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15) - 天下湘军 - 楚天舒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天下湘军 >

第十五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15)

第十四回唐鉴荐贤勤政殿筠仙游说荷叶塘话说太平天国刚在南京扎下根,清军就在镇江、扬州扎下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对南京形成夹击之势。

扬州源于《尚书?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天下分九州,扬州居其一。夫差灭邗,引长江之水入淮,取名邗沟。越灭吴,楚灭越,楚在邗城旧址筑新城,称广陵,广陵挹江控淮,灏海沿江,地理优越,交通便利。西汉吴王刘濞平定英布谋反有功,刘邦令其镇守广陵,封吴王。魏晋衣冠南渡以后,扬州一时鼎盛。

隋开皇十年(590年),杨广任扬州总管,镇守江都,即位后开凿运河,以扬州为中心,北至涿郡,西至长安,南到杭州。唐朝安史之乱,关中大户迁居江南,扬州成为全国都会,被称为天都城市。

日本遣唐使都由扬州入运河,抵达长安,鉴真东渡就从扬州出发。扬州城内商贾云集,有新罗、百济、日本、大食、波斯的胡客与蕃商,他们定居扬州,经商从学,港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真州、瓜洲日趋繁盛。

明嘉靖年间,扬州置新城,盐商骈至。到万历时期,盐商有一百多家。清朝扬州成为全国食盐的集散地。盐商财力雄厚,全国各地豪商巨贾,侨居扬州不下数万人,天下税赋盐税居半,天下盐税两淮居半。扬州城内商铺鳞次栉比,翠花街皆珠宝首饰,多仔街皆布匹绸缎,扬州繁华,名冠淮左。琼楼玉宇,绣衣朱履,车马喧嚣,莺歌燕舞。

瓜洲是江北重镇,地属扬州和镇江之间,是运河通往长江的出口。自咸丰三年起,太平军与清军便在瓜洲杀得天昏地暗,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首先进攻的便是瓜洲。

焦山地属镇江,一片苍翠,像一块碧玉浮在江上。十里之外便是金山,两山对峙,横锁大江。

太平军夺得焦山,将船开到江北,进攻瓜洲。瓜洲守将蔡用锡十分剽悍,见林凤祥率众弃船登岸,率一千八旗马队前来进攻。双方交织在一起,蔡用锡身中三箭,死战不退。此时天空乌云滚滚,几声炸雷,瓢泼大雨倾盆而降。不少马匹受惊,将身穿铁甲的清军骑兵掀倒在地,陷入泥潭之中。林凤祥大呼说:“天助我也,众将士脱去帽靴,与我死战。”

将士领命脱去帽靴,赤着脚在泥地里腾脚跳跃。不久,八旗兵大多被斩,蔡用锡战死,参将雷得瀛、总兵危在冕被擒。

江北大营接到警报,派兵来援。清军攻势如潮,太平军如江流巨石,屹立不动,两军士卒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瓜洲渡口一时间喊杀声惊天动地,血流漂杵,尸积如山。经过一天一夜的争夺,清军不支,退回扬州。李开芳进占瓜洲,林凤祥自率人马回防焦山。

攻打镇江的先锋是罗大纲刚刚组建的铁甲军,用的都是瓜洲战利品。这支人马全部是精兵强将,他们头戴铁盔,身披铁甲,足蹬铁靴,手执鬼头大刀,山呼海啸地冲向镇江城。城上守将高揽传令放箭,箭触铁甲全部落地。高揽大惊,命守军发炮,铁甲军也不避炮弹,继续攻城。高揽见长毛如此亡命,弃城而逃,女将苏三娘率领女兵首先登上镇江城。

瓜洲、镇江是运河的咽喉,太平军占领瓜洲,掐断了运河,山东之敌不能下江南;据镇江,浙江漕米饷银就不能运抵京师。杨秀清认为扼守两处,江南可不战而定,然后收拾人心,相机北上,三个月以内,京师必然大乱。

