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管仲求变 - 管仲:他为霸业而生 - 余耀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7章管仲求变

第27章管仲求变

春秋时期,人们都非常重视等级和礼仪,迎接四方之贤才,当然要用高规格的礼仪接待。按当时的规定,邦国在朝觐、祭祀和商议军国大事时,都要在大庭中燃烧火炬,称之为“庭燎”,庭燎之数视爵位之高低而定,如天子为一百,公侯为五十或三十不等。为了招揽人才,齐桓公竟僭用天子之礼节来接待士人。然而,年余时间,招贤榜虽然更新了几次,贤士却一个也没来。齐桓公大惑不解,不知为何没有贤士来。临淄城东十里处,有个地方名叫十里墩,十里墩有个乡下人,姓石,名旺伢,其人天生善筹算,九九乘法算诀倒背如流。闻朝廷招贤纳士,动了应聘之念。这一天,他起了个大早来到临淄,找到有司,要求应试。齐桓公闻此人的技能太过平常,本不欲见,但转念一想,招贤榜出了很长时间无人前来应聘,善筹算、会背九九乘法算诀虽不算什么异能才士,但好歹也是来应聘的,若拒之不见,世人一定会说朝廷招贤纳士没有诚意。于是,他还是叫人将石旺伢请了进来。

石旺伢刚进来,齐桓公劈头盖脸地将了一军:“会九九之术,算不得什么大能耐,为何还要见寡人?”

石旺伢不卑不亢地说:“小民也不认为九九之术是什么大能耐,不过,小民听说朝廷设庭燎之礼以待贤士,但过了年余时间,未见贤士到来,主公想过是何原因?”石旺伢看着齐桓公茫然的神色,稍停一会继续说:“士人之所以不来,是因为主公乃天下闻名的大国之君,四方之士人都以为见解不及主公,所以,他们不是不想来,而是不敢来。九九之术确实微不足道,但如果主公连会九九之术的人都能重视,以礼待之,何愁天下才士不来呢?泰山不拒壤石,所以才那样高;江海不拒细流,所以才那么大。《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意思就是要集思广益。”

“说得好!说得好!”齐桓公不由对这个乡下人肃然起敬,当即命令以礼优待石旺伢。

齐桓公优待会九九之术的乡下人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临淄城,进而传遍中原地区,于是,四方仁人志士蜂拥而来,投靠齐桓公。齐桓公不但设立庭燎之礼,同时还在国内每三十里设一驿站,派专人管理,负责接待各诸侯国来齐的使臣。且还规定,凡国内官吏引荐诸侯国的士人来齐国做事,引荐得好,视所荐对象能力之大小,给予赏赐;引荐得不好,也不追究责任。正是由于齐桓公这样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为管仲的改革提供了人才基础,为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巨大帮助。正是:

桓公治国果非常,庭燎之礼揽人才。

筹算小技礼犹厚,四方贤士蜂拥来。

管仲的内政改革和军政改革,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进展很顺利,只用了年余时间,改革便基本完成。内政改革是为经济改革做准备的,目的就是保证经济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得到贯彻执行。

管仲是商贾出身,善于理财。他既有商人审时度势、权衡轻重的灵活性,又有政治家注重大节、果敢坚毅的气魄。在内政改革和军政改革基本完成之后,便着手进行经济改革,他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整顿和发展农业,完善赋税制度,发展工商业,走利民富民、富国强兵之路。

经济改革的主要政策就是相地衰征以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官山海以实行盐铁专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开放边关以加强贸易往来,进而增加赋税之源。

管仲认为,欲“王天下”,必须“国富而粟多”,要做到“国富而粟多”,就必须发展农业生产。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农业赋税制度。改革的措施就是相地衰征。“相地”,是观测评估土地,以区分土地的肥瘠好坏;“衰征”是依土地等级征收赋税。

管仲为何要将农业改革放在改革的首位呢?这要从春秋时期齐国当时的土地制度、农业赋税制度和现状说起。

春秋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初建时期——封建领主制时期,作为东方大国的齐国,也是个封建领主国家。齐国的国君,是国中最大的领主。齐国公室直属的领地上,也还保留着“公田”。套用“借民之力助耕”的名义,实行劳役地租制度,对已有自己份地、自己家庭经济的新的农奴进行封建剥削。

封建的劳役地租代替奴隶制的实物地租,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历史的进步性。经过若干代后,农民对公田的热情减弱甚至消失,他们在公田上敷衍、应付式的劳动,使公田的产量一年不如一年,与此相反,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自己的份地上,如果有了多余的时间,他们会去开垦荒地,增加私田。“公田”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

《诗经》的《齐风·甫田》是齐襄公时的作品,诗中描写: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意即别想耕种那大田,密密麻麻稗长生。这是对齐襄公时(公元前697—前686年)齐国徭役田实况的真实描述。当时齐襄公是“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大量的宫廷靡费都出自于对农奴的压榨。

齐桓公即位时,齐国不但“公田不治”的情况极为严重,贵族们侵吞国君的公田,掠夺农民的土地和国家山林川泽的情况也很严重。有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进入城市,从事工商业。这些人称之为“民移”,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一方面使齐国的农业生产陷入危机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国家的财政收入锐减。

齐桓公面对这一现实,束手无策,紧急召见管仲,焦虑地问:“如何对待五鄙的农人?”

