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河套之争 - 穿越之大明帝国 - 爱历史的小蜗牛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569章 河套之争

“都说说吧!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崇祯虽然看似语气是对众人说的,但是却先指向了马懋才和王洽二人,意思很明白,就是让二人先说说看法。

二人对视了一眼,马懋才冲王洽点了点头,王洽率先站了出来。

“皇上,臣以为蒙古瓦剌等部落,对我大明边境本就一直有非常大的威胁。

如今草原蝗灾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蒙古部落必定会在冬季到来之前,掠夺足够过冬的食物。

而此次蒙古侵袭,必定是倾巢而出,臣以为为以防万一,应当退守九关,暂时放弃河套等地。

一则可以大大的缓解防守范围,二则则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依据边关险峻与蒙古人对抗。

只要天气转冷之后,蒙古人还攻不下边关,就必须要退兵。”

王洽说完,便退了下去。

这时马懋才也站了出来,河套地区花费巨大,而且还并没有什么大的用处,让他的心中也主张放弃河套。

“皇上,臣以为王洽王大人所言极是。陕甘、宁夏虽有孙传庭麾下的十万陕甘军,但多是步兵,并无精锐骑兵。

步兵的主要优势就是依城关而守,而我大军装备的火器又占据大半数,只要布防在九关必定可以守住蒙古人的侵袭。

另外,陕西还有乱军张献忠所部残余,孙大人必定要两面作战,如果朝廷非要主张在河套地区与蒙古人决战。

必会导致战线过长,到时候首尾不能兼顾,乃是兵家之大忌,臣请皇上三思。”

二人的话让崇祯沉思了起来,陕甘军内没有骑兵,这是崇祯早知道的事情。

不说陕甘军,就是中原府的张世泽手中,也并无骑兵,只有五万步兵。

大明的精锐骑兵主要集中在京城与宣大府,京城内的护国军、虎贲军甚至京营中也有了不少骑兵。

而且这些还多是精锐骑兵,不仅装备精良,大多还都上过战场。

至于宣大就更不用说了,宣大的骑兵数量已经接近十万之巨,不过十万铁骑却是用来对付察哈尔部的。

再加上两面作战,这是非常不妙的,如果孙传庭能够扛住还好,一旦扛不住了,让蒙古人由贺兰山脉入关。

到时候宁夏陕甘在蒙古人的眼中,将是如履平地。

看来,要调派一些将领和骑兵才行。

至于放弃河套,这个问题在崇祯心中思索了很多次。

却是如二人所说,放弃河套地区,大明的压力就会少很多,依据九关这险,再加大明如今的国力,抗住区区蒙古,不过是轻而易举。

可是,崇祯却不愿意放弃,河套地区经营了几年,就这样放弃,朝廷损失太过巨大。

最主要的是,河套以及内蒙古高原,不过是崇祯向西北新疆一带挺近的铺垫。

稳住了北方,朝廷在收复吐鲁番等地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

一旦放弃,也就意味着这个计划要拖延很久。

不过,崇祯也明白,没有足够的实力,想要在河套与蒙古人决战,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正当崇祯沉思的时候,站在后面的新任兵部侍郎,也就是被崇祯从辽东拽回来的天雄军薛定站了出来。

“皇上,臣有话说……”

崇祯将目光看向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爱卿有什么看法尽管说……”

王洽等人也将目光看向了薛定,对于这个在战场上一步步走上来的薛定,众人对他的好奇心也是非常大的。

很多人也想看看他到底是不是有这个能力?

毕竟有些人只适合在战场打仗,根本不适合在朝为官。

在这些人心中,不过是把薛定这些人当成武夫罢了,心中自然是看不上的。

当然,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薛定,自然不会在乎这么多。

抬头看着崇祯,满脸坚毅。“是皇上。皇上,臣以为放弃河套地区实在不是上上之策。

河套地区历经大明几年的治理,如今必然已经初见成效。可以看出,朝廷在其投入很多。

但这并不是臣反对的主要原因,臣以为如今蒙古人之所以让这些贼寇出面,而不是他们大军压境。

就说明这些蒙古人手中的实力是不强的,而且对于我大明也是非常的畏惧。

臣以为,如果朝廷突然间放弃河套,必会被蒙古人以为我大明虚弱,认为有机可乘,到时候必定会大举进攻我大明边境。

大明虽然有九关,但是蒙古人以骑兵为主,可以绕道选取我大明最为薄弱的地方入关。

因此,臣建议择人前往陕甘,协助孙大人先剿灭陕甘内的乱军,然后在北上河套,与蒙古人决战。”

薛定的话刚刚说完,崇祯就不由的点了点头。

对于他来说,也是主战的,主要是现在的他有了很大的底气。

辽东战事已毕,大军又被他调到了京城,就连将领也被他召来了京城。

现在的崇祯手里有人有粮有武器,怎么可能会怕蒙古人。

虽然知道河套地区作战会让蒙古人的骑兵优势得到很大的释放,但是明军手中的火枪也不是吃干饭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