林凤祥、李开芳在占领瓜洲后,又趁势进攻扬州,清兵很快不支,江北大营被攻破。

扬州清军大营,林凤祥、李开芳在这里誓师北伐。各路人马已经到齐,旌旗招展,刀枪雪亮,战鼓声、号角声此起彼伏,一派临战的氛围。

江北人以为林凤祥是个高大英武的广西汉子,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个头不高,扎着裤脚,穿着一双麻鞋,连袜子都未穿。他额头较宽,颧骨凸起,眼神深邃,骑在马上一路凝视前方的队伍。那略显消瘦的身影如钢铁一样的坚强,操一口流利的广西官话,对接受检阅的太平军将士慷慨激昂道:“将士们,岳飞爷爷有句名言叫‘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这句话让黄龙府名扬全国。天王令我等北取幽燕,直捣黄龙,作犁庭扫穴之举,此事非大英雄不能做到。”

“还我中华衣冠!恢复汉家江山!”下面不少将士大喊。

林凤祥继续说:“太平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眼下清妖貌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只要我们直捣北京,天下就是天国的了。我们要做天国的中流砥柱,要做北伐的先锋,大家就要勇敢顽强,英国人几艘战船可以打到南京,天国一万将士也可以打到北京去。”林凤祥的话简短有力,煽动性非常大。

北伐将士们越听越想听,大家一齐喊:“打到北京去!”

林凤祥、李开芳率北伐军从扬州出发,沿运河北进,清军望风而逃。五个月后太平军打到天津附近的静海,京师震动,不少王公大臣携带金银细软让家人先撤离。

咸丰神情颓丧,急调各路大军到京师死守。清朝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八旗与绿营。八旗兵约有二十五万人,守卫京师,少数分往各地由将军、都统、副都统管辖;绿营兵六十四万人,少数驻扎京师,大多数在全国各地重点城市、关隘驻扎。太平军北伐,清朝调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统率八旗兵、绿营兵到通州一带布防。

林凤祥转战四千里,到达静海独流镇已是严冬。这些两广兄弟在南方可以在山岭大道上赤脚奔走,而独流镇却是冰天雪地,太平军将士仍然穿着夏衣草鞋,一场大雪冻得他们不敢出营帐。士兵十有八九都被冻伤,有的还被冻死。

林凤祥、李开芳节节胜利的消息传到南京,洪秀全将他们两个马上封侯,林凤祥被封为靖胡侯,李开芳被封为定胡侯。由于后援没有跟进,北伐军处境艰难,每天吃的是难以下咽的小麦、玉米、高粱。

林凤祥、李开芳在独流镇坚守了三个月,实在挺不住了,来了一个“拉马猴山石蹓”。山石蹓的意思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的暗号,北伐军自运河往南突围,官军穷追不舍,春官副丞相吉文元战死。太平军退到东光附近的连镇时,还剩下八千人马。僧格林沁的铁骑已在连镇设下埋伏,将太平军全部包围,然后发挥骑兵优势,不断向太平军发动攻击。

林凤祥占领一处高地筑垒死守,清军各路援军陆续赶到,在僧格林沁的统一指挥下,将太平军层层围住。林凤祥见状说:“太平军将士必须有誓死报国的决心,我以战死沙场为荣,有敌无我,有我无敌,非敌杀我,我即杀敌。”太平军坚守十个月后,最终弹尽粮绝援绝,林凤祥率几十名骑兵高唱《太平歌》向清军阵地冲去。

僧格林沁下令开炮,一时间炮声隆隆,尘土飞扬,不断有战马中弹倒下,林凤祥的黄骠马浑身是血。僧格林沁拔出九龙宝刀,一群蒙古铁骑从左右包抄而去,长刀霍霍直取林凤祥。林凤祥一点都不惧,依旧策马向前,连砍几名清兵,最终力竭被俘。

李开芳获知林凤祥兵败,率军从高唐州突围占领冯官屯,在一处高坡上扎下营寨。僧格林沁亲自来攻,李开芳掘开徒骇河水淹清兵,数百蒙古铁骑被淹身亡。僧格林沁调集大炮猛轰冯官屯,李开芳身负重伤,不幸被俘,余部全部壮烈牺牲。

