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吴三桂攻城 - 穿越之大明帝国 - 爱历史的小蜗牛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405章 吴三桂攻城

东江镇内的火炮并不多,至于火器也是几乎没有,甚至有些火炮并不是朝廷拨付给毛文龙的,而是毛文龙向朝廷索要过银两之后,从荷兰人、英国人手里买来的。

几门大炮被点燃了起来,随着一声声炮响,炮弹向城楼上飞去。

“轰轰……”

一朵朵火花正在城楼上爆炸开来,城内顿时火光冲天。

城楼的鞑子开始找地方躲避,而被绑在城楼上的百姓,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炮弹落在自己附近,自己旁边的同伴转瞬间便成为了碎片。

鲜血和碎肉炸的到处都是,他们整个人被吓楞了,眼睛睁的大大的看着前面,没有一点动静,随后一口鲜血从嘴里喷了出来,倒在了地上。

明军的火炮依然在响,城楼下的明军攻城队开始抗住云梯向盖州城冲了过去。

“杀……”

鞑子开始张弓搭箭,对明军发起反击。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盖州城城大墙艰,里面的辎重又非常充实,给明军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

但是,三门主帅东门尚可喜、西门耿精忠、南门孔有德都仿佛疯了一般,根本不顾及手下的伤亡,一直大喊着进攻。

二个时辰过去了,城楼下已堆砌了厚厚一层的尸体,明军将士还在踩踏着尸体向上爬取。

三个时辰过去了,明军已经爬上城楼,双方在城楼展开了肉搏战,三门的主帅开始亲自上阵,手持大刀,率领着自己的亲卫,一马当先的向前杀去。

四个时辰过去了,黄昏而至,城楼上的喊杀声越来越少,城上城下已经是尸山血海。

天色渐渐的黑了下来,盖州城是如此的平静,这个曾经拥有近十万人口的城池,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乱,如今已经是一座彻底的空城。

当然,站在城楼上的毛文龙不知道,一旁的尚可喜、耿精忠等人也不知道,卢象升也不知道,住在干清宫的崇祯皇帝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盖州光复了。

高兴的心情充斥在每一个活下来的明军将士脸上,充斥在每一个立下战功的将军身上。

夜色静悄悄的,直到第二天天亮,明军将士在收敛尸体的时候,看着一具具城内百姓的尸体,他们脸上却并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早已经司徒见惯,因为这些都是绵羊,如果不是头上没有辫子,他们都想拿去充当战功了。

盖州城被拿下的消息被紧急送往武靖营和东昌堡,明军军心大振,刘光随即立即领兵东进。

崇祯八年五月八日,刘光部攻下塔山铺、析木城,九日,取下东胜堡、古城屯,对海州城形成包围,开始对海州城开启试探性攻击。

十日,已经修整之后的毛文龙大军赶往海州城,与刘光部和陈继盛部完成汇合,此时集结在海州城四周的明军大军一共有近三万人。

海州城被团团围困,驻守海州城的鞑子主将钟新泰,将海州城四周的河道相连,利用河道来阻止明军的进攻,同时又将海州城内的鞑子战船全部沉河,防止明军水师渡河。

海州城被河道围困,城内出不来,城外进不去,钟新泰此举刘光等人不用想都知道,这货是准备与海州城共存亡了。

不过像钟新泰这种人,刘光等人也明白,基本上是不会投降的,钟新泰虽然名字有些像汉人的名字,但是人家可是觉罗氏,也算是皇族。

而且就凭他对汉人犯下的罪过,就算是投降,想要活下来也不容易。

此时,随着盖州城的被破,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卢象升,都将目光看向海州城,毕竟海州是距离辽阳城的最后一道防线。

崇祯八年五月十三日,付家村方向依旧未能传来吴三桂夺取付家村的消息,无奈,刘光和毛文龙商议之后,决定于十五日对海州城发起攻击。

此时,刘光等人所惦记的吴三桂,正站在付家村的外面,看着付家村。

付家村的抵抗程度已经超出了吴三桂的想象,由于吴三桂低估了付家村的实力,所以大军并没有携带什么大炮,这才会导致攻城不断的失利。

特别是在看到付家村的人也用火炮的时候,吴三桂只能叹息了一声,下令大军继续停止攻击。

明军匆匆在付家村留下来千余具尸体之后,选择了围而不攻。

此时要说吴三桂不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人家都在前面立下了这么大的战功,自己拿?

直到现在还被拖在这里,特别是刘光部不断的攻城掠地消息传来,更是如同一个个锤子敲在吴三桂的心上。

无奈,吴三桂只得偷偷从辽东西平堡调来二十门大炮,要知道西平堡之前作为明军和鞑子的前沿阵地,无论是明军掌控还是鞑子掌控的时候,都非常在乎。

卢象升为了防止这次作战一旦失利之后,引起连锁的反应,便在西平堡布置了一部分重兵和辎重、火器。也就是说,就算明军战败,也能退守西平堡。

吴三桂此举也算是胆子大,竟然在卢象升不知道的情况下,便偷偷将二十门红衣大炮运达到了付家村下。

付家村,这个名字就能代表这个村子的势力划分,但是付家村内姓付的只有一户人家,也是付家村里的实际掌舵人。

在村子里,很多都是从辽东逃来的商贩和铁匠还有一些青壮年,一般的老弱病残他们是不收留的。

付家村的本家名叫付学勇,兄弟四个,分别是勇武双全,家中以走私,经商为主,平时因为付家村属于鞑子的势力控制范围之内,所以是倾斜鞑子的。

这次也不例外,之所以没有选择杀掉城内的鞑子,而是选择和明军对抗,就是付学勇还相信以鞑子的实力,明军是不可能战胜鞑子的。

因此,不顾起三弟余学双、余学全的劝解,执着于忠诚皇太极,一直反对明军进寨。

村内不仅仅圈养了大量的青壮年为战士,并且还有上百鞑子以及近百人的关中刀客,关中刀客是中国古代末代的一种产物。

关中,能做刀客的都是青壮年,他们以小忠为主,也就是只忠于钱,忠于主人家,不畏生死,是明末各地商人护卫商队的首选。

关中刀客分两种,一种卖身,终身进入大府为奴,这种多是关中出逃南方者,明末北方虽乱、到处都是贼寇,但是南方依旧是非常安稳。

特别是江南等地的商人经商、走商,会收留一些逃亡南方的关中壮汉,这样的人多使用短刀,而且只忠于主人家,这些人的战力也只是一般。

另外一种则是卖命,只做一个任务,这种人多行走于北方,各地盗贼相互杀伐,他们就会成为盗贼买命的对象,这种人出手狠毒,招招致命,多使用大刀。

而且这种人视人命如草芥,无论是自己人还是别人,因此这种人也是崇祯即位以来,在北方打击的对象,他们经常会干出屠村的对象。

一些农民起义,其实真正敢杀官府的人,也是这些人,只不过他们中很多是为了钱,至于一些有雄心的,则会像一些刀客一样,真正投靠那些造反的头目,谋求富贵。

自古所谓的刀客、侠者都是朝廷忌讳的存在,他们往往比土匪更让朝廷头疼,因为土匪是很少屠村的,他们会将村子圈养起来。

这些所谓的刀客、侠者,往往一言不合,便会干出屠村的勾当,事后一走了之,朝廷连追查的办法都没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