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天下湘军第二卷鼓响衡岳》(11)
第十一回红船子弟围广州南粤戏子可称王天地会在佛山的势力范围很大,他们以琼花会馆为秘密联络点进行反清复明活动,琼花会馆的创始人是北京名伶张五。
清初,朝廷宗人府给八旗子弟颁发龙票,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交通吃住凭龙票记账。
雍正为皇子时,邀请一些门人清客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做皇帝后便不跟这帮人往来,也禁止这帮人下海唱戏,生活问题由朝廷发龙票解决。一班旗人纷纷效仿,领了龙票到处唱戏听戏,民间称之为票友。
当时许多京官和地方大员的家里都养戏班,隔三岔五请好友到家听戏,第二天还耽误差事,又妄议朝廷,结党营私。
雍正规定各省督抚、提镇、藩臬官员,如有谁私养戏班,可密折上奏,若知情不报,一起论罪,绝不姑息。朝旨一下,官场风声鹤唳,戏班绝迹。
雍正皇帝给自己的母亲做冥寿,召南府戏班进宫演戏,演的是《绣襦记》。戏曲表演名角、堂会段子手葛世昌年方二十,眉清目秀,唱念做打很有章法,生旦净末无一不精,这曲戏演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他又有心卖弄,插科打诨搞笑不断,台上台下一片叫好。一向严肃的雍正皇帝多次被他逗乐了,吩咐打赏。
葛世昌过来谢恩,雍正问:“你是哪里人?”
“回皇上,小人是常州人。”葛世昌非常兴奋地回答。
“康熙四十八年的新科状元赵熊诏也是常州武进人,可见常州是很出人才的。”雍正皇帝随口说道。
“赵状元小人不认识,在常州地面小人只知道我表哥王万年。”葛世昌拖长了声叫说。
雍正又问:“你的戏演得好,朕很高兴,想让朕赏你什么?”
“皇上不用赏小人,要赏的话就赏小人表哥一个常州知府顶戴,小人代表哥叩谢皇上了。”葛世昌说完就给雍正磕头。
“王万年官居何职?”雍正不认识王万年,问身边的文武官员。
弘昼回答说:“回父皇,王万年署常州同知,实授武进知县。”
“正是,皇上怎么不知道他呢?”葛世昌男扮女声,故弄风骚。
“朕确实不知,一个七品知县骤升五品知府,让吏部为难。”
“皇上金口玉言,只要点头不就行了!”
雍正一听,脸马上变黑了。弘历身后李卫善于察言观色,又看不惯葛世昌惺惺作态,突然出来奏道:“皇上,葛某只是一个戏子,岂能为家人讨官,这不是坏了朝廷的规矩嘛!”
于是雍正传旨道:“一个伶人胆敢干涉朝廷法制,将此人拉下去,打。”
“喳!”高无庸手一招,几名侍卫扑上来将葛擒住,拖到宫外一顿乱棒,葛当场死于非命。从此以后,戏班里的人不敢妄谈国事。
消息传出,张五大为不满,到处鸣不平说:“雍正是暴君,雍亲王来路不正。”有人将此事密告雍正,雍正大怒,传旨血滴子追杀张五。
张五是京师名伶,喜唱昆曲,尤其擅唱《牡丹亭》,师从南戏班主张大玉,武功极高,又受江南大侠甘风池指点,在京师堪称高手中的高手。他出手相当快,人不动己不动,人若动己先动,人称“摊手五”。
一天夜晚,张五出门练功,四名血滴子在通惠河堤上将其拦住,露出杀机。张五力战四人,将他们一一击毙,自己也身受重伤。他自知京师不可留,于是易装南下,流落到广东佛山大基尾红强街。
佛山,肇迹可至晋,得名于唐,明正统年间被朝廷封为忠义乡,开始兴盛,是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陶艺、剪纸、粤剧、武术醒狮非常有特色,佛山古商业繁荣催生了佛山人的两大爱好——学武和唱戏。张五到达佛山以后,凭他的高超武艺、京剧昆曲基础,不少戏班请他去做台柱子,“摊手五”的名声在佛山不胫而走。
有道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南粤地接五岭,钟灵毓秀,临沧海之烟波,传承着中原的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又结合本土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明代,昆班、徽班及江西弋阳腔、湖南祁阳腔纷纷在广东演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广东人开始学习演戏,他们将昆班、徽班等称为“外江班”,广东戏班称为“本地班”。广东伶人以红船为交通工具进出两广,在珠江两岸巡演,人称“红船弟子”。
张五将红船弟子组织起来,仿北京会馆模样在佛山建立一处会馆,取名“琼花会馆”,成为伶人在佛山落脚学戏的场所。
张五唱戏,字正腔圆,文武戏唱做都很出色,是少有的万能戏骨。他将南戏的不少传统剧本糅合粤语唱腔,自成一派,在佛山时张五传授了《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等“江湖十八本”。这些戏文备受观众喜爱,又有众多弟子追随。只要琼花会馆内锣声一响,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要去琼花会馆听上一曲。
天地会在两广渊源较深,红船弟子有不少人和张五一样都是朝廷要犯。他们与天地会一拍即合,琼花会馆很快成为天地会的一个秘密基地。琼花会馆经过一百多年扩建,雄伟壮丽,红船弟子遍布两广数十个州县。
