色黯然。
远在千里之外的乌鲁部,原本就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小部落,所谓的乌鲁王仅仅只是个还不怎么懂事的孩子,乌鲁王的母亲塔拉温珠儿更是女流之辈,温占孙则已成为整个乌鲁部事实上的“大总管”,负责处理部落内部的大小事宜。
其实,早在年前,温占孙就带着十几个族人来到了大明朝的京师。
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要求朝廷在乌鲁部驻军。
以前乌鲁部内附大明之时,朝廷非常希望能在乌鲁部驻扎一支军队,进行事实上的统治,但乌鲁部上上下下全都竭力反对。
毕竟那片草原是属于乌鲁部的,若是驻扎了明朝的军队,岂不是就等于成了傀儡么?
只称臣,不驻军,是当时乌鲁部内附的条件之一。
正是因为朝廷答应了这个条件,乌鲁部才成为第一个内附大明朝的草原部族。
时过境迁,现如今乌鲁部的态度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强烈要求明朝派遣一支军队驻扎下来。
因为乌鲁部已经连续两次战败了。
自从乌萨哈尔汗死后,草原上原本的统治秩序已经崩溃,黄金家族分裂成为东西两个部分。虽然这种大战略格局的改变和乌鲁部这样的小部落没有多大的关系,毕竟他们只是墙头草而已,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原本统治秩序的瓦解和瓦剌部的兴起,蒙古草原的中部又一次进入到了“前铁木真”时代的混战状态。
弱肉强食是草原上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乌鲁部原本就只有两千帐人口,仅仅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部落,偏偏还分成了南、北、中三个部分。在争夺草场和牲畜的战争中,连续吃了两个败仗,不仅丢掉了大量的地盘,甚至连北乌鲁部都被其他部落给吞并了。
损失了五百多帐的人口,差不多就相当于丢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村镇,对于大明朝来说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小小的乌鲁部,就等于是丢掉了大半个夏季牧场,基本上就相当于丢掉了“半壁江山”。
在完全打不过对手的情况下,乌鲁部终于想起了自己的强硬后台:找大明朝。
按照温占孙原本的想法,只要大明朝随随便便派遣一支军队,就可以击败敌对的部落,就可以“收复失地”,重振乌鲁部的声威。
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前几年大明朝确实极力想要在草原上驻军,但时过境迁的情况下,大明朝早已没有了这样的想法。
原本的北元已不复存在,唯一的一个符合元朝法理继承人的黄金家族成员,已正式向大明朝投降,现如今正在京城之内做“安乐公”,大半个中东部草原地区已在名义上纳入明朝版图,就已经失去了驻军的理由。
想当初,乌鲁部的内附,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仅仅只是存在一个象征性的政治意义。
随着北元的土崩瓦解,大明朝已经不需要这样的象征意义了。
驻军?
那是需要成本的,若是千里迢迢从大明境内运送军需物资,成本会高的天上去。若是就地征集的话……乌鲁部连养活自己都很困难,哪里还有余力养活那么多的明军?
所以,当温占孙以乌鲁王的名义提出这个要求之时,朝廷用一个比较委婉的态度拒绝了他们,说了几句表明冠冕堂皇却没啥营养价值的场面话,希望“草原各部亲如兄弟,和睦相处”,然后又象征性的赏赐给乌鲁王一些书籍、礼器等物,还额外赏给塔拉温珠儿一些丝绸和珠玉,就把温占孙给打发了。
“洪武改隆文,大势已经变了。”
这句话以小见大,充分说明了天下大势的改变。
朝廷已经拟定了一个新的年号——隆文,新年过后,就要正式改元,从“武”到“文”的转变,不仅仅只是一个年号的更迭那么简单,还是国策方面的重大改变。
隆文皇帝朱标一改洪武皇帝朱元璋时代的国策,很鲜明的把朝廷重点从“开疆拓土”转变成为“内部建设”。
即便是在洪武年间,虽然屡屡北伐,但朱元璋的根本目的从来就不是草原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统治,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仅仅只是为了打击残存的北元。
现如今北元已不复存在,更加的无心干涉千里之外草原上的事物。
这是一个很明智的改变。
在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下,中原王朝几乎不可能在草原上建立起事实上的统治,只要他们表示臣服,就会采用传统的“羁縻”政策。
再者说了,乌鲁部实在是太小了,他们的对手也没有强大到哪里去,所谓的战争也就相当于内地的“村镇械斗”那种水平,无非就是规模稍大一点而已。
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草原上每天都在发生,朝廷根本就管不过来。
两个全都在名义上臣服大明朝的草原部落打起来了,对于大明朝来说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影响,也懒得管这种事情。
至于温占孙提出的驻军一说,更是想也不要想。
但是对于乌鲁部而言,这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明人不管的话,咱们乌鲁部就真的要完了,得赶紧想想办法呀。”
为了这事,温占孙已经在京城逗留了好几个月,但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虽然乌鲁王是朝廷敕封的“王爵”,但大家都知道那个所谓的“王爵”封号是怎么回事,还不如一个县令的权力更大,完全就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已经变了呀。
别说是大明朝廷,就算是礼部衙门,都没有把所谓的乌鲁王太当一回事。
“这事也只能再找吴子山了。”
吴子山是乌鲁部的“老朋友”了,不仅促成了乌鲁部的内附,还和塔拉温珠儿本人以及温占孙颇有些私交,托他的关系,或许能帮“水深火热”的乌鲁人说得上话。
“可是……那吴子山还在山西丁忧守制……”
温占孙当机立断:“反正在这京城也是白白浪费时间,不如去山西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