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四合诸侯
第51章四合诸侯
齐桓公八年(公元前678年)夏,郑国背弃鄄地之盟,兴兵攻打宋国,宋国难敌郑国,请求齐国出兵支援,帮助其向郑国进行报复。齐桓公经过三合诸侯,被大多数中原诸侯国尊为盟主,他当然不想看到有人违背他主持修订的盟约,更不愿意看到有人在他的眼皮底下胡作非为,肆意胡来。当他接到宋桓公的请求之后,欣然同意,并约卫国一道出兵,会同宋师,共同讨伐郑国。宋桓公有了齐国撑腰,胆也大了,气也壮了,自为联军先锋,率宋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郑国。
郑厉公见宋国有齐国支持,一时没了脾气,哪还敢反抗,未等联军兵临城下,就遣使向联军求和。
齐桓公率领齐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向郑国进发,忽闻探子来报,说郑国遣使求见。齐桓公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并在中军帐接见郑国使臣。
郑国使臣见齐军严整的军容,威武的气势,心里早已惧了三分,进入戒备森严的中军帐,伏地跪拜道:“郑国使臣叩见盟主!”
“免礼!”齐桓公大度地一挥手说,“郑侯遣使至寡人中军帐,不知有何事?”
郑国使臣从怀中掏出国书,举过头顶:“臣带来郑侯亲笔求和国书,敝国国君愿意遵守过去所订盟约,愿接受盟主的处罚。请盟主过目。”
侍卫上前接过郑国使臣手中国书,转身呈给齐桓公,齐桓公顺手递给端坐一旁的管仲:“仲父看看,所书何事。”
管仲浏览一遍后说:“带郑国使臣到偏帐休息,等候盟主答复。”
郑国使臣退出后,管仲手拿郑国国书说:“郑侯至书求和,态度很诚恳。”
“仲父说,该如何处理?”齐桓公问道。
“当然准了。”管仲兴奋地说,“兵不血刃而屈人之国,看来齐国的威望是越来越高,臣以为,乘此机会,主公向诸侯发出盟柬,再合诸侯。”
齐桓公看看中军帐,挥挥手说:“仲父、太傅留下,其余人等都下去吧!”待众人都下去后,齐桓公问管仲:“再合诸侯,仲父又有什么点子?”
“鄄地会盟,诸侯国签订了关税协定,使齐国的商品在诸侯国畅通无阻,极大地促进了齐国工商业的发展。”齐桓公、鲍叔牙点点头,表示赞同,管仲接着说:“此次会盟,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与贸易有关。”
“仲父想解决什么问题?”齐桓公问道。
“道路问题,度量衡问题。”管仲解释说,“商品从齐国运到国外,肩挑背驮不行,必须要用车载,通车要有路,没路车辆怎么走?没道路,商品就运不出去。这次会盟,一定要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道路问题。”
“嗯!”齐桓公也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一点就通,赞同地说,“好,修道路,就作为此次会盟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那同度量呢?又是怎么回事?”
“度量衡在目前的贸易也是一个难题。”管仲说,“商品贸易,就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物物相交换和物品与钱币之间的钱物相交换。诸侯国之间的度量衡不统一,交易很难进行。”
鲍叔牙是商贾出身,对管仲提出的问题深有同感,听管仲提出同度量的设想,赞同地说:“仲父所想真乃是高屋建瓴,我赞成。”
“寡人也赞成。”齐桓公说,“请仲父草拟一个盟约,会盟时拿出来讨论通过。”
“前几次会盟,参加的诸侯国都不是很多。”管仲提议道,“这一次,声势搞大些,广发盟柬,搞一次大的盟会,主公以为如何?”
“太傅呢?”齐桓公问鲍叔牙,“你的意见如何?”