鸦片战争以后,两广民心思变,特别是在广州、佛山、中山、肇庆等地的团练不断兴起,欺压百姓,民众为了自保,纷纷加入洪门。洪门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他们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洪武”中的洪字,是为“洪门”。
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以后,洪仁玕、罗大纲、陈开、李文茂等人互称洪门弟子,进行活动。
陈开,广东佛山人。父母早丧,后来进村中私塾读了几年书。十岁那年,他跟舅舅到佛山太平坊同茂杂货店当店员,遇到著名拳师张炎,拜他为师学习蔡李佛拳。陈开生得天庭饱满,额阔顶平,眼如丹凤,眉似卧蚕,双睛点漆,坐时有虎相,走路有狼形,仗义疏财。跟师傅张炎、师兄陈亮一起进入广西,经常在珠江跑船,以红船为掩护,以卖艺为名,到处为百姓免费送药,向老百姓宣传“天下大成”的主张,认识了不少江湖好汉,成为佛山石湾五顺堂的负责人。
李文茂,广东鹤山人。家住桃源镇禄洞村,父亲原是红船弟子之一,从小跟随父亲学艺,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九种拳术,刀、枪、剑、戟、耙等挥舞自如。李文茂身材高大,威风八面,仪表如天神,尤其是一杆霸王枪,使起来如蛟龙出水,雪飘梨花,又精通技击,是凤凰仪戏班中的武生班头,天地会著名拳师。李文茂演戏极有天赋,《王彦章撑渡》中的王彦章被李文茂演得活灵活现,在《挡谅》中扮演陈友谅,因为唱功独到而名噪两广,二丈之外飞针惩治贪官污吏,能将帽上的玻璃顶子打粉碎而不伤人。在李文茂的训练下,凤凰仪戏班的演员。人人武功高强,行侠仗义。所到之处,当地粤剧伶人和老百姓都是一片叫好,有很多戏迷追捧他,人脉极旺。
凤凰仪经常去佛山琼花会馆演出,锣鼓一响,万人空巷,有词为证——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
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太平军西征武昌,准备打通两广通道,石达开派特使张自芳从上海到广州秘密联系陈开、李文茂,在珠海遇到佛山人何谈如。秀才出身何谈如家住湾华村湾何坊,文思敏捷。张自芳久闻大名,有心考他说:“珠海船如梭,横织被中锦绣。”
何谈如见观星阁前的放鸽台犹如一座袖珍的宝塔,略一沉思,脱口对道:“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张自芳听后佩服不已,经何谈如指路,张自芳到番禺大岭村寻找陈开。
番禺大岭村坐落在石楼镇菩山脚下,自南雄珠玑巷迁于此,依山傍水,村前玉带河呈半月形汇入砺江涌,村内古井,泉口依旧,自石麻街通水乡,大岭村出过不少秀才、举人、进士。村内陈、许两姓聚族而居,数百年如同衣甲,相安无事。
张自芳在路上被两名朝廷鹰犬盯住,他们来到大岭村后,两个家伙还在尾随。张自芳看见村口有一家小饭店,就进去坐了下来,要了一份蒸饺子、鸡粥、芥蓝及炸云吞,开始吃了起来。他不断称赞菜的味道好极了,叫两人一起过来吃。两个密探凑了过来,张自芳以一敌二,很快将两人灌醉,然后离开。一个时辰以后,密探醒来,只见桌上压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如再跟踪,死路一条。”两鹰犬十分气恼,将字条撕碎,然后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张自芳冒着生命危险到处寻找陈开、李文茂,可陈、李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他们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两人去了南雄,原因是陈、李的两位护国军师孔熙、欧阳瑾在梅关出了大事。
孔熙,广东南雄人。秀才出身,屡试举人不中,与陈开意气相投。平林孔家是岭南孔氏第一村,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孔戣曾任岭南节度使,后来族人不断南迁,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孔林书院,内有诗礼堂,宋代以降南雄县出了103位进士,为粤北之冠。
欧阳瑾,广东南雄人。世居南雄弱过村,秀才出身,与孔熙是好友。弱过离江西南安不远,欧阳瑾为生计所迫,到南安码头去当挑夫。南安码头小,江西、广东两省挑夫为争生意而发生争执,引起械斗。欧阳瑾涉事其中,惊动南安府。
孔熙向陈开、李文茂求援,两人当机立断,立即前往南雄营救。
南雄知府申纪中让双方当堂书写械斗诉状,欧阳瑾一挥而就,条理清楚,证据确凿。南安挑夫却是语不成句,怪话连篇。申知府庇护本地人,判欧阳瑾败诉,将其革去秀才功名,逐出南安。欧阳瑾受辱,扬言要去投奔太平军。
申知府获知,派一队捕快准备逮捕孔熙、欧阳瑾。两人有所察觉,在陈开、李文茂的暗中保护下,一路南逃。
孔熙、欧阳瑾等一行人来到花都,还是被两名捕快死死盯住,两人一路走到炭步镇望头村还没甩掉,决定分头行动,先进村转一圈,然后到村外丫山会合。
两人进村后一晃就不见人影,两名捕快对吼一声跟了进去。村子极大,十八条街巷纵横交错,三十多座书院书屋一字排开,两千多村民进进出出。两个捕快进村后,在积墨楼、祠堂、书室、大耳屋、人字屋到处转悠,越转越晕,搞不清东南西北,只好作罢。当他们垂头丧气出来时,孔熙、欧阳瑾已经离开丫山前往清远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