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互利
许峰在思考着,他心里还是纠结的,苏师傅问着:“能和我说一说为什么今天突然来找我说这些事情吗?”“咱们新城这边旅游业开始发展了,我想着咱们也趁着这个机会把酒店的餐饮业发展一下,后来我从朋友那里得知,清水村的李牧他负责村子里面的农产品销售,他们村子的农产品品种优良,这一点吸引了我。”
苏师傅知道李牧,他之前在庆水市工作的时候听说过有关李牧的事迹,对李牧的为人很欣赏。
“许总,李牧这个人我还是挺熟悉的,很多人都知道李牧的农产品质量好,但是真正了解李牧的人又有多少呢?他卖的农产品价格低,一点都不高,如果你愿意和李牧合作,我一定支持。”
这番话让许峰彻底地醒悟了,他觉得之前是自己太钻牛角尖了,眼光没有那么长远。
“苏师傅谢谢你,你先去忙吧!我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的。”
许峰给了自己五分钟的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心情平复之后,许峰拨通了李牧的电话。
“李牧,我决定和你合作了,抱歉啊!这么久了才给你答复,明天你有时间吗?咱们一起吃个饭,好好商量一下农产品的事情。”
合作的达成让李牧和许峰都很高兴,这是一件互利的事情。
许峰带着拟好的合同在酒店的包厢里面等着李牧,李牧来了之后,许峰把合同拿给他看。
“咱们之间合作的详细内容我在这个合同上面已经写清楚了,你看看还需要再修改一下吗?”
李牧看着合同,当李牧接到许峰打来的电话的时候,李牧就知道他已经准备好了。两个人在合同上面签好字,合同生效,他们之间的合作已经达成了。这个双赢的合同让大家都心生欢喜。
回清水村之前,李牧没有打电话通知杨晓雨,他想着等回去的时候再把达成合作的事情告诉杨晓雨。当天下午,李牧正准备回去的时候,何平过来了。
“小牧,之前我说过在新城旅游项目中,咱们之间可以达成一些合作,农产品的事情我不是很清楚,在这个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是我知道与餐饮有关的事情,你一定会帮上忙的。”
这两个人的情义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互帮互助,时间是很好的催化剂,磨砺出来了他们之间的情感。
何平给李牧泡了一杯茶,递给李牧,“都说年纪大了,对生活的理解就多了,一杯茶是情感的沉淀,临走之前喝一杯茶,以后有事情继续找我啊!”
李牧原本以为在回清水村的时候,会平平淡淡地回去,就是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地回家,让李牧更没有想到的是,何平也会煽情了,这些情感大家的心里都知道,但是现在说出来,感觉却是不一样的。
杨晓雨在家的这几天,把青山小学的工作给安排好了,在学校工作中,杨晓雨最近想起到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关于接送孩子的,这所学校里面有一些学生的家离学校远,她想着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安排一辆校车去接送孩子这是最好的。
李牧回来的时候,天快要黑了,他把车停在家里后,步行去杨晓雨的家里。杨晓雨也喜欢在院子里坐着,吹着晚风比在家里面还要舒服。
“晓雨,和许峰酒店的合作已经达成了,酒店那边还需要再安排一下工作,咱们两周之后再给他们送农产品。”
“好,村民们那边的工作我也会安排好的。现在农产品的销售挺稳定的,每个阶段的订单基本上都是均衡的,不会给咱们太多压力。”
天已经黑了,杨晓雨把院子里的灯给打开了,灯光照在院子里面明亮亮的。他看着李牧带回来的合同,和很多人之间的合作并没有签订合同,杨晓雨在看的时候心里也是高兴的。
“酒店给咱们的报酬挺多的,那个酒店老板挺实在的。”
杨晓雨把合同看完之后放起来了,她想起来校车的事情,得和李牧商量一下,“在处理学校工作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有些住在远处的孩子,他们回家不是很方便,我想着咱们可以给他们安排一辆校车,你觉得呢?”
确实是这样的,在清水村附近修建的公路挺多的,送学生回家走公路安全也方便,虽然路程远一点,但是比走山路要强多了。
“校车司机咱们安排一个吧!应该不难。”
村里之前在选送货司机的时候,好多年轻人,中年人都去学驾照了,后来司机用的少,剩下的人选择在地里干活,或者是在试验田这里帮忙。
李牧从杨晓雨这里离开后,没有回家,朝着山洞那边去了,已经很晚了,路上基本上没有人,李牧一个人静悄悄地走进山洞里面。
他走到了自己种灵果的地方,照着手电筒蹲下来看着,灵果的果实已经结出来了,很快就会成熟了。
这段时间的修炼总算没有白费,努力这么久终于有了好结果,李牧满心高兴地往家里面走,走在夜深人静的路上还哼着小歌。
已经好几天了,老头没有见李牧过来向自己请教,他一个人在家里面有时候也会觉得无聊,村民们也在忙着干农活,没有时间跟老头多说话。
老头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去找刘大爷说说话,刘大爷年纪大了,在家里的时候很少去干农活,一般就是在村里处理处理工作,和老邻居们坐一坐。
这几天刘大爷在家里种了一些花花草草,还养了几只小鸟,有这些小伙伴陪着刘大爷,刘大爷的心静了,而且也不觉得无聊寂寞了。
老头来找刘大爷的时候,一进门就看到了刘大爷院子里面的花花草草,老头心里面还想着,这刘大爷也是一个懂得享受的人,生活过得也是有情调的。
“老刘头,我来了,就在你家的院子里面坐着,你这里的花花草草种的不错,从哪里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