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北伐宋国 - 春秋楚国风云 - 千里草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春秋楚国风云 >

第126章?北伐宋国

第126章北伐宋国

申舟无奈,其实他想说的是宋国人一定会将自己杀了的。申舟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宋国人是恨自己。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与宋昭公、郑穆公在宋国的孟诸搞军事演习,结果宋昭公违反了军令,当时负责军纪的申舟下令惩处了宋昭公的车御,并在全军公开通报。

此事极大地羞辱了宋国,宋国人对申舟恨之入骨,但当时在强大的楚国面前只能无可奈何。

申舟没有多说,他带着使团上路了。事情的发展真如申舟预料的那样,宋国人没让他过路,把他抓了起来,直接砍了头。

你个楚蛮子,想通过我们家的路,还招呼都不打。如此没有礼貌,不给你点教训,你还真把自己当老大了?

宋国人是这样想的。他们心目中的老大只有一个:晋国。

申舟被宋国人杀死的消息传到楚国时,楚庄王正在寝宫阅览奏章。

他实在想不通宋国人居然会以这样一个不是理由的借口杀了申舟!

楚庄王怒了,是出离愤怒的那种怒。他猛的站起身来,只穿着就寝用的睡衣,连鞋都没有穿上,直接向大街走去。

内侍总管急了,一边叫着大王大王追了上去,一边吩咐小内侍取鞋取剑及备车。

史料记载,内侍追到内院才帮楚庄王将鞋子穿上,另一个内侍追到寝宫外才帮楚庄王佩上宝剑,还有几个人直到楚庄王已经走在大街上了才将车赶到。

楚庄王的内心是何等的郁闷!申舟的死,似乎一下子摧毁了他那个天下大同、止戈为武的理想。

他满以为击败了晋国,大国实现了平衡,晋国再也不能乱来,那各诸侯国都可以相安无事了。

作为春秋霸主,他不随便发号施令,他礼待各国诸侯,愿意与各诸侯平等相处。

申舟,是楚国的重臣,代表着楚国行使的是和平使命。但他就这样死了,死在自己和平外交的路上!

楚庄王狂驱马车,直到无人的旷野,他对着茫茫原野发出怒吼:为什么最不想战争的人,偏偏总要纠缠于战争之中?

申舟的儿子申犀也赶到了,他跪倒在楚庄王车前大声痛哭,求楚庄王立即发兵讨伐宋国。

楚庄王下车亲手扶起了申犀:“你父亲之死,是不谷的错,不谷没有给他通关文书,让宋国人以此为由杀了他。

这个仇当然得报,你去准备吧,秋收以后,不谷将亲率大军讨伐宋国。”

九月,楚国秋收过后,立即起兵讨伐宋国。古时打仗,一般都会选择在秋收后,因为军粮有了保证。

公元前595年9月,楚庄王率三军讨伐宋国。大军将宋国都城商丘包围得铁桶一般。

宋国人也不示弱,凭着坚固的城防,与楚军死磕。

楚军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但商丘城就是固若磐石。史载:双方死伤惨重。

楚庄王的眼睛红了,攻不下来?继续攻!

他指挥军队将军营安扎在商丘城下不远处:不破商丘,誓不罢师!

宋国全民动员,城头的士兵一批批倒下,新的士兵又一批批换上。男女老幼都发动了起来,送粮送箭送水送石,全力支前。

城内处处写着这样的标语:城在人在,城破人亡!保卫睢阳,保卫国家!打败楚国侵略者!楚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宋文公拿出愿与商丘城共存亡的决心,也拿出了老宋人那种高傲的精神:

别看你楚国佬牛哄哄的,打人咱宋国不行,但挨打的本事绝对是世界一流的。这就让你们楚国佬看看,什么叫做世界顶尖的防守!

在宋文公看来,只要顶住楚军几次进攻,楚军将自然休兵罢战。

毕竟,楚国离境作战,路途遥远,肯定会有军粮不济的那一天。待楚军撤军,寡人便来个反击,不把你们楚国佬打个稀巴烂才怪哩。

在宋文公的谋划里,他甚至还想趁此机会报了当年宋楚泓水之战宋军大败之仇。

一个月过去了,又一个月过去了,楚军已围城三个月了,宋文公坐不住了。

战争从秋天打到了冬天,你们楚国佬怎么还没有撤退的迹象?

更要命的是,宋文公早就派人去晋国求援了,但援军一直没来。楚军再不退,商丘城里的粮食很快要吃完了。

宋文公很奇怪:楚国佬怎么会有那么多粮食?

宋文公当然很奇怪,因为楚国的国力已经不是一般的强了。

孙叔敖当令尹以后,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业,楚国境内有好几个产粮区,源源不断地向前线供应军粮。

令宋文公高兴的是,晋国答应出兵救援了。宋国人民一片欢呼,士气又大涨了起来。

楚庄王一边关注着晋国的动向,一边铁青着脸:继续攻城!

又一个月过去了,再一个月,再一个月,战争从冬天打到了春天。楚军围攻商丘居然已经六个月了!

令宋文公失望的是,答应来援的晋军却迟迟不见遗迹。他已经忘了,晋国是全世界最会忽悠人的国家。

他也已经忘了,晋军刚刚在邲地被楚军教训了一顿,而且楚国已经与晋国通使,双方愿意和平相处。

宋国,已然是孤立无援了。

继续求援!

宋国的求援使者一路又一路赶赴晋国,给晋景公带来了这个世界级难题:救还是不救呢?

大臣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不救宋国,那意味着晋国将失去唯一的盟友,而且是真正的铁杆盟友。

但能打得过楚军吗?如果再败,惹毛了楚国,楚军直接攻打晋国,秦国此时再从西线发起进攻,那晋国便有亡国的危险。

这时,有一个叫伯宗的大夫出来谈了自己的看法:不救。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伯宗文皱皱地对晋景公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