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国之储君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81章国之储君

吴子山只是个五品官,他原本没有资格直接向太子“汇报工作”。但现在的户部的情况有点特殊:作为一把手的户部尚书,还有两个二把手的户部侍郎,全都被砍了脑袋,根本就没有主管户部的部堂级官员,只能由吴子山他们这些“方面主管”向太子汇报各省的财政状况。

“前方还在打仗,军需糜费,今年的秋赋尚有数省没有及时送交国库……”太子第一个就点了吴子山的名:“你是山西清吏司的郎中,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回殿下。”这种工作上的事情,吴子山早有准备,开始给太子殿下汇报情况:“今年秋赋,山西一省尚有三百二十余万石的节余。但去年朝廷治理黄河的款项是山西出的,今年山西布政使司请扣一百四十万石。还有军户逃亡、迁民安置,又要五十二万石,仅剩一百二十万石,其中杂色粮有三十六万石……”

“去年治理黄河水患,欠下山西的那一百四十万石,还一半给他们好了。”

“是。”

赋税只收上来这么多,到底应该划归朝廷还是给地方官府使用,原本是一件大事,但朱标却可以一言而决。

若是换做其他王朝的太子,绝对不敢像朱标这样插手六部事务。

历朝历代的太子,都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

若是太子表现的太过于精明强干,往往会招致皇帝的猜忌。若是太过于平庸,则会显得没有能力,说不准就要另立太子了。

“贤则遭忌,愚则遭弃”是很多太子的尴尬境地。

尤其是对于强势的开国皇帝而言,太子的地位就更艰难了:秦始皇的太子(扶苏是公子,但可以简单的视为太子。)汉高祖的太子、还有后来的隋朝、唐朝以及宋朝,当然也包括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虽然每一个开国君主都是雄才大略的豪杰,但他们的太子全都没有好下场,这似乎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历史魔咒。

但是大明朝的太子,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忧虑。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信任是绝对的,是无条件的,他一点都不在乎太子的势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郭桓案”爆发的这个时期,朱元璋已经开始公开培植太子了。

这么大的案子,牵扯到的官员成千上万,但凡是能走通太子的门路,就可以平安无事——这明显是在扶植太子一党!

朱元璋不仅让朱标参与朝政,甚至还刻意的让他参与“决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太子朱标的命令就代表着朱元璋本人。

比如说这一次,召集户部官员到太子府来,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正常情况下,太子事事都要向皇帝本人请示,为了避嫌还会刻意的和朝臣保持距离。若是没有旨意就私自和朝臣接触,那是很犯忌讳的事情。

但朱标不一样,他甚至可以直接让六部的堂官到太子府来开会,若是有人敢因为这个事情叽叽歪歪说三道四,肯定会被朱元璋治一个“离间天家骨肉”的罪名。

现如今的大明朝,太子朱标可以做一半的主,尤其是在行政方面,几乎已经可以看做是大明朝的“丞相”了。

和严厉的朱元璋完全不同,朱标显得十分随和:“各省的财政就这么定下来了,若是下面的布政使司推诿扯皮,你们直接向我汇报。”

“是。”

虽然大家对此毫无意见,全都表示了赞同,其实所有人都心中雪亮:短时间内,户部不大可能有主管官员了。

户部主管国家的财政和民政,属于非常重要的部门,户部尚书就相当于的财政部长也民政部长,可谓是位高权重。是无数人趋之若鹜的肥差,但大明朝绝对是个例外。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难伺候,尤其是户部尚书这样的重要职位,总是盯的非常紧。稍微犯下一点小小的错误,就会惹祸上身。

从大明开国至今,还不到二十年,光是户部就换了十六个尚书,任期最短的只有一个月。其中有一多半被砍了脑袋,还有死在流放地的,能保住性命的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洪武年间的户部尚书这个职位,比韩国总统还要危险,所以一直没人愿意出任这个官职,直到现在户部的一把手和二把手还是空缺状态呢。

因为没有主管的领导,只能向太子来汇报工作,这就意味着朱标已在很大程度上接管了户部!

“还有一事,朝廷正在北方用兵,开销巨大,在京五品以上官员的俸禄先停发了,以优先供应军需为要。”太子是个很随和的人,始终面带微笑:“我知道很多官员都在等米下锅,全指望朝廷俸禄过日子,不过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明天旨意就会下来了。”

连国家财政都可以一言而决,偏偏这种“停发官员俸禄”“支援北伐”的小事,却要朱元璋亲自下旨,这可谓的用心良苦。

得罪人的事不让太子去办,而是以朱元璋本人的名义下旨,这是在极力维护太子。

“好了,没别的事了。”

十几个五品的户部郎中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朝着太子行了礼,纷纷告辞而去。

吴子山已经走到了门口,却又被太子唤了回来:“吴郎中,你等一下再走。”

“殿下还有什么吩咐?”

“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太子做出一个手势,示意吴子山别那么拘谨,甚至还很贴心的让下人给他端来一盏热茶:“太子妃偶然微疾,想让你诊一诊。”

给太子妃治病?

要是治好了,当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要是治不好……天知道会有多大的麻烦。

虽然吴子山医术精湛,但这种事最好还是不要碰。

“太子妃金枝玉叶,臣不过是个出身乡野的土医,纵有些粗浅的医术也上不了台面。建议殿下找宫中御医来诊。”

我只是个来自乡下的野郎中,恐怕治不了太子妃的病,您还在找皇宫里头的御医吧。

“母后也曾派太医来治,只是总不见好。”太子笑道:“你出身医门,素有阎王敌的美誉,又曾在黑皮瘟大疫当中建有殊勋,想必也是有些手段的……”

“臣的医术和太医相比,实在拿不出手,连太医都治不了的病,恐怕……”

“我知道你在担心甚么。”太子哈哈大笑着说道:“无非是畏惧因医治无功而获罪,若真如此,那几个太医早就获罪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