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战争 - 鸳鸯佩 - 顾青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鸳鸯佩 >

第124章战争

第124章战争

赵诚问康渤:“辽金这次号称三十万军南下,真正可战的兵力有多少?”

康渤:“辽军我不清楚,金军绝不止十万,不,绝对不止十五万……”

他说到这里,扭头看着赵诚:“辎重。大人是问辎重?”

“不只是辎重,还有补给,这么寻思的急行军猛攻,必然后续补给要跟上。算金军二十万,民夫后勤,所有算五万到八万,那就是十到十五万的兵力,且必须是强兵,每一个都是可战的勇士。”

金军有个说法,金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战。

一万的骑兵战力可怖,但那也是对靖康时软脚虾们,如今宋人尚武,连先帝都死在战中,可见宋人血脉里,还不惧怕什么金人。

“对啊,前几日遇见的是急行军,没有辎重,大人遇见的大概是后军,押送辎重,若是南下攻下城池,自然能免了,可若是攻不下……”

他的思路一下打开了。

“大人是想去寻辎重?”

赵诚好笑:“我疯了,你也疯了?这不到一万兵可不能白送了。其实战事打到如今这个地步,已经是什么算计都没意义了,就是用人命、战马,和一口气硬拼。若是此战真能把女真人杀到丧胆,北方自此就能太平几代人了。”

康渤:“哪那么容易,河北路争来争去,其实就是丢了,沧州以北,哪有什么汉民,只有奴隶。”

赵诚:“我在真定府见了很多流民,大都是河北逃出来的。”

康渤就说:“我祖籍渤海,祖父死在女真人手里,被抓走了,家里其他人都难逃,父亲跟着人一路流落到汴京城,父亲总说,我们康家在渤海是有土地的,家族兴旺,可惜到死都没能回去故乡。若是真能把河北渤海一带收回来,我会带父亲回乡安葬。”

赵诚回头看他,才说:“我们能赢的,对吗?”

康渤问:“大人,总是令人出乎意料。我曾在汴京城巡检司里干活,那是我花了钱买来的差事,我最会巴结人了,其实我最痛恨的就是大人这样出身的人,可偏偏大人和别人都不一样。这一战,汴京城里的相公们想必是畏惧的,你却不怕死,硬是连夜奔逃到这里,实在不合算。宋人都像大人这样不惧死,何惧什么辽金,河北百姓,也不用死这么多。”

他是以己度人,他自己就是贫苦出身,见不得逃难的人。

赵诚摇头:“我从汴京出发,其实没多大感触。到真定府我也只是可怜那些难民。那夜从真定府出来一路东奔,路过村庄,见被洗劫一空,虐杀的百姓衣不蔽体,就赤着抛尸荒野,无闻问津,只有野兽横行。我就想,我到底能为这些人做什么?才能让他们活着,免于死在乱刀下,我原本可以跟着大军,处理公务,又或者是解决上下级纷争。为某一个人说清,又或者转身回到汴京城,风光无限,一派光鲜。可一路上,我看这山野平阔,景色宜人,这大好河山,为什么要遭凌虐?”

他望着远处河面波光粼粼,岸边芦草随风摆动,不自觉地说着。

他讨厌任何形式的侵略。

康渤不理解,山河秀丽,和打仗有什么关系。他为了功名,为了收复失地,为了给自己一个前程,为了很多很多,可此时听赵诚说这大好河山,他也起了爱惜的心思。

确实大好河山,为什么要被金人践踏呢?好好的百姓,不是被杀,就是成了奴隶,成了奴仆……

凭什么。

康渤即便不理解赵诚的情绪,但也能和他聊到一起。

所以康渤说;“这帮畜生,是真不把咱们汉人当人啊。”

赵诚:“所以我想让你分一部分兵,和我一路东去绕路南下,收拢溃败的义军和逃难的百姓。”

他的任务不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兵权是赵策的根本,他要是此行声望太过,也不是好事。

他很避讳和吕顺交往甚密,汴京城里盯着他的人很多,尤其大宗正和吕顺私交甚好。他现在这个情况其实不太妙,若是将来赵子恒登位,他不太会想之前想的那样,很可能会被大宗正清洗掉。

总之事情出乎意料了。

康渤的任务就是在最前端阻击敌军前锋,他的任务其实已经完成。只是兵败受伤溃逃在此地,只要回头追上大部队,就可以了。

金军南下,他跟着回转,两头交战很可能已经开始了,所以第二天康渤就带着兵马跟着赵诚向东穿梭在战场边缘,所到之处,惨不忍睹。

大军过境,乱兵、盗匪横行,杀戮随处可见,赵诚觉得自己这个宣抚使才真的做到了实处。

日行四十里已经不慢了,当日就收拢了三千人,大部分是其他军溃散的败兵。

赵诚在附近游走,战事已经在东线展开,大军在临邑一带遇上,吕顺长子在德州被围,突围后南下,在临沂和御营前军会合,自此展开金军号称二十三军,东西两路,和辽军结盟,吕顺看着对面一个建制的猛安,入沸水倾泻,直接在前锋中荡开一个豁口,步军畏惧骑兵,更畏惧这种不怕死的金人。

战场就像绞肉机一样,血肉模糊,死伤无数。

吕顺盯着远处的战况,一边从容发令:“让翟让给我顶住,杜充从侧面压上去。”

金人来的太突然,让他有些猝不及防,但是不要紧,整体来说不影响他的节奏。

就是西军不知如何了。

战场杀成一片,其实河谷不够大,双方战场太过拥挤,很难从地势上占据主导位置,吕顺的中军在南面的山坡上,只是微微能俯视整个战场而已。

对面的金人悍不畏死,这是这个原始民族在最恶劣的苦寒之地繁衍生存,刻在基因里的血性。

吕顺也觉得棘手,金人和后来的辽军不同,辽军过了征战期,后期的文武官懈怠了,失了锐气。

吕顺已经预测到这场有些突兀的开战,双方都不好打,他要重新调派换防。

赵诚带着康渤的部队从德州绕行,收拢的逃难的百姓并不多,而且沿路看到的踪迹,就是金人一日下七县,急行军占领地方,战力实在强悍。

赵诚和康渤在德州城外,行走六日,在最后一个大雪天,到达淄州,康渤要归队报备,这一路沿路收拢的百姓近万人,一路上也遭追击,大大小小的战事不断,他还和康渤开玩笑说,咱们仿佛和当年忠武昭烈帝败走一样,拖家带口,实在艰难。

康渤提着伤着的胳膊,看赵诚脸上的伤,赵诚一点都不在意,心里十分佩服。

赵诚怕死吗?是怕的,他这条命太珍贵了。

可他一路见过的死人太多了,和那日出逃半夜路过村庄,夜色下看到的尸横遍野不一样,是真真切切,每天都有人死亡。

他全凭意志撑着,在青县遭遇金人留守军追击,康渤伤势加重,他打发康渤前去领路,是他断的后,带出来的三十几个老卒,伤亡过半,来复都负了伤。

那一战死伤很重。

等人进了淄州,听说吕顺败退,但金人也损失颇大,双方暂时对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