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困惑
清水村的张大妈向李牧请了几天假,李牧去张大妈家看望她的时候,张大妈正躺在床上休息着。李牧走近张大妈,关心着问:“张大妈,您的腿还好吧!医生怎么说呢?”
“医生说伤到了骨头,我感觉还好,没事的,在农村干活,那有不受伤的。”张大妈忍着难受不说,宽慰着李牧,让李牧不要为自己难过。
李牧继续说:“张大妈,那您的孙子在学校还好吧!”
“孙子一周回一次家,在学校安全着呢,我放心。”
张大妈这次受伤是因为送孙子上学的时候太着急了,还得赶回来干农活,所以在路上摔了,受伤了。
得知情况的李牧心里悲伤至极,他知道现在在农业销售方面村民们挣了钱,但是在他们的生活方面,李牧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才能不让他们受伤,不让伤害离他们越近。
张大妈休息了,李牧回到家倒在床上想了很久。刚开始李牧一直在想怎样能让张大妈心里不那么难受,该怎样去处理村子里的问题。想着想着突然间有一个想法从李牧的脑海里闪过。
李牧坐起身,缓了几分钟赶紧去杨晓雨家找她。此刻的杨晓雨正埋头在书桌的文件里,没有感觉到李牧过来了。李牧坐在杨晓雨身边,杨晓雨把手里的文件翻看完。
“晓雨,我心里想着,咱们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建一所学校吧!这样村里的孩子们上学放学方便,家长们也不用一直到很远的地方去接他们,不耽误他们的工作还能保障他们的安全。”
杨晓雨若有所思的想着,很多想法从她的心间一闪而过。
“李牧我明白了,咱们村的孩子去外面的上学确实不方便,我一直把村里的主要发展点放在农业上面了,对于教育的事情,确实关心少了。”
两人点了点头,李牧心里想着应该在哪里建一所学校最方便呢?在村子里大多数地方的土地都被用了,主要用在农业方面,现在再找一个空地应该比较麻烦了。
杨晓雨也在想着学校应该建在那里最方便,清水村那个地方适合建一所学校呢?两个人沉思着,杨晓雨开口说道:“李牧,学校的事情,咱们建在新建的那条公路附近,那里有空地,我下午就去和赵村长商量一下。建在两个村子之间,咱们的村民和那边的村民接送孩子都方便。最主要的是,缓解了咱们村子用地紧张的问题。”
对杨晓雨的说法,李牧很赞同,关于学校新建的事情,值得她去努力一下,在村民心里,挣钱和照顾孩子,这就是他们心里最大的两件事情。这是关于农民的利益的,如果处理得好了确实能让很多家长放下苦恼。
“李牧,咱们先这样决定了,我和赵校长谈了之后,如果双方同意,那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安排。”
下午,杨晓雨开车去找赵村长,见到赵村长后,“村长,前几天我们村里一个村民因为送孩子上学,又想尽快赶回来干活,所以在回来的路上不小心摔了。对于这件事情,我们深刻地反省了,在农村的教育建设方面,我这个村长做的不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让村民受伤了。”
赵村长明白了杨晓雨此次来的意图,对杨晓雨提的这个问题,赵村长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打算了。在山陵村这里,孩子的教育也是他头疼的一件事情。
山陵村的教育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整个村子里,村民们要五点起床,五点四十出门,骑着自行车或者电动车送孩子去上学。路上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村子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建好一所小学。
想到这里,赵村长沉思了,关于教育的事情,他一定愿意支持。
“晓雨,谢谢你在这种情况下愿意把建设小学的事情告诉我,我支持你,有什么情况你一定要跟我说,我能帮一定会帮。”
有了赵村长这句话,杨晓雨心里踏实了。她回到村子里,把赵村长同意合作建小学的事情告诉了李牧。
李牧很高兴,在他们的决定面前,李牧下定决心让这所小学建设出来了。不忙的时候,李牧找到了自己的表叔,表叔对知识教育的事情有很大的了解,李牧知道在表叔这里,自己的很多疑惑会得到解决。
在表叔家里,李牧很自在,没有在长辈面前的那种约束,没有规规矩矩,说话严谨的那种感觉。
“表叔,我们想在清水村和山陵村之间建一所学校,对于小学的筹备建设,我没有接触过,我想问问您,有哪些需要的,有哪些注意的地方吗?”
表叔停下来,不再浇花了,他们坐在藤椅上聊着。“李牧啊!怎么突然想起来要建一座小学了,这是为什么呢?跟叔说一说吧!”
李牧喝了几口水,本想多喝几口,最后还是选择把杯子放下来不再喝水了。“叔,我们村子那边有个大妈因为着急干活送孙子去上学,在返回的路上不小心摔了,挺严重的,这件事我们很重视,于是下定决心要把小学建好,真正地为农民多做一些事情。”
“好小子,有些日子不见了,没想到你越来越有责任心了。建小学,你们得和有关部门好好商量一下,领导们同意之后,找人设计建学校的工图,之后在后期建设中好好准备,在工程队和施工队的合作下,小学很快就会建好。”
表叔继续说着:“除此之外,还有啊!现在的小学基础建设要完善起来,要投入一笔钱用在教学设备上,因为教育要全面化,这一笔钱是肯定要花的。”
表叔说的话李牧记住了,教学设备,还有整个学校建设中要筹备的东西,这些都要考虑到。对建一所学校,他有了一定的了解,心里不由的感慨着,原来什么事情都是不易的,在整个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很多的安排和了解。
一所小学,它能带给村民很多改变,是村民的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