蒙古铁骑大获全胜,僧格林沁将林凤祥押到北京献俘。

乾清宫前的广场上,咸丰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僧格林沁因功被封为亲王,节制山东、直隶、河南、安徽四省人马。自道光八年平定新疆叛乱以后,二十七年来,朝廷没举行过类似的庆典了,咸丰也是头一遭举行如此重大的活动,朝廷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了。

林凤祥在菜市口就义时,他步子稳健,慷慨激昂唱道——

我为天下倡大义,男儿一死又何惜。

如果手提十万兵,保定万民享太平。

太平军进攻武昌时,咸丰下令各省在籍官吏举办团练,并对团练大臣的资格限定了三个条件:一是有名臣推荐,二是有号召力,三是对家乡的情况熟悉。

太平军离开长沙以后,左宗棠一直都在考虑在湖南建立一个大团,将新宁、湘乡、辰州、宝庆、浏阳等县的练勇选调一批送到长沙集训。绿营兵与太平军一触即溃,不能再指望他们守长沙了。各县团练中,湘乡勇人数最多,谁来统领乡勇呢?他将罗泽南、江忠源、魁联在心中排了一遍,罗泽南是刚候补的训导,品级太低;江忠源是候补知府,级别也不够,况且守长沙还得靠他,魁联是宝庆知府,可惜没有带过兵。想到此,左宗棠自言自语地说:“踏破铁鞋无觅处,湖南不是明摆着一个丁忧在家的礼部右侍郎嘛?”

左宗棠兴冲冲地来找张亮基,张亮基见左师爷一脸喜气,待他坐定便问:“师爷何事这么高兴?”

左宗棠胸有成竹地说:“中丞大人,湖南团练大臣人选有了。”

张亮基忙问:“师爷所选何人?”

“正在荷叶塘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涤生大人。”

左宗棠还没有说完,张亮基击掌称好:“师爷所言极是!前段时间被长毛吓得神魂出窍,湖北、江西巡抚衙门都送了挽联,倒是我们湖南巡抚衙门将这事给忘了,真是对不住。听说涤生讲究名教,服丧期间,我去请他,他会出山吗?”

“当然不会,必须朝廷出面。湖南团练大臣由朝廷任命,是朝廷命官,中丞可向朝廷上奏折,让曾侍郎墨绖出山,也就不必守制三年,可以提前赴职办差,这叫夺情,前提是要皇上同意,朝廷批准。”左宗棠深思熟虑地说。

张亮基点头同意,说道:“好!就请师爷代我向朝廷写个奏折。”

其实,推荐曾国藩担任湖南团练大臣的人有很多。最后,还是他的老师唐鉴起了决定性作用。杜受田在清江浦去世以后,咸丰情绪十分低落,曾在一筹莫展时问大学士倭仁:“南方大乱,忧得朕日夜不得安宁,这国家到底该如何治理?”

倭仁伏奏道:“奴才的老师唐鉴是南方人,南人有制南人的办法,皇上召他一问便知。”

咸丰又问:“你老师现在何处?”

这一问倒把倭仁问住了,倭仁诚惶诚恐地回答:“先帝在世时,唐老师已告老还乡。”

咸丰想起来了,高兴地说:“杜师傅在世之日,对唐大人十分敬重。你代朕拟旨请唐鉴进京。”倭仁领旨。

唐鉴,字镜海,号翕泽,湖南望城人。嘉庆十四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藩等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内召为太常寺卿。他蜚声京门,编了一本《朱子全集》,是当时的“理学大师”。许多人都向他学习,倭仁也是他的学生之一。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时任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由倭仁带领前去拜唐鉴为师。曾国藩为了表示敬意,按照孔子学生的标准准备了束脩,也就是十条腊肉,两条鲤鱼,腊肉长约一尺二寸,鲤鱼重两斤八两。

两人一起来到唐家,曾国藩递上拜帖。

“晚生曾国藩,湖南湘乡人,久仰乡贤大名,今日拜先生为师,望先生不吝赐教。”曾国藩说完,非常恭敬地跪下去,给唐鉴叩了三个响头。

唐鉴六十多岁,身材高大,胸前垂着三绺斑白长须,目光炯炯。他将曾国藩扶起,缓缓说道:“都是湖南老乡,何必这么认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