管仲回答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何谓相地而衰征?”齐桓公不解地问。

“相地衰征就是按土地的等级来征税。”管仲解释说。

齐桓公惊问道:“农民按土地等级纳税后,还种公田吗?”

“相地衰征以取消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为前提条件,农民在自己的份地上劳动,按农作物的产量纳税,当然不种公田。”管仲回答。

齐桓公担心地说:“那公田谁来种?王室的费用从哪里来?”

管仲解释道:“实行‘均地分力’,‘均地’,就是将‘维莠桀桀’的公田分给各农户去耕种,具体方法是把公田和农民的私田集中起来平均分配,一般是每户分田一百亩。做到耕者有其田。‘分力’,就是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实行授田制下的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

齐桓公又问道:“这样做有何好处呢?”

管仲道:“土地分下去,实行分户经营,农民耕种的是自己的份地,其劳动的勤惰直接影响到收获的多寡,可以大大地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他们会知道季节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这样,他们就能够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老幼齐上阵,不知疲倦并且不辞辛苦地经营。”

齐桓公赞许地说:“下一步该怎么办?”

“与之分货。”管仲进一步解释道,“就是按土地质量测定粮食的产量,生产者按规定缴纳赋税后,其余部分归自己支配(大体上主缴与留下各半),这就是地租实物分成制。实行分租制后,分租比例固定,多产多得,耕者就会为增加产量而尽力,就会起早贪黑,不惮劳苦。”

从这里可以看出,相地衰征是一项新的土地租税制度,这既是对农业的改革,也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一次重大调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管仲把农业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足见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然而,经济改革没有行政改革进展顺利,特别是相地衰征的政策,在贯彻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

这一天,管仲找来分管农业的大司田宁越,询问有关相地衰征的执行情况。

宁越叫苦道:“仲父,相地衰征的推行,难度确实很大。”

“不好办?”管仲反问道,“说具体些。”

“相地衰征分三个步骤,一是相地;二是均地分力;三是与之分货。相地又称‘正地’和‘相壤’,正地就是测量土地面积,相壤就是将土地按肥沃程度分等定级。仅在这个环节我就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宁越叫苦不迭。

“主公招揽了一个叫石旺伢的人,善筹算,将此人派给你,对测量土地的计算可能有些帮助,测量的人手不够,可以办个培训班,叫石旺伢讲讲筹算、九九之术。”管仲道。

“除了正常耕种土地优劣标准难定之外,还有非耕地的问题。”宁越说,“如山林、水面等,该如何征税,也不好确定。”

管仲本有一套改革方案,见宁越开口一个困难,闭口一个难办,似乎少了些热情,多了些抱怨,一时没了兴趣,打消了继续谈下去的念头。他决定亲自再做些调查研究。

烈日炎炎,骄阳似火,路面晒得发烫。管仲顾不得天热难耐,一身便装,带着两名随从,出了城门,向田野走去。

田野上,有农夫正在犁地,管仲手一指道:“走,到那里去看看。”说罢,便向田野中的耕者走去。

原野里,散落着耕地的农民,大多三人、四人组成一组,一人扶犁,两到三人拉犁。少数是一人扶犁,一人拉耕。

管仲走近一个一人扶犁、一人拉犁的组合边,不由分说,上去解下缠在犁头上的绳索,搭在肩上,帮助拉犁。边拉犁边问扶犁的老者:“老人家,耕田呀?”

扶犁的老人惊问道:“你是谁,怎么帮俺拉犁呀?”

管仲的两名随从见相国帮人拉犁,连忙上前解开缠在犁头上的绳索搭在肩上,跟着一同拉犁。一名随从见老人询问,回答道:“老人家,他是管相国呀!”

“管相国?”老人惊惶地说,“快,停下来,小人怎么能让相国替俺拉犁呀?”

老人放下手中的犁把,连忙跪下叩头。

管仲看到犁是拉不成了,放下肩上的绳索,扶起老人道:“老人家,不必多礼。俺今天来,是有事要请教于你。”

“相国大人,请教可不敢当。有事俺们到前边树林里坐下来说。”老人道,“小人给相国多叫几个人来好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