“按仲父的意见办吧!”鲍叔牙说。
“好!”齐桓公道,“向诸侯国发盟柬,在宋国之幽地会盟。”
这年十二月,齐国召集宋、鲁、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国君在宋国的幽地开会,鲁庄公只派人参加了会议。齐桓公以盟主的身份主持会议,他对各国国君说:“诸公,上次鄄地会盟以后,签订了关税协定,促进了各国工商业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诸侯国之间,常有兵戎相见的事情发生。前几个月,郑国与宋国之间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为此,将诸公召集来幽地,就是有些事情想同大家商量一下,达成一致,签订盟约,付诸实施。”
宋桓公得到齐国的支持,顺利地解决了与郑国之间的冲突,心存感激之情,齐桓公话音刚落,他便接话说:“齐侯将各国国君召集在一起会盟,一定有了盟约草案,请拿出来给各国国君讨论便是。”
郑国、陈国等国国君纷纷表态,同意宋桓公的建议。齐桓公向管仲点头示意,管仲站起来,手持帛书,大声说道:
幽地盟约
诸侯国之间:修道路,同度量,一称数,薮泽以时禁发之。
齐桓公八年十二月十日
齐国要求签订的这个盟约,旨在方便各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与在鄄地订的盟约,都是为了打通各国的商业大门,让齐国的商品顺利进入各国的市场。当然,它客观上也有利于各国之间的商贸往来。各国国君在会上很快就通过了齐国草拟的这份盟约,并歃血为盟,一致公认齐桓公为结盟诸侯国之盟主。
幽地会盟,是齐桓公第四次会合诸侯,也是他早年最大的一次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齐桓公的盟主地位,又补签了一个贸易协定。此后,东方诸侯基本上都归集到了齐国的旗帜之下。齐国可谓是声威大震。
幽地会盟,齐桓公虽然满载而归,但有个人却令他很不爽,这个人就是鲁庄公。本来,齐桓公就因为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与他争夺君位,对鲁庄公就耿耿于怀,早就想找机会报复他,只是鲁庄公的母亲是齐桓公的亲姐姐,多次从中斡旋,替鲁国说情,姐弟情面难却,齐桓公就没有向鲁国动手。
鲁庄公正是凭着与齐桓公是他母舅的这层关系,对齐国的畏惧之心就少了几分,同时,鲁庄公也是一个不服输的角色,因此就出现了柯地劫盟事件,要回了被齐国夺去的土地。柯地劫盟,由于管仲的灵活处理,反而使柯地之盟成了齐桓公讲究信义的典范,齐国的威信更加高涨。此后,宋、郑等东方诸侯国纷纷归到齐国旗帜之下。鲁庄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办起事情来仍然是我行我素,此后接连发生了两件事,彻底地激怒了齐桓公。
在春秋初期,郑国一直是中原的霸主。在郑庄公的时候,齐国的国君都是追随郑国,而且当齐国被戎人攻打的时候,是郑国出兵拯救了齐国。可是,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了,彼此的关系彻底地颠倒过来,齐国一跃而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反而要向齐国朝贡。郑厉公是一个很有才干且又心高气傲的人,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没有像陈、曹、卫等诸侯国那样去齐国朝见齐桓公,而是派其执政大臣郑詹为使臣去齐国。齐桓公霸气十足,见郑厉公不亲自来朝见,显然是没有将他这个盟主放在眼里,一怒之下,就将郑詹扣留下来。后来,郑詹逃到了鲁国,鲁庄公却收留了他。这件事使齐桓公很不满意,认为鲁庄公在和他过不去。
另一件事发生在齐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71年),齐国同宋国在鄄地会盟。当时的风俗,诸侯国娶妻,其所娶妻之国的同姓诸侯国也要有女子随同出嫁,称之为媵,媵是陪嫁女,亦称妾。当时陈国国君娶姬姓诸侯之女为妻,同时以鲁国的女子为陪嫁女。鲁庄公派大夫公子结送鲁女去陈国。公子结路过鄄地,正好碰上齐、宋两国的国君在此开会结盟,一时心血来潮,竟然擅自以鲁庄公的名义与齐桓公和宋桓公结盟。
齐桓公并不知道鲁国的公子结是擅作主张,代表鲁庄公结盟,反而认为鲁庄公是蔑视自己,竟然派一个护送陪嫁女的使臣参加会盟。一怒之下,齐桓公决定以此为借口,出兵讨伐鲁国,给鲁庄公一点颜色看看,以示惩戒。
这年冬天,齐国联合宋国和陈国,发兵进攻鲁国的西部边鄙。因为只是想给鲁国一个警告,所以并没有深入到鲁国境内。
幽地会盟,鲁庄公不赴会,竟派一个臣子与会,又一次激怒了齐桓公,他放出了风声,要教训一下鲁国。
鲁庄公的母亲,即齐桓公的姐姐文姜,当然不愿意看到齐国和鲁国的关系太紧张,闻齐桓公放出了狠话,召见儿子鲁庄公,劝导说:“你是怎么办事的,幽地会盟,如此重要的会议,怎么只派一个使臣去呢?其他诸侯国都是国君亲自去参加。”
“母亲,这不是主要原因。”鲁庄公也不是一个委曲求全的人,愤愤地说,“这只是齐国的一个借口,他就是想称霸中原,任何国家,对他们不能有丝毫忤逆行为。今日之气,乃往日之仇,他这是在报复。”
“报复又怎么样?”文姜道,“齐国气势如日中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凭你的力量,能与之抗衡?”
“不!”鲁庄公大声吼道,“鲁国绝不屈从于齐国的淫威之下。”
凭鲁国的实力,根本就没有与齐国抗衡的本钱,鲁庄公之所以态度如此强硬,是想逼他的母亲出面,替他解决与齐国的纠纷。
齐桓公正在后宫休息,忽见竖刁进来说道:“主公,鲁国有客人到。”
“是谁?”齐桓公问。
“鲁侯的母亲,主公的亲姐姐。”竖刁问,“见是不见?”
“见!”齐桓公说,“一定是为鲁侯做说客来的。”
齐宫偏殿,齐桓公同文姜氏分宾主坐定,齐桓公说道:“姐姐回来了,多住几天再走。”
“我哪有心思哟!”文姜氏满脸无奈地说,“兄弟,听说齐国又要与鲁国兵戎相见,姐担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