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最后告别
一路舟车鞍马,千里迢迢来到京师,在户部报到之后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办理任何公务,而是“奉上命”去“观刑”。所谓的“观刑”,其实就是到“处决现场”去看犯人砍头。
洪武皇帝朱元璋一直强调吏治,但过了这么多年,贪官污吏却如雨后春笋一般,杀了一批又有一批,绵绵不绝杀之不尽。
为了震慑那些官员,更重要还是为了给新任的官员“上一课”,朱元璋专门下了一道旨意:所有新任官员,必须到刑场“观刑”。
这个用意十分明显:若是有人再敢贪污,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按照朝廷律法,一般是秋后处决,而且往往选在午时三刻阳气最盛之时。但是自从郭桓案爆发以来,也就不再讲究这些了。
每天都在杀人,每天都有现任的官员亲眼目的前任被砍去脑袋的全过程。
为了震慑众人,为了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特意把刑场安排在人烟稠密的聚宝门附近。
当吴子山和十几个刚刚到任的户部官员来到行刑现场的时候,天气阴沉沉的,还下着冰冷的小雨。
二十几个人犯已押赴到了行刑现场,却不是干净利落的一下子全都砍了脑袋,而是分出批次,每次只砍四个人。
这还是吴子山第一次见识到古代砍头的场面。
这些被砍头的犯人早已受过无数酷刑,被折磨的有气无力,既没有像影视作品中那样高喊着“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的豪迈口号,也没有视死如归的从容,一个个蔫头耷脑面如死灰……
处决人犯,有一整套正规的流程,可不是一刀下去身首异处那么简单。
首先去取出犯人手上、脚上和脖子上的“三镣”,然后五花大绑着押上来。监斩官会验明正身,确认人犯没有偷梁换柱,最后一次问过“有无冤情”,然后宣布他们的罪状就可以行刑了。
通常情况下,这个时候人犯会声嘶力竭的喊冤,不过这一点作用也没有。
毕竟他们的犯罪事实清楚明确,人证物证俱在,喊冤是没有用的。
三声追魂炮过后,监斩官将令签一丢,重重的喊出一个“斩”字。刽子手举起鬼头刀,一刀下去……
已经接连处决了两波人犯,淅淅沥沥的下雨不仅没有停,反而下的更加绵密。
雨水将断头台上的血水冲刷下来,满地都是触目惊心的嫣红。
这些前来观刑的官员,何曾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个个吓的面无人色,全都是下意识的发抖,有几个胆小的家伙,已经开始干呕了。
吴子山也显得很不适应,但却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毕竟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这些贪官污吏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同情或者怜悯。
这些人,完全就是罪有应得!
又砍下四颗血淋淋的人头之后,吴子山猛然发现了两个熟悉的面孔:
蜀思文和魏兴武。
魏、蜀二人蜷缩在人犯当中,因为站立的位置比较靠后,直到这个时候吴子山才看到了他俩。
这二人全都带着镣铐,脖子上插着“贪犯墨吏某某某”的刑牌子,马上就要轮到他们了。
这个发现让吴子山目瞪口呆。
蜀思文和魏兴武不过是犯了些小错,说的轻一点不过是“生活作风问题”,就算是说的重了,也仅仅只是“不知检点”“有失官体”。
当初拘押这二人的时候,只是说“暂押”,估摸着最多也就是丢官去职或者是革去功名而已,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回老家了。
吴子山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京城的刑场上看到这二人。
他们两个就算是有罪,也是罪不至死,怎么就从太原被押赴到这里来呢?
死罪?
他们俩犯的那点事,怎么会严重到这个地步呢?
这明显不对呀!
蜀思文和魏兴武显然也看到了站在人群当中的吴子山,只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也说不了什么,更不可能打招呼,只是用遥遥看了一眼……
就在这个时候,蜀思文和魏兴武被押上了断头台。
砍头的流程已经演绎了无数遍,监斩官早就熟的不能再熟了,按部就班的验明了正身之后,公事公办的问了一句:“尔等即将赴死,可有冤情上奏?”
这是最后的一次机会了。
按照吴子山的估计,这二人一定会不顾一切的喊冤,但事实却完全相反。
蜀思文和魏兴武根本就没有喊冤,只是仿佛行尸走肉一般,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句:“无冤!”
无冤?
你们俩怎么可能无冤呢?
赶紧喊冤啊,再不喊就真的来不及了呀!
二人不约而同的抬起头来,遥遥的看了看台下神色焦急的吴子山,就一言不发的低下了头。
连人犯自己都不喊冤,这就真的没救了。
监斩官依照正规的流程,宣布了他们的罪状。
知道了他们的罪状之后,吴子山才终于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喊冤了。
原来,蜀思文和魏兴武被处于极刑,并不是因为是太原府犯的那点小小过错,而是真的卷入了郭桓案。
作为本案的主犯,郭桓本就是户部侍郎。而另外一个主犯户部侍郎徐铎肯定不能独善其身,这样的惊天大案必然要株连九族。作为主犯的妹夫,蜀思文不可能幸免。
他是被株连进来的。
用尽心机,甚至不惜抛妻弃子,才娶了那个寡妇,攀上了侍郎大人这个高枝。原以为有了后台就可以和魏兴武一较高下,坐稳医药司一把手的宝座,想不到造化弄人,却落得